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产权结构、企业契约和治理结构相互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指出,产权是一系列权利的集合体,可分为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两项。产权结构不仅便于明确各产权主体间的责、权、利关系,也是企业成为市场主体与企业契约有效达成的前提条件。企业契约对产权分析具有重要意义,是公司治理结构赖以产生的条件,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的配置是公司治理结构的决定性因素。企业产权结构的变化制约着公司治理结构的发展变迁,也制约着公司治理模式和治理绩效。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效运作需要若干机制共同作用,才能满足公司治理的全部需求,保证公司治理的高效运行。  相似文献   

2.
毕秀水 《商业研究》2005,(11):22-23
人力资本产权在不同的企业制度中的地位是不同的,只有在现代企业(公司制)条件下人力资本的产权才真正地外化出来,并对公司的产权结构绩效产生重要影响。为提高现代企业法人财产价值效率,必须设计人本主义的公司治理结构,给予人力资本产权一个应有位置——即人力资本所有者应当拥有企业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收益权。  相似文献   

3.
我国民营企业成长的环境和发展历程造就了企业独特的一元化产权结构。联合产权制度是较完善的产权制度。因此,民营企业必须改革现存的产权结构,形成以人力资本产权主导或以劳动产权为主导的联合产权制度。人力资本拥有民营企业剩余索取权,在民营企业发展成熟阶段,劳动联合体拥有企业的剩余索取权。  相似文献   

4.
赵世君  沈路 《国际商务研究》2008,25(1):22-26,77
本文以产权理论为切入点,认为参与企业的资本家和企业家、经理都可以根据各自的财产所有权而享有企业所有权,并且只有"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两权对应才能有效发挥产权激励作用。而目前企业中产权"错位"已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和价值创造。通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在新经济时代,应通过强化财务资本的"剩余控制权"和提高人力资本的"剩余索取权"使两权逐渐对应,以发挥产权激励作用,降低代理成本,提高企业价值。  相似文献   

5.
企业契约、剩余产权与企业家角色人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经济学的思想,企业契约的不确定性是不可避免的,契约剩余产权的安排存在悖论。而实际上,企业契约的不确定性在某种意义、范围和程度上是可选择的,契约剩余产权可以进行创造性的安排,以促使企业获得和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此,需要有企业家精神,以及具备相应的角色人格。  相似文献   

6.
关于人力资本产权分配公司治理权力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中期开始,企业逐步向知识型企业转变,员工也逐步向知识型员工转变。知识型员工在服务于特定企业的过程,通过学习将自己本身与企业专用的知识相结合,即人力资本专用性投资。企业内部获得了人力资本产权收益权,才能获得企业所有权,获得的人力资本收益权越大,其在企业所有权安排中的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配置份额相应的也越大。本文探讨了公司治理中的权力结构,并从理论层面着力分析了人力资本产权在公司治理的重要性以及人力资本产权将如何分享企业剩余索取权。  相似文献   

7.
张光海 《北方经贸》2007,3(9):13-14,19
产权的界定是契约的基本内容,契约效率体现为对产权的界定是否合理。经典的产权理论和契约理论对组织的形态和交易的边界进行了解释。产权之所以重要,在于它能给人们提供一个稳定的可预期的经济收益,剩余索取权成为其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契约理论研究产权,是从实际控制权出发,因为不管实际控制权来源于什么,它的配置结构会影响事后契约双方在争取剩余索取权上的谈判能力,特别是在契约不完备、第三方无法实施的条件下,它成为决定契约能否低成本实施的制度保障,从而特别强调事后治理机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经济转轨中的多元化产权与产权多元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宏观层面,经济转轨伴随着企业多元化产权的演进;微观层面,企业制度攀升伴随着企业产权多元化的变迁,但这两个层面在现有文献中往往是分开研究,缺少统一的分析框架.本文通过把企业按产权性质划分为集体企业与私人企业,分别探讨了二者的产权多元化的路径形成,并以企业制度变迁与信息经济学范式为工具,统一了宏观层面上的多元化产权与微观层面上的产权多元化.  相似文献   

