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正>前美国海军战斗机飞行员玛丽·卡明斯致力于设计出更安全、更直观的控制系统。1989年,玛丽(米西)·卡明斯(Mary (Missy) Cummings)驾驶一架喷气式战斗机第一次降落在航空母舰上。  相似文献   

2.
诗歌如何达到一种和谐的境界,一直是中西方诗人们探索和追求的主要思想内蕴之一。从对中西方哲学与诗歌作品的思考与研究来看,诗歌的和谐应该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内在与外在的和谐、生存与死亡的和谐三个方面.中西方诗歌在追求和谐中存在一些共性与个性。  相似文献   

3.
杨万里作为"中兴四大家"之一,在南宋群家并起的时代另辟蹊径,形成了独特的诗体样式——"诚斋体",标志着杨万里诗歌个性风格的成熟。诚斋体诗歌以师法自然的手法,配以儿童化的叙述视角,拟人化的意象组合方式,用活泼自然的语言进行创作,以自己独特的审美风貌,一扫江西诗派的陈腐之风,给诗坛带来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4.
社会形势、玄学思想、诗人个性及诗歌艺术传统对阮籍《咏怀诗》中的游仙之作,有相当重要的影响。而阮籍的游仙在于追求一种肉体和精神完美结合的理想人格,表现为精神超越和自由追求。  相似文献   

5.
李白是中国诗歌史上艺术个性非常鲜明的一位,其豪放飘逸的主导风格的形成与诗人复杂的思想性格密不可分。李白诗歌所特有的情感表现和灵活自由的形式,又是其主导风格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6.
任何一个作家的气质总是与其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唐朝的圣王治世多少赋予李白一缕难以化解的飘飘仙气,处境艰难、仕途失意、个性狂放,为李白凭添了松雪空尘的洒脱,而关注苍生的热情,是他诗歌的情感基调。  相似文献   

7.
袁枚在借鉴并汲取前贤性灵文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包括“性情”“个性”“葆真”“诗才”等内涵的较为系统的性灵理论,并将这些思想落实到文学创作之中。因此,他的其诗歌、散文和小说作品大都是性灵之作,可谓是古代性灵文学的最后一个高峰。  相似文献   

8.
李白、李贺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是唐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双子星座"。二人的浪漫主义诗风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成因当然是多方面的,有外因也有内因。文章从二人的家世因素、政治因素、楚文化影响的因素及个性因素试对他们诗风的成因作一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9.
“意象”即意中之象,是诗歌的灵魂。鉴赏诗歌可以从意象入手,把握诗歌意象的内涵、诗歌意象的特性等。文章主要分析了鉴赏诗歌意象的具体方法,以期帮助学生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10.
美国诗人朗费罗在锡德尼的《为诗一辨》基础上,针对美国的主流教育,政治、日常生活现状,提出了诗歌的重要性,诗歌的创作源泉,诗歌的功能,诗歌与历史的关系,诗歌的创作方法,诗歌的解读,诗歌需要原创性、民族性等内容。  相似文献   

11.
陈衍与郑孝胥都是“同光体”诗歌的代表人物,又都是其中闽派的领袖,他们曾长期互相唱和论诗,主张“不墨守盛唐”,取径多元,追求个性,诗风清苍幽峭。但他们各自“志”的差异导致所“言”“诗”的不同:陈清刚淡泊,郑“惘惘不甘”;陈苍老中和,郑喜唱高调。而这种异同的背后,隐含着文学与道德等深层次的动因。  相似文献   

12.
近代诗歌作为沟通古典诗歌与现代新诗的纽带和桥梁,在整个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具有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重要过渡作用。中国诗歌从古典诗歌发展到近代诗歌,再到现代新诗时期,纵观其整个发展阶段,也只有到了现代新诗阶段,中国文学才得以真正突破了几千年的经典模式,迈向现代化进程。仔细探析现代诗歌的发展与革新过程,其每一步都是在近代诗歌基础上的继承和突破。  相似文献   

