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财政悬崖"是美国奥巴马总统面临的最为严峻的挑战,不仅对美国经济复苏是一种打击,而且也会威胁到全球经济复苏。笔者认为,"财政悬崖"是美国财政长期失衡的必然产物,而美国财政失衡根源于其长期运行的债务经济模式。本文阐述了实现美国财政平衡的途径及其对中国财政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林珏 《世界经济研究》2013,(8):74-79,89
本文分析了美国财政悬崖危机产生的背景、原因及国内外的影响,认为美元体系下的高消费模式是危机发生的根源,自动减赤机制的启动虽然短期内会削弱量化宽松政策带来的效果,但从长期看,有利于改变美国制度结构的改革和增强国际竞争力。中国从该危机中得到的启示是:要稳定经济增长目标,减税政策应与结构调整联系在一起;投资、消费、出口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不能偏颇,过度依赖出口或过度依赖消费都不利于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人民币要成为国际货币,并保持币值稳定,黄金储备的充足是基本条件,论文主张增加更多的黄金储备或稀缺金属,而不是大量的美元资产。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美国财政政策整顿的前提下,通过相关数据对财政悬崖的形成和演进路径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财政悬崖问题可能会将美国经济带入到弱复苏的境况。由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失衡,加上债务限制,财政悬崖问题还将对国际经济产生较大的冲击。美国国会需要出台折衷的解决方案来尽量减小财政悬崖问题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5.
金融危机的本质在于对风险价值的重新认识。风险价值重估引起资产损失和流动性不足之间的自我循环与自我强化,这种恶性循环机制足以导致整个金融系统的崩溃。针对问题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和资本金的救助均能打破这种恶性循环,维持金融系统的运行。但是不同的救助方式和救助融资方式将产生不同的效果。不过,不管如何救助,这次危机引起的风险贴水升高将破坏美国15年来经济繁荣的两个引擎,美国实体经济的衰退将不可避免。美联储的通货膨胀政策虽然可能使美国经济在实现金融稳定以后尽快走出衰退,但是美国的下一个高增长、低通胀繁荣需要一次新的技术革命。  相似文献   

6.
很多人从经济、财政、金融等不同角度来分析美国财政悬崖形成的原因。我认为美国的民主体制是导致美国财政悬崖产生的根本原因。2012年11月,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首次提出解决美国财政悬崖问题,关键是要提高美国联邦政府债务上限,这引起了大家对美国联邦政府债务上限问题的关注。美国的债务上限实际上是指美国国会批准的一定时期内美国国债的最大发行额。在1917年之前,每次美国政府需要借款的时候,都要获得国会的授权。从1917年到  相似文献   

7.
“财政悬崖”的核心无非是“美国国债余额上限”是不是可以被大幅度突破的问题。只要可以,“财政悬崖”就不是问题。美国“国债余额上限”当然可以大幅上调。  相似文献   

8.
文章利用2000—2011年121个国家的相关数据,基于非线性动态模型,通过将主权债务规模最优水平和调整速度内生化,实证考察了主权债务规模的调整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主权债务规模存在最优水平,但在整体上表现为过度负债。由于调整成本和经济结构等的阻碍,主权债务规模无法始终维持在最优水平上,而是呈现出一个渐进而缓慢的动态调整过程。通过进一步的检验发现,调整速度与经济增长、经济规模和偏离最优规模水平的程度均显著正相关,并且会随着时间和国家特征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国家要根据其自身特征来优化调整主权债务规模,以规避过度负债所产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欧债危机的成因、演进路径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本质上是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框架缺陷在金融危机冲击下的一次总爆发.本文就欧债危机的演进路径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与判断,着重讨论了危机向银行、非金融私人部门以及美国经济的传导.欧债危机对中国经济带来的直接不利影响是有限和可控的,但也无疑给中国经济的前景增添了很大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0.
无论是财政承包制阶段还是分税制阶段,中国渐进式改革过程的主轴都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分权改革。通过将中国分权体制的变革历程与中央、地方政府财政能力的相对变化结合起来分析,可以发现财政承包制在边际上增加了地方政府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的比例,模拟出了类似于市场竞争机制的经济发展内在动力机制。但是,各地方政府在财政收支划分等财政问题上往往处于信息优势地位,这就造成了"两个比重"的下降。而分税制则确立了以正式法规为基础的税收分成方案,改变了承包体制下中央与地方一对一讨价还价的局面,从而充当了在新的制度环境下重塑中央与地方分权关系与利益分享格局的关键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1.
近一时期始于美国并迅速蔓延到世界各地的全球金融危机不仅对各国的社会经济产生了严重冲击,同时还给国际政治和安全带来不可低估的影响。为了评估这场危机的方方面面,《世界经济与政治》编辑部于2008年11月10日举办了"全球金融危机:国际影响及其对策"研讨会,与会的专家学者从不同专业和领域加以分析和预测。本期刊登的这组笔谈基本反映了会议的讨论情况。编辑部也希望未来有更多的读者加入到探讨的行列中,深化我们对于这场史无前例的全球金融危机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中央苏区财政体系包括中央预决算制度、税收制度、会计制度、国库和国家银行制度、关税制度以及审计制度等环节,其形成经历了闽西苏区的初期探索、中央财政体系的初建和中央财政体系逐步完善三个阶段。中央财政制度和财政体系的建设,首先从建立统一的预算决算制度入手;其次是建立完善划一的税收制度,以增加政府收入,调节经济建设。会计制度、国库及国家银行制度、关税制度和审计制度的先后建立,标志着中央苏区财政体系构建工作的基本完成。  相似文献   

