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晓红 《特区经济》2009,(12):282-284
本文描述了制造业劳动力工资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事实,认为过低的劳动力工资水平存在诸多弊端,工资的适度上涨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证分析还发现,制造业劳动力工资上涨对企业出口竞争力的影响甚微。  相似文献   

2.
中国制造业工资的地区趋同性与劳动力市场一体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利用 1 995~ 2 0 0 2年中国制造业分细行业的分省时间序列资料 ,考察了地区间工资的趋同性。由于分细行业的资料可以更好地控制工资的行业差异 ,因而本研究能够准确地观察工资在地区间的趋同与差异。本文的研究表明 ,中国的改革促进了地区间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对于希望利用中国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国内外企业来说,多年来,中国沿海制造业中心一直是生产基地的上上之选。  相似文献   

4.
亚洲金融体系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债券市场严重落后局面造成的亚洲资本外流,导致了双重错配的金融风险。亚洲各经济体共同防范金融危机的努力从“清迈协议”逐渐深化到促进亚洲债券市场发展的行动。但在当前世界经济存在严重的全球性国际收支失衡的情况下,亚洲债券市场发展造成国际资本流动的变化也对世界经济稳定构成新的挑战。在亚洲债券市场发展的同时,美国进行相应的宏观经济调整是促进世界经济稳定的一种纳什均衡。  相似文献   

5.
转变中国经济增长模式、扩大内需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应对美国金融危机的首要问题。中国经济的内外失衡主要表现为国际收支的持续"双顺差"及高投资、高储蓄、低消费,并对中国经济的发展造成了消极影响。本文运用大量数据分析中国经济内外失衡的状况,并提出在金融危机条件下,中国调节经济内外失衡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随着人口红利减弱,中国技能短缺问题愈发突出,如何有效应对技能短缺成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紧迫问题。文章就雇主应对技能短缺的方式提出四个假设,并基于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中国雇主—雇员匹配数据追踪调查",采用Tobit模型考察了雇佣条件在改善技能短缺上发挥的作用。结果表明:工资对技能短缺的影响并不显著,没有证据显示上调工资能改善企业的技能短缺问题,而签订长期劳动合同有利于缓解高技能劳动力短缺,强化在职培训和劳动保护有助于改善低技能劳动力短缺。本研究为破解技能短缺难题提供参考,企业应对技能短缺应因事为制,避免提高工资的惯性思维,注重高技能劳动者在职业发展上的需求,关注低技能劳动力在劳动保护上的诉求,并保证持续有效的在职培训。  相似文献   

7.
文章在开放经济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中,使用贝叶斯方法估计中国的货币政策规则,并分析了我国宏观经济波动的主要特征。研究发现,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规则考虑了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并且汇率波动的政策反应系数为0.137,远高于国际金融市场完备时的估计值。原因在于,当国际金融市场不完备时,不仅两国家庭的风险分担程度下降,而且实际汇率调整相对消费的能力也被削弱,在此条件下,央行更应关注汇率波动对本国宏观经济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中国需求结构失衡:现状、度量及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晓龙  葛飞秀 《新疆财经》2012,(4):18-24,40
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需求结构的内外需失衡、消费投资失衡、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失衡的现状,然后从三大失衡入手构建我国的需求结构失衡指数。研究表明,从中国需求结构失衡的权重来看,内外需结构失衡的权重最大,历年均超过40%。从不考虑权重的失衡指数来看,我国需求结构失衡主要是消费和投资的失衡;从考虑权重构建的需求结构失衡指数来看,消费和投资的失衡仍旧构成了需求结构失衡的主要部分,且需求结构出现过两次大的失衡高峰期,第一次是1993年前后,第二次是2000年以来。最后结合中国实际和本文结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放松信贷配给行业均衡性的基础上,利用VAR模型考察了我国1994-2012年间信贷配给结构对服务贸易及货物贸易影响差异,在此基础上判断我国信贷配给的行业非均衡性是否引起了我国服务贸易出口能力的不足进而造成了出口贸易结构的失衡,得出结论:中国信贷结构更加有利于货物贸易的出口增长,而对服务贸易的出口促进效应不显著。随着这种非对称性信贷机制的不断强化,我国货物贸易的出口能力将远大于服务贸易的出口能力,进而导致出口贸易结构的失衡。  相似文献   

10.
文章利用G20华盛顿会议提出的评估一国宏观经济失衡的指标体系,对2003~2012年中国总体及内外经济失衡进行测度,结果显示:在内部失衡相对偏高的影响下,中国经济总体失衡依然严重,但自2008年后中国外部失衡正逐步改善,并使总体失衡有所减轻。然而实证检验发现:这一时期中国外部失衡改善仍是一种受金融危机影响的被动调整,其主要来自刺激经济增长情况下中国财政赤字的增加、国内金融深化程度提升、金融危机影响下中国经济增长及进出口增速减慢,中国需在防范外部失衡调整风险和增加实际利益基础上,以内部失衡治理为主,适当控制外部失衡。  相似文献   

11.
由于经济波动会对进出口贸易和消费投资产生影响,经济周期与国际收支经常账户的变化是否存在内在的相关性有待严谨的实证分析。文章基于1991~2012年我国的两个经济周期与世界经济周期的相关性,利用1980~2013年我国经常账户余额和世界相对于中国的GDP增长率数据,构建SVAR模型,分析世界经济波动对我国经常账户余额产生的影响。研究发现,经济周期与我国的经常账户余额变化存在正相关关系,相对GDP增长率的信息冲击会导致经常账户余额持续波动。  相似文献   