13.
江湜论述其诗歌主张的诗作主要有两篇,虽然不多,然而结合他的诗歌创作,亦可以了解其诗歌理论主张——“主情说”的诗歌本体论,“真、创新、从俗”的诗歌创作方法以及“妙悟说”的诗歌发生学理论,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将自己的诗歌理论付诸实践.除了受到传统诗歌理论和同时代诗人诗歌理论的影响之外,江湜的诗歌理论还明显地受到了禅宗的影响.从诗歌理论史的角度上看,江湜的诗歌理论与其同时代诗人的理论主张交相辉映,共同促进近代诗歌理论和诗歌创作的发展和转变.  相似文献   

14.
"古诗之美,专求意象"。诗歌翻译是文学作品翻译中的难点,诗歌中的意象由于蕴涵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一方面能加深读者对诗歌的解读,另一方面却加大了诗歌翻译的难度。文章主要梳理分析中西方翻译理论界对诗歌意象研究的成果与不足,提出可以借助西方"等值论"来指导中国的古典诗歌翻译实践,力求在这一全新视角下探索萃取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典诗歌和意象派诗歌在诗歌意象理念、构建上有契合及相异之处:二者都主张简洁、直观,诗歌应体现意象。意象并置、叠加、复合等手段在诗歌创作中加以体现;相对于意象派诗歌,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更尊重传统、更感性化,意象的构建更密集、更富于跳跃性和个性化。  相似文献   

16.
诗歌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具有它独特的审美价值。在鉴赏诗歌这一审美过程中,诗歌的原文读者可以从其外在直观的形式美与内里蕴藏的意境美中获得美的享受。对于诗歌译文的读者来说,则需要通过诗歌译文来获取其审美价值,所以诗歌译文的目的则是力求帮助译文读者能够获得与原文读者等同的审美价值。文章以审美的心理因素角度出发,分析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理解这三个审美心理因素和诗歌以及诗歌译文的关系,并且以日语俳句的中文翻译为例,考察怎样通过诗歌译文来再现原诗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7.
周锋 《嘉兴学院学报》2007,19(4):119-124
诗歌的独特性决定了其音乐性,也决定了诗歌是与音乐有着同一关系的语言有机体,诗歌的音乐性是诗歌区别于其他体裁的最主要特征。现以诗歌的语言为切入口,立足于东西方不同的历史与文化语境,探讨现代诗歌音乐性的独特内涵。  相似文献   

18.
诗歌翻译属于特殊文本翻译,研究诗歌翻译需要关注译文文本与译者。译者主体性表明了译者的审美、文化意识、创造性与人文品格。在重视译文主体性的基础上,探析译者主体性对翻译诗歌的影响与译者主体性的体现,从译者角度深化诗歌翻译研究。郭沫若《西风颂》的汉译,体现了诗歌翻译过程中的译者主体性,以译者主体性在译文诗歌中的发挥,证明了"风韵译"理论的研究价值,实现了基于译者主体性翻译诗歌的有效研究。  相似文献   

19.
诗歌的特点是什么?我们该怎样赏析诗歌?诗歌翻译中的“得”与“失”都是不容争辩的客观存在。严格地说,诗歌是不可译的,宽泛地说,诗难译,但可译。本课题欲通过对诗歌的赏析来探讨诗歌的翻译,诗歌翻译力求音、形、意三美。  相似文献   

20.
祝融是我国上古神话人物之一,关于他的传说历来众说纷纭,其形象渗透到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中,也承载着不同的意蕴。祝融最早出现在诗歌当中,是诗人们在现实中遭遇打击和排挤,政治理想受阻后的悲愤之歌,隋唐以后,诗歌中所呈现的祝融的形象,已经从单一化逐渐向多元化过度,宋代及后世的诗歌当中,则更是展现了一个意蕴丰富的祝融,而随着神话题材诗歌的大量涌现,祝融形象在诗歌中的内涵也逐渐定型。本文从神话与诗歌的关系和渊源着手,分析和考究了历代诗歌中祝融形象的内涵及其意义,以求勾勒出祝融形象在诗歌中的演变和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