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是生产效率的提高。本文运用增长核算法(growth accounting)系统地研究了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1995—2002年37个两位数工业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增长趋势。研究发现:(1)1996~2002年工业增加值增长率平均为11.5%,而 TFP 的行业加权年均增长率为6.8%,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显示大中型工业的增长可以持续;(2)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与资本深化分不开,工业产出高速增长的同时,伴随着资本增长放缓及从业人数的绝对减少;(3)从行业分布来看,开放程度高、竞争程度高的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快,而高垄断、开放程度低的行业生产率增长慢,甚至出现下降的局面。  相似文献   

2.
珠江三角洲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本文对1980到2003年珠江三角洲经济增长因素进行分解,发现:(1)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快,年均增长率为6.7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为44.42%;(2)固定资本存量增长率最高.年均增长15.7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为38.59%,仅次于全要素生产率;(3)劳动的增长率以及对增长的贡献份额都较低。但是近年来,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急速下降.对增长的贡献份额也大幅下滑,资本的贡献大幅上升。此外,本文详细讨论了估计珠江三角洲固定资本存量存在的困难,通过对比各种方法的特点,选择适当的估计方法。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对资本产出弹性详细探讨的基础上,根据索洛余值核算分析了要素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对改革以来中国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影响。基于1978~2004年的省级数据,本文发现经济差异主要来源于要素积累而并非全要素生产率,前者的贡献份额大约是后者的3倍。不过本文结果也表明,1990年以后要素投入对地区差距的贡献正在快速下降,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持续提高,将成为今后地区差距的关键性决定因素。此外本文还指出,彭国华(2005)和李静等(2006)采用的核算方法和资本弹性设定都不符合中国经济增长现实,从而高估了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徐辉  周文魁 《魅力中国》2009,(20):32-33
采用全要素生产率的分析方法对江苏省经济增长源泉进行了定量分析,探讨了资本、劳动力和广义的技术进步对江苏经济增长的贡献,发现全要素生产率对江苏经济增长起着重要作用,江苏经济增长属于资本和技术双推动型。  相似文献   

5.
福建省全要素生产率计算与分析:1952-2005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利用国民统计成果,通过对1952-2005年福建省经济运行数据的整理,并利用经济统计软件对其回归分析得出福建省柯布-道格拉斯(Cobb-Douglas)生产函数,并利用索洛余值法求出1952-2005年福建省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及其指数。对福建省经济增长源泉进行了定量分析,探讨了资本因素、劳动力因素和广义的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发现在改革开放前全要素生产率波动很大,20世纪80年代以后全要素生产率有了明显的提高并趋于稳定。同时指出福建省经济增长属于资本和技术双推动型。  相似文献   

6.
依据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建立扩展的索洛模型,对物质资本、人力资本以及全要素生产率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人力资本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大于物质资本,以技术进步为代表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呈现阶段性特征,是转型期经济可持续增长源动力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经济增长因素研究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采用全要素生产率的分析方法对江苏省经济增长源泉进行了定量分析,探讨了资本因素、劳动力因素和广义的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发现全要素生产率对江苏经济增长起着重要作用,江苏经济增长属于资本和技术双推动型  相似文献   

8.
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中韩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娜 《世界经济研究》2012,(4):81-86,89
20世纪60年代以后,东亚经济的高速发展,特别是80年代中韩经济的快速发展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本文利用增长会计法和Malmquist指数法对中国和韩国的经济增长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2002~2009年中国全要素增长率的贡献率从1981~2001年的23.29%上升到28.88%,全要素增长率的贡献超过了劳动投入的贡献率。1981~1998年期间韩国的经济增长率为7.64%,其中,60%以上是靠资本投入来实现的,25%是依靠劳动的投入,但在1999~2009年期间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达到了42%,中国与韩国的经济增长开始走向依靠技术进步和创新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9.
传统观点认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是资本的堆集,本文采用Malmquist指数和DEA技术,研究中国28个省市地区大中型工业的动力,分析发现1995-2004年:(1)大中型工业平均增长15.5%,其中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拉动工业增长平均为9.2%,贡献率约60%,对工业增长的贡献从1996年的-9.6%上升到2003年的18.2%、2004年的10.4%,而资本和劳动投入增长对产出增长的综合贡献从1996年的13.5%,下降到2004年的0.7%; (2)全要素生产率中技术进步和规模效率的改善对产出增长的贡献日渐突出,技术进步推动工业经济增长5.2%,规模效率改善推动工业增长3.3%.(3)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快速增长的背后因素可以简单归纳为:省际间竞争、学习和模仿、经济全球化和外商投资、民营化改革和经济扩张期.因此,本文认为全要素生产率,特别是技术进步和规模效率的提高,是区域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的源泉.  相似文献   

