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3 毫秒
1.
陈斌 《经济前沿》2008,24(4):52-54
随着经济金融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和金融领域的全面对外开放,中国商业银行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经营环境巨变,脱媒趋势日益显现。本文分析国金融脱媒机理,认为金融脱媒只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对银行传统中介功能提出的挑战,并不意味银行机构的消亡,商业银行需要创新中介功能来应对脱媒。  相似文献   

2.
银行脱媒化,指资金融通逐渐与传统意义上的商业银行相分离,更多地通过证券市场和保险市场进行。金融中介理论认为当信息不对称性和交易成本降低,金融中介将被金融市场替代。“金融脱媒”理论认为银行脱媒的一个重要表现是银行受到股票市场、票据市场以及投资银行的排挤,银行的信贷功能主要是聚集资金的功能被弱化,银行的混业经营将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赵尧  鲁篱 《财经科学》2015,(12):28-36
学界主流观点认为互联网金融的一个重要表征就是“金融脱媒”,然而本文通过对股权众筹这一重要的互联网金融交易模式的研究却发现,虽然股权众筹并没有银行等传统金融中介组织,但是其通过领投人的制度安排不仅丰富了金融中介的功能内涵(信用增强),而且还改变了传统金融中介的组织形式——将信用中介的功能内化为交易机制.换句话说,所谓的互联网“金融脱媒”实质上是将组织化的中介实体内化成为非组织性的交易机制.  相似文献   

4.
陈斌 《经济与管理》2007,21(12):66-68
随着经济金融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和金融领域的全面对外开放,中国商业银行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经营环境巨变,脱媒趋势日益显现。金融脱媒只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对银行传统中介功能提出的挑战,中国商业银行可从开展零售银行业务、拓展中间业务、开拓网络银行业务、推动商业银行的综合经营等方面进行业务转型来应对脱媒。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的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中,银行转型意义重大。通过梳理国内外文献,分析了资本监管、金融脱媒、技术脱媒、利率市场化等因素对传统银行增长方式、业务模式、收入结构、内部管理等方面的影响和冲击。在此基础上,总结提出了国内研究存在的理论基础准备不足、研究态度追逐热点等问题。理论根源在于金融中介理论不足以支撑银行转型研究,不能框架统一地解释银行产生及其发展。主要表现为,交易成本没有成为现代金融中介理论的微观基础;金融结构理论更多关注的是外生给定金融中介以及金融市场等组成部分后的相对变迁,进而忽略了组织创新意义上的绝对变迁;金融功能理论外生给定并经验归纳各种金融功能,从而忽略了其内生决定于经济金融发展水平的客观联系等。最后提出了未来研究展望,基于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分工框架更能全局性、科学性研究银行转型。  相似文献   

6.
金融脱媒理论及其演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中叶之前,货币金融领域关于银行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中央银行功能及中央银行制度。直到二战后50-60年代西方世界经济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黄金时代”,银行等金融中介理论才得到重视并不断完善,其中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银行业市场份额下降引发的金融脱媒理论(Disintermediation Theory)成为研究银行中介最重要的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7.
中国中小企业金融制度调查报告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迄今为止,为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小企业难以获得银行中介的信贷资金,通向证券市场的融资通道更是门扉紧闭,这是典型的金融脱媒。"蹄筋金融制度创新,为中小企业提供市场化的金融支持,是促进中小企业成长的根本选择。  相似文献   

8.
从长远看,金融脱媒将有利于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发展.而资产证券化又进一步可使金融机构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充分发挥其金融中介作用,提高资本管理的效率.在这种背景下,本文首先概述了金融脱媒与资产证券化的相关理念,进而分析了金融脱媒背景下资产证券化的意义,最后给出了金融脱媒背景下证券投融资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一、金融脱媒的现状金融脱媒”是指在金融管制的情况下,资金不经过商业银行而到达融资者手里的过程。所谓银行“脱媒”化是指国民储蓄转化为投资更多地脱离开银行为媒介的间接融资方式,转而采用直接融资方式的过程。发达国家已经经历了这个过程,中国银行业目前正开始经历这个痛苦的过程。“金融脱媒”的另外一个大的背景就是中国入世。加入  相似文献   

10.
选取2011—2020年中国202家商业银行年度数据,构建面板回归模型对数字金融对银行特许权价值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数字金融对银行特许权价值具有抑制作用。相对于股份制银行与东中部地区银行,数字金融对城市及农村银行与西部地区银行特许权价值的抑制力度更大。(2)金融开放与宏观审慎对数字金融与银行特许权价值的关系均具有正向调节作用,金融开放程度与宏观审慎政策力度的提高均会加剧数字金融对银行特许权价值的抑制作用。(3)净息差在数字金融与银行特许权价值的关系中承担着中介作用,数字金融通过信贷配给与金融脱媒渠道降低了银行净息差,进而降低了银行特许权价值,“数字金融—净息差—银行特许权价值”的传导渠道有效。  相似文献   

