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薛晓明 《环球财经》2012,(11):52-55
什么是国家核心利益?高铁就是(国家核心利益之一)。为高铁算账,不能简单地算笔经济账。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学会算政治账、战略账,才是一种更加深远的智慧  相似文献   

2.
杜枫 《走向世界》2011,(18):20-22
中国持续带给世人惊喜,高铁即是其中典型一例。只不过,京沪高铁把这个惊喜带给了济南。6月20日,饱赚中国乃至世界眼球的京沪高铁将正式开通。这条高铁将在济南穿城而过。  相似文献   

3.
《现代乡镇》2012,(11):41-41
10月16日,合肥至蚌埠离铁正式开通运营。合蚌线与京沪接通,实现了北京、安徽、上海的一线贯通。“十一”前夕郑州至西安、武汉的高铁线也正式开通运营。从广州到郑州只需6小时。  相似文献   

4.
曹尔阶 《环球财经》2013,(9):100-101
这两年,每到7月23日前后,对高铁的争议之声便泛起。其实,自高铁诞生时,就迎来了各种不同评价。所以,非议高铁,说稀奇也不稀奇,说不稀奇,查查高铁的“非议史”,也还有那么点儿古怪。  相似文献   

5.
6.
《中国西部》2009,(4):19-19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沿海地区的广东模式、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及上海浦东发展模式,促进了中国腾飞。那么,今天的重庆,改变改革开放前期以投资及出口拉动经济的粗放模式,其特点包括:城乡统筹,加快城镇化,实施农村居民低保制度等;照顾民生,继续实施低税率政策.  相似文献   

7.
《中国招标》2008,(3):6-7
2008年将是一个不寻常的年度——北京将召开奥运会、国家迎来改革开放30周年……确保中国经济稳健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面对全球经济增长趋缓以及国内经济持续高增长带来的机遇和挑战,2008年的中国经济,将有哪些发展新趋势?  相似文献   

8.
王冲 《中国西部》2010,(8):36-37
“近几年,全球媒体热议中国,有热烈的赞扬甚至不切实际的吹捧,也有语言尖酸刻薄的批评甚至漫骂。 可以说,中国有史以来从未和世界发生如此广泛而深入的联系,与之相对应,中国所挨的骂也从未如此之多,可以说,中国进入了挨骂时代。  相似文献   

9.
<正>当今世界,说到高铁就想到中国。高铁是中国的骄傲和名片。运营里程最长、运行速度最快、在建规模最大、攻克难题最多、涉及面积最广。中国的高铁正在重振丝绸之路的辉煌,正在改写中国经济版图,正在改革中国经济结构,正在改变世界陆地一体化战略。高铁正在充当中国当年的友好使者——丝绸、乒乓球、大熊猫,正在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重构对外  相似文献   

10.
高铁已经成为一张新的中国外交名片.一位常年从事外交活动的工作人员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现在的外事代表团访华,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都会安排他们乘坐京津或京沪高铁来感受中国“高铁奇迹”。外宾们拿出手机对着车厢内电子显示屏上不断变化的行驶速度拍照的场景,一度令旁边的中国乘客感到新奇。2013年6月23日,美国《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高铁改变中国》称,“毫无疑问,高铁已经以意想不到的方式改变了中国”,“中国的高铁系统已经成了一个出乎人们意料的成功故事”。  相似文献   

11.
不止济南,中国各城区的都市化发展之路其实都大同小异,均需有各自独具特色的经济利好支撑。深圳作为我国第一个经济特区,首先沐浴到了改革开放的春风,由一个小渔村华丽转身为现代化大都市;北京在成功举办了2008年奥运会后,千年古都焕发出勃勃生机,经济建设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上海也借世博会的东风,国际形象有了大幅度提升……现在,我们聚焦京沪高铁,聚焦济南。  相似文献   

12.
江南的经济强镇——余新,最近新冠上了诸多称谓:“高铁时代”、“站台经济”、“同城效应”、“创新创业基地”、“卫星城镇”、“生态文明”、“人居余新”等等,令人目不暇接。  相似文献   

13.
谭振江 《辽宁经济》2002,(12):59-60
一、新经济是创新的产物,它昭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新经济是创新的产物,现在只知道它将建立在第一、第二、第三或更多开拓者的遗迹上,在不断涌现的创新中探索前进。“新经济”出现的背景首先就是没有“范式”的不断创新,对传统规则的突破。世纪之交出现的新经济“十倍速”地加速了这一“权力没落”过程。传统意义上国与国之间基于策划意义上的战略竞争,开始转化为无法预知的战国之争。新经济是充分体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经济,是知本经济。  相似文献   

14.
15.
在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迅速腾飞的时代。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全球化进程的逐步深入。中国经济已融入国际经济之中。两者既有共性,又有差异。研究这些共性和差异对中国更好地适应国际潮流具有积极意义。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目前我国对于这一方面的研究虽已十分深入,但每位学者通常只着眼于中国经济与国际经济的某一点差异。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形式十分重要,因此本文希望以综述、宏观的角度,分析当代中国经济与国际经济的异同,进而得出一些有用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第一条高速铁路——京津高速铁路的开通,我国各地开始了建设高铁的热潮.我国不仅走在了世界高铁建设的最前沿,而且投资规划同样为世界第一.毋庸置疑,高铁可以缩短空间距离,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但接踵而来对高铁安全、融资以及资金投入产出方面的忧虑,也引发了高铁投资热的降温.因此,中国需在科学论证,确保高铁安全质量的前提下,稳步推进高铁投资建设.  相似文献   

17.
时至2005年岁末,中国经济航船即将驶入新一个年度。日前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明年经济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中央提出,明年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而在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之余,中国的改革进程又将在诸多领域取得新的突破……[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19.
20.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中国涌现出的新一代的亿万富翁、数以百万计的百万富翁,我们该不该对这个社会阶层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加以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