13.
近一时期始于美国并迅速蔓延到世界各地的全球金融危机不仅对各国的社会经济产生了严重冲击,同时还给国际政治和安全带来不可低估的影响。为了评估这场危机的方方面面,《世界经济与政治》编辑部于2008年11月10日举办了"全球金融危机:国际影响及其对策"研讨会,与会的专家学者从不同专业和领域加以分析和预测。本期刊登的这组笔谈基本反映了会议的讨论情况。编辑部也希望未来有更多的读者加入到探讨的行列中,深化我们对于这场史无前例的全球金融危机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1953—1957年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经历了多次调整,总的趋势是扩大地方财权。这一时期,国家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中央集中财力推进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并进行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央政府在财政收支方面都占很大的比重,在国家财政体系中占据支配地位。"一五"时期中央与地方财政分权总体来看是成功的,推动了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初期的1977—1980年在江苏实行的固定比例包干财政体制作为一个特殊时期的体制安排,是原来统收统支财政体制的一个重大突破。这个体制对于当时江苏乡镇企业的兴起发展发挥了重大影响。江苏省利用其特殊的财政体制,通过对社队企业减免税收、给予资金支持和扩大地方预算外资金提供地方公共产品等方式,支持了地方社队企业的发展,使江苏省乡镇企业获得了大发展。  相似文献   

16.
叶楠 《亚太经济》2012,(6):22-26
欧洲债务危机持续恶化,欧美国家主权信用降级,以及新兴市场增长减缓、内需不足等问题均使全球经济陷入新的困局。主权财富基金面临巨大挑战,作为国际金融市场重要的机构投资者该如何应对危机?本文着重分析亚洲主权财富基金面对困境的调整措施,以期探寻主权财富基金运作的新规律。  相似文献   

17.
杨帆 《中国经济史研究》2017,(3):F0002-F0002
有宋一代,繁荣的商品经济和窘迫的国家财政并存。在中央财政索求无度的背景下,每一级财政单位都面临着维持自身行政成本和满足上层征缴任务的双重压力。县级财政作为宋代财政最基层的核算单位,一直被认为是无为的“小角色”,加之南北宋现存史料的不均衡以及宋人对其记录上的忽略,使得县级财政的独立身份经常被遗忘。本研究正是基于此而将宋代县级财政作为一个考察对象,致力于将其发展的背景、收支内容、状态评估、管理方式、人事配置、危机应对机制等问题梳理清楚。  相似文献   

18.
《中国经济史研究》2014,(1):174-174
20世纪90年代出版了汪圣铎和宫泽知之从不同路径对宋代财政史的整体研究著作,十余年来,宋代财政史研究取得了诸多新的成果,同时若干分歧依然存在。2013年9月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了黄纯艳著《宋代财政史》,对宋代财政史作了系统论述,反映了作者及学界对宋代财政史研究的新思考和新进展。  相似文献   

19.
伴随着上海财税体制改革的推进,上海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建设同步进行。依据上海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建设的实践进程和内容特征,从1994年起步到目前为止,上海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建设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逐步推进并不断完善。财政转移支付的直接效应主要体现为转移支付规模和保障范围的不断扩大,公共服务保障功能的不断提升,资金支出效应的提高等。但在这一制度的实际运行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在转移支付运行管理方式、转移支付工作的操作或技术层面等方面,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  相似文献   

20.
近一时期始于美国并迅速蔓延到世界各地的全球金融危机不仅对各国的社会经济产生了严重冲击,同时还给国际政治和安全带来不可低估的影响。为了评估这场危机的方方面面,《世界经济与政治》编辑部于2008年11月10日举办了"全球金融危机:国际影响及其对策"研讨会,与会的专家学者从不同专业和领域加以分析和预测。本期刊登的这组笔谈基本反映了会议的讨论情况。编辑部也希望未来有更多的读者加入到探讨的行列中,深化我们对于这场史无前例的全球金融危机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