12.
“未富先老”与劳动力短缺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蔡昉  王美艳 《开放导报》2006,8(1):31-39
计划生育政策的成功执行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在经济发展尚处较低水平的情况下,实现了人口转变过程,过早地迎来了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供给出现短缺的端倪。“先老”导致的劳动力供给下降与“未富”带来的大量劳动力需求,将可能形成比较优势的真空。这种趋势对现有的经济增长方式以及相应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提出严峻挑战。为应对劳动力短缺的局面,保持中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应未雨绸缪,包括最大化开发人口红利、加大人力资本积累力度、选择可持续的养老保障模式,清除劳动力流动障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  相似文献   

13.
以信息技术应用为代表的科技革命取代了大量以常规任务劳动力为主的中等收入群体的就业,进而可能引发工资极化问题。本文基于扩展的工作任务模型从理论层面剖析信息技术是否会引致工资极化,并基于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进行了经验分析。结果发现:信息技术会通过对劳动力的替代作用影响工资,这种替代性对劳动者工资水平产生的负面影响不仅弱化了城市层面信息技术进步对工资带来的提升作用,同时也强化了行业层面信息技术进步对工资带来的负面冲击;该替代性对工资的不利影响在常规任务劳动力群体尤为突出,导致常规任务劳动力工资增速较慢,从而产生工资极化现象。本文的研究为应对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工资极化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4.
由于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宋代江南地区农村劳动力在农业内部的利用已达到了"地尽其利","不遗余力"。但因人地矛盾加剧和农业技术进步,江南地区农业内部出现了大量富裕农村劳动力,从而产生了劳动力"溢出"现象。"溢出"的农村劳动力多"转为他业",并表现为"候鸟式"、"风筝式"、"鱼跃式"三种农村劳动力流动模式。农村劳动力在非农产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吸收和利用,表明宋代劳动力的空间配置和产业配置趋向于优化发展。通过宋代农村劳动力利用中所发生的这些新变化,我们可以看到唐宋大变革时代农村经济社会所发生的变迁和发展,但也不能因宋代农村劳动力有向其它产业流动的趋势而过高估计它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十二五期间,劳动力市场供求形势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劳动年龄人口数量下降,农村劳动力转移潜力发掘殆尽,工资上涨压力增大,劳动力供给开始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由于体制和发展阶段的原因,就业雇员化带来了国民收入分配中资本报酬份额提高,但这并未带来劳动报酬份额和工资水平的提高,劳动报酬的增长明显落后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未来面对工资上涨的压力,要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依靠市场调节工资水平;同时,政府应进一步完善劳动合同制度和劳动保护制度,推行工资集体谈判制度,慎重使用最低工资制度。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国防与军队建设取得了惊人的进步。国防建设与军队发展战略从临战状态下的军队应急建设转向和平时期加强以现代化为中心的长远建设。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作战理论、武器装备和官兵素质等方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战略威慑和实战能力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中国人民解放军不仅为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而且正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提供安全保障。作为正在快速发展的大国的武装力量,中国人民解放军积极参与国际军事合作,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杜强 《亚太经济》2013,(2):53-56
未来国际贸易发展的方向将因低碳经济而呈现五大新趋势。中短期内,对我国出口的影响较大。为此,我国应采取以下对策予以应对:从法律制度与政策鼓励上保障和推动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必须调整与优化产业结构;以优化国(境)外直接投资的结构,实现出口结构的低碳化;完善绿色贸易政策,鼓励低碳产品出口;加强低碳技术研发应用。  相似文献   

18.
在国际生产网络不断扩张与深化的背景下,一国较高的金融发展水平会降低成本,提高本土产品的竞争力,进而影响企业的国际生产网络布局。文章在要素禀赋理论的框架下,采用美国制造业数据,考察贸易伙伴国金融发展对中间品离岸水平的影响,并进一步引入引力因素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贸易伙伴国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会促进美国各产业离岸水平的提升,这种促进作用在外部融资依赖度高的产业上更为显著,即企业会将更多的生产环节布局在金融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在考虑了不同计量技术、指标并分样本后上述结论依然稳健。  相似文献   

19.
金融危机后,中国迅速崛起为全球资本供应的新兴力量,对外投资的大国地位日益显现。但与此同时,中国国际直接投资的主体构成、投资去向和投资成败也遭到较多质疑。本文提出一国的国际直接投资地位是一国资本输出能力和全球资本配置能力的集中体现。文章在分析梳理中国净对外直接投资规模、跨国并购交易数量及海外投资全球化广度上升、发展的基础上,着重从对外投资规模、投资结构、投资主体和投资收益四个方面考察当前中国国际直接投资地位上升中的失衡特征,进而提出纠正失衡的四大出路:完善对外投资体制,提升海外生产力;促进投资、贸易与金融协同作战,构造经贸循环与金融循环良性互动机制;规划全球布局,强化对外直接投资集群效应和探索内外资、国民资合作,强化投资主体市场化经营;培育竞争合作、互利共赢的海外投资生态圈。  相似文献   

20.
毛日昇 《南方经济》2012,(7):103-116
本文利用中国1999-2007年441个四位码工业行业数据,考察外商直接投资在产业内部和产业之间,通过直接影响劳动力市场供给方式和间接生产率外溢方式对中国内资行业的工资外溢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外商直接投资(FDI)通过直接和间接方式对中国内资行业工资在产业内部和产业之间都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外溢效应;(2)国有行业比重提高会显著促进FDI通过劳动力供给方式对内资行业产生工资外溢效应,但同样会显著阻碍FDI通过间接的生产率外溢方式对内资行业产生工资外溢效应;(3)FDI对内资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工资外溢效应显著高于资本密集型行业,FDI进入显著缩小了中国不同劳动生产率工业部门的工资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