9.
企业治理结构是企业产权制度安排体现,当下企业所有权问题是企业发展核心问题,人力资源在企业发展中占据重要位置,特别是当前互联网+的技术革命,让中国的商业中人力资本的作用越来越大,从而影响到企业的创新能力。混合所有制的提出,就是把实物资本,人力资本等各种资源都参与到公司治理中,从而发挥更大的效率,人力资产产权同企业产权紧密联系,深刻影响企业剩余分配。企业治理结构发生改变,文章分析人力资产产权在企业治理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庞欢 《消费导刊》2013,(9):124-125,127
海域使用权属管理统一体系的建立是物权法与海域使用实践的必要要求。统一管理体系建立有助于海域产权制度的建设,并对企业产权管理工作产生重大影响。在该统一管理体系之下,企业应对产权管理工作从产权界定、产权交易行为、产权结构等方面采取对策。  相似文献   

11.
基于产权理论的内部控制本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部控制的本质是内部控制框架研究的逻辑起点,本文基于产权理论对内部控制的本质进行研究。产权的属性通常不能完全界定,这些不能完全界定的产权属性就会置于公共领域,从而引致寻租行为,内部控制的本质就是重新安排这些产权,以避免公共领域的产权属性被不当攫取。  相似文献   

12.
国有企业改革中的产权效率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对企业产权效率的概念进行明确界定的基础上 ,通过引入效用函数模型来研究我国国有企业的所有者代表的行为与企业产权效率的关系 ,评述了已有的国有企业改革对企业产权效率的影响 ,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关于我国产权市场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深入地分析了我国产权市场建设和管理中的诸多问题。文章认为,产权市场的建设和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对市场交易主体的培育和规范,对交易客体的评价和确认以及交易中介的建立和规范等三个方面;国有产权出让具有一般性,它要求国家行为必须符合市场规则,也具有特殊性,是我国经济转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优化国有资产结构、培育产权市场和规范产权市场等三重作用;国有产权存在、运作和管理具有双重目标,即赢利和宏观调控,两目标如何同时最大限度地实现、不可同时实现时如何取舍等是现实的决策和操作问题;国有资产的评估价值只是交易价格的参考,资产值多少钱仅是评估问题,而资产能卖多少钱是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国有资产产权瑕疵、职工补偿以及相关问题的处理等必须靠政府才能解决。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会计等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产权理论在企业中的运用状况。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没有企业的本质属性,其会计等式只记录“企业”使用物质资料和物质资料在“企业”里的分布情况,国家是生产资料的完全所有者,没有产权的存在。现阶段的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有自己的生产经营权利,追求利润最大化,而组织活动本身又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影响,其会计等式反映了一定条件下的产权关系,说明了产权理论在会计核算上的运用。文章指出,会计等式中体现的产权思想只是产权经济学的一部分,用会计等式和会计的语言说明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利益形成和分配过程的权益,即会计反映的是权力怎样计算为权益的。  相似文献   

15.
产权经济学与会计学有着天然的联系。从产权角度来看,会计信息是企业产权结构变化的产物,是为监督企业契约签订和执行而产生的。会计信息具有反映企业产权关系,检验企业契约履行的标准,反映企业价值的替代变量和联接企业与资本市场的桥梁的产权经济功能。  相似文献   

16.
现代企业契约理论对企业所有权分配的研究令人关注,并引起越来越多的争论。以前人的研究为基础,将剩余控制权进行了分割,提出企业所有权是剩余索取权与终极剩余控制权的融合体,并对所有权最优安排进行了讨论,认为股东拥有企业所有权是现实与理论逻辑的统一,利益相关者财富最大化目标理论基础并不可靠,实际操作更不现实。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现行的会计教科书中,会计主体或被定义为会计服务的特定对象,或被定义为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这样的定义与会计主体的本质特征是相背离的。从会计演进的历史过程看,会计信息的强制披露制度是会计主体观念产生的根本动因,会计主体的本质是会计核算和报告的产权范围。网络环境下的企业空间范围虽然具有虚拟性,但产权范围却是明晰的,根据产权范围界定会计主体仍然具有可行性。会计报告主体是从会计主体概念衍生出来的概念,从产权视角分析,会计报告主体与会计主体都是由管理当局受托责任对应资产的产权边界决定的。  相似文献   

18.
论科斯定理的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制度安排的选择以他所能带来的生产价值增加大于它的运作所带来的费用而定,这一崭新的思想被称作科斯定理。科斯针对外在经济和不经济,并从产权和变易费用角度提出解决外部性问题不一定需要政府干预,只要产权是明确的,市场会自动进行合理解决。科斯产权理论对我国经济发展在产权的重用性、国企公有制实现制度形式和政府在经济计划性调节中的作用不可替代等方面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