10.
信息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行业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行业面板数据的基础上,从三个方面分析信息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ICT资本深化、ICT生产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改进以及ICT使用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改进。从研究结果看,信息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主要体现于ICT资本深化的贡献以及ICT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改进,ICT使用还未带来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改进。由于中国处于ICT扩散的初期,尽管ICT有着很高的扩散速度,但ICT资本水平相对发达国家还比较低,信息化将在未来促进中国经济增长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1.
为适应和引领经济增长新常态,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市场主体作用。供给侧改革大背景下,融资结构是否适合现阶段产业发展?何种融资结构更有利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提升?本文以高技术产业为例,首先用索罗余值法对高技术产业生产率增长率进行测算,然后探讨直接融资、间接融资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影响。分析表明两种融资方式均通过资本产生正向作用,且直接融资贡献约为间接融资的5倍。因此,笔者认为在推动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进程中,应释放市场主体活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Malmquist指数对我国1981~2006年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动情况进行了估算,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VAR模型进一步分析了贸易开放、人力资本与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变动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贸易开放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具有积极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在短期内难以实现,更多的是表现为一种长期趋势过程;(2)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贸易开放将产生同步的和持久的积极影响;(3)人力资本积累除了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有贡献之外,还能对贸易开放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国资本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   总被引:42,自引:0,他引:42  
中国经济已经经历了20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中国高速经济增长的来源到底是生产要素的积累,还是生产率的增长?对这一问题国内已有不少研究,很多研究用全要素生产率的方法分析了中国经济增长的来源,但这些研究存在的普遍问题是不能准确测量资本投入。本文在中国资本投入指数序列基础上,估计出中国1981~2002年的全要素生产率。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资本投入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首要原因,而全要素生产率在改革后并没有保持较高增速。  相似文献   

14.
我国各要素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易丽  韩兆洲 《特区经济》2009,(9):281-282
文章采用1978~2007年的数据,用索洛余值法分析各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情况,将我国的经济增长分解为资本投入的贡献,劳动力投入的贡献,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实证表明:我国总产出中资本投入的贡献最大,年均达到57%;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较大,对总产出的贡献达到28%;劳动力投入的贡献最小,只有15%左右。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构建测算要素价格扭曲系数的理论框架,将经济增长率分解为要素价格扭曲、劳动增长、劳动报酬增长和技术进步偏向,利用1978-2013年中国31个省份的数据进行了测算分析。测算结果表明:大多数省份的劳动偏向型技术进步导致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下降,并且各省份资本增长速度明显大于经济增长的速度。大部分省份的资本价格扭曲程度大于劳动,资本价格相对劳动价格越便宜,这些省份的要素价格扭曲系数越小。进一步实证分析表明,在劳动人口正增速时,要素价格扭曲、地区劳动报酬增长对地区经济增长具有抑制作用,而地区技术路径的选择却适合地区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王永静  王艳 《乡镇经济》2008,24(7):93-96
全要素生产率是衡量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指标,采用索洛余值法对1979—2006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要素投入及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测算,对此期间的经济增长方式进行判断,发现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非常低,兵团经济长期处于粗放增长状态。要改变兵团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推进技术进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其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7.
王艳 《北方经济》2018,(4):51-54
当前,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而经济发展阶段越高,经济增长越要依靠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指经济增长中不能被土地、劳动、资本等有形要素投入增长解释的部分.一般来说,全要素生产率由生产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两部分组成,其影响因素主要有制度变革、结构优化和要素升级.为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一方面可以通过制度改革重新组合生产要素实现配置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科技创新实现生产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基于1992—2020年京津冀3地宏观数据,利用索洛余值法、隐性变量法和数据包络分析3种方法,测算京津冀3地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增长率以及对经济增长贡献度等重要指标。结果显示:北京全要素生产率水平明显高于天津、河北;不同方法测算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具有相同变化趋势,天津、河北两地的增长率变化趋势较一致,但与北京的增长率变化趋势不一致;京津冀区域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乏力,增长出现放缓甚至略微下降的局面;京津冀的经济增长主要来源于要素投入而非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来源于技术进步而非效率提高。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Solow的增长核算方法,对1952~2005年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差异的因素进行测算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①我国地区经济增长主要来自于资本积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大,劳动投入的贡献非常小;②资本投入增长速度差异是地区增长差异的主要决定因素,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需要国家给予中、西部地区更多投资倾斜政策,同时中西部地区自身应注重基础设施,人才环境等投资环境的培育和完善以吸引外来投资;③地区增长差异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生产率增长差异,加快西部地区技术进步和效率改善速度,提高其全要素生产率是缩小我国地区增长差异、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20.
运用增长核算来分析我国地区经济差距的决定性因素时,存在资本产出比和资本劳动比两种分解方法,不同的分解方法会得出不同的结果。研究表明,资本产出比分解方法相对于资本劳动比具有两个方面的优势:(1)核算的无偏性;(2)更具直观性的经济含义和政策启示。而且,它不仅适用于劳动增进型技术进步,同样还适用于希克斯中性技术进步和资本增进型技术进步。实证分析表明,全要素生产率对中国地区差距起着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