11.
"金融脱媒"对金融业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金融脱媒的现状 金融脱媒"是指在金融管制的情况下,资金不经过商业银行而到达融资者手里的过程.所谓银行"脱媒"化是指国民储蓄转化为投资更多地脱离开银行为媒介的间接融资方式,转而采用直接融资方式的过程.发达国家已经经历了这个过程,中国银行业目前正开始经历这个痛苦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金融脱媒对我国资本配置效率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现有绝大部分文献不同的是,本文认为,金融脱媒不只是资金需求的去银行化,还包括资金供给的去银行化.在阐释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本文首先将非金融机构对金融机构的资产和负债进行了综合处理并得到了我国的金融脱媒指数,然后通过DEA法和Malmquist指数测算了我国的资本配置效率.接着,本文运用SVAR模型等计量方法实证研究了金融脱媒对我国资本配置效率的影响效果.结果表明:金融脱媒对配置效率的影响存在“期限结构效应”,即金融脱媒在短期内能显著促进我国配置效率的提高,但这种促进效应持续时间较短并在中期内转为抑制效应;长期来看,金融脱媒并未明显改进我国的资本配置效率.最后,本文分析了结论的形成原因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明洪盛 《当代经济》2006,(4S):75-76
金融脱媒”是指在金融管制的情况下。资金不经过商业银行而到达融资者手里的过程。所谓银行“脱媒”化是指国民储蓄转化为投资更多地脱离开银行为媒介的间接融资方式,转而采用直接融资方式的过程。发达国家已经经历了这个过程,中国银行业目前正开始经历这个痛苦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现代金融中介理论的若干内容述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伴随经济和金融的发展,金融中介在不断进化:金融中介的组织结构和业务形式不断变化;金融中介和市场的关系日益紧密,相互渗透;金融中介的功能在不断演进;金融中介和政府的关系也在变化.如今的金融中介,不仅仅是银行的范畴了,大量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如保险公司、信托公司、投资公司等纷纷兴起,挑战了传统银行的垄断地位,金融中介的组织结构开始非典型化.各种金融中介的业务结构也在外在竞争的压力和内在追求利润的动力下,开始结合并趋同.更为重要的是,市场的力量愈发强大起来,市场与金融中介在动态的竞争中不断的相互促进.为了对金融中介的演变提供解释,本文试图从现代金融中介理论中的几个重要内容分别进行归纳和阐述.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加快推进和基本完成,中国以银行理财和互联网金融为代表的金融创新和金融脱媒迅猛发展,传统的以货币供应量为中间目标的数量型货币调控效果日益下降.本文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创新和金融脱媒为例,从信用货币创造理论出发,构建了考虑金融脱媒情形的货币供给和货币乘数模型,并利用中国数据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金融创新和金融脱媒使传统以银行存款为媒介的信用货币创造机制更为复杂,进一步扩大了存款的货币乘数边际效应,货币供给的可控性更加困难.在金融改革和金融体系深化发展的当下,中国的货币政策亟需向价格型调控转型,本文对此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6.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正在经历着全球金融业早已开始的“脱媒”过程。文章通过对当代金融系统结构变化与金融中介演变、特别是国际银行业的转型发展经验的分析,探讨我国商业银行如何应对自身生存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7.
金融中介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有广泛的文献基础和分析方法,基于我国金融体系中银行中介占主导地位的客观现实,系统分析银行中介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为我国迅速发展多层次的银行体系以及以金融促产业发展提供理论基础.文章采用1978-2009年广东省银行中介和产业结构升级的绝对指标数据,对二者关系进行了计量分析.结果显示广东省银行中介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有促进作用,银行中介对第一二三产业产值的贡献度依次递增.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正在经历着全球金融业早已开始的"脱媒"过程.文章通过对当代金融系统结构变化与金融中介演变、特别是国际银行业的转型发展经验的分析,探讨我国商业银行如何应对自身生存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9.
利用省际面板数据,我们探究了中国的银行金融中介与金融业规模对于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银行金融中介规模的发展虽然可以平抑宏观经济波动,但它对于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却是非线性的。即贷款总额与GDP比值若超出1.135,其对产出波动的边际影响将为正。进一步的研究表明,银行金融中介规模之所以会加剧产出波动,根源在于银行金融中介对公与对私资源配置的无效率。此外,中国金融业规模的增大会加剧产出波动,特别是对于经济较发达省份。进一步的实证研究表明,中国的金融业规模的扩大之所以会加剧产出波动,更多是由非银行金融中介业务引发的。  相似文献   

20.
作为新兴市场的代表,中国的影子银行业务得到快速发展,金融脱媒现象不断加剧,一方面适应了客户的多样化需求与银行的创新冲动,另一方面使得中国的金融系统比以往传统的金融系统更脆弱。通过对于影子银行的全面分析,追溯其产生的根源,寻找相关对策,降低其对我国金融系统的风险,同时能够更好规范影子银行的发展,充分放大其融资的有利效应,推进我国金融创新的监管机制,并建立风险预警体系,提高防范能力,使得金融系统健康有序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