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汇率传递是其影响经济的重要渠道之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从人民币汇率制度变迁的视角,选取1997年1月至2012年9月期间为样本期,采用E-G两步法分析人民币汇率对国内价格CPI的传递效应.实证发现,2005年7月汇改后,人民币汇率对CPI的传递效应存在结构性变化,汇率制度的变迁降低了传递效应,并对实证结果提出相应解释.  相似文献   

2.
在对外交往中履行计价结算职能是人民币国际化的起点和基石。近年来,随着人民币汇率的走强,在边境贸易中以人民币计价结算的金额在稳步增长,但总体规模很小,发展也很不平衡。主要原因是出口退税、资本管制等政策对人民币计价结算还有制约,金融服务有待提高,企业的意愿也需培育。从调控宏观经济和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战略角度看,当前积极推进人民币计价结算已十分迫切,时机趋于成熟,为此,宜因势利导,加快跨境人民币清算体系建设,在出口退税、外汇管理等方面为人民币计价结算创造宽松环境,逐步把人民币计价结算从边贸推广到一般贸易、对外投资等更大范围。  相似文献   

3.
4.
本文基于人民币汇率水平变动和波动弹性增大的背景,分析实际有效汇率变动对出口企业研发投资的影响,以及融资约束等异质性特征的重要调节作用。基于Aghion et al.(2009)的扩展理论分析认为,不利的汇率冲击会减少支撑出口企业研发投资的资金,当企业面临较大的融资约束时,出口企业研发投资的概率显著降低。本文进一步采用2008-2011年"海关"与"全国税收调查"匹配数据库,详细地度量了企业级实际有效汇率等指标,实证研究发现:有效汇率的升值和预期波动风险的增大均显著不利于出口企业研发投资,但是,融资约束越低、出口产品种类和目的地越多的企业却能更好地隔绝汇率的不利冲击,政府的扶持和研发费用所得税减免政策也起到显著的对冲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当前通货膨胀预期不断增强的背景下,如何稳定物价总水平已成为央行金融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2010年6月份我国重启人民币汇率改革,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本文运用VAR模型研究了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以CPI为衡量指标的我国通货膨胀水平的影响,结果验证了学界关于人民币汇率升值能够通过传递效应降低国内的通货膨胀压力的观点,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人民币国际化、汇率变动与汇率预期的互动机理分析,选择境外人民币存款规模作为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的衡量指标,以境外人民币存款余额、人民币汇率和汇率预期为内生变量构建SVAR模型,实证分析人民币国际化与人民币汇率及汇率预期之间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的提升不仅会引起人民币升值,还会形成人民币升值预期;人民币升值预期对人民币国际化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人民币过快升值反而不利于人民币国际化。在三者的互动关系中,人民币国际化对人民币汇率变动及汇率预期的影响居于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7.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国内物价传递效应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本文基于1994~2005年的月度数据,对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国内物价的传递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创新之处在于引入了国际石油价格作为外部冲击的代理变量,并以使用消费物价指数(CPI)、生产物价指数(PPI)和零售物价指数(RPI)衡量国内物价的变化,通过运用E-G二步法、误差修正模型、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方法对三个指标受到的传递效应进行了比较分析。结论:长期而言,人民币汇率变动显著地影响了国内物价水平,其中CPI对汇率变动的弹性大于RPI,RPI的弹性大于PPI。而且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国内物价的传递效应具有自我修正的动态机制,其中CPI修正功能最强,其次是PPI,再次是RPI。传递效应在4个月之后有显著的负面影响,滞后期持续24个月。短期而言,人民币汇率变动对CPI和RPI是持续增加的传递效应,而对PPI是先增后减的传递效应,发现采用CPI和RPI这两个指标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8.
李杰  吕剑 《金融纵横》2008,(3):25-29
本文基于1994-2005年的月度数据,对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国内物价的传递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创新之处在于引入了国际石油价格作为外部冲击的代理变量,并使用消费物价指数(CPI)、生产物价指数(PPI)和零售物价指数(RPI)来衡量国内物价的变化,通过运用计量方法对三个指标受到的传递效应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9.
"8.11"汇改后,人民币汇率出现异常波动引起了广泛关注。国际经验表明,汇率波幅限制的渐进式放开,会导致汇率波动率变大。本文研究发现,2005年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来,历次汇率波动率变大都和汇率改革进程同步。汇率波动与汇率制度的改变、波幅限制和弹性空间等均高度相关。自2012年汇改以来,在岸汇率波动的自相关性逐渐增大,导致较小的波动可能被放大从而形成异常波动。因此,在当前条件下,人民币汇率波幅限制不宜被过度放开。  相似文献   

10.
从汇率传递视角分析了人民币汇率波动对一般价格水平的影响机制并利用平滑转换回归模型的两种不同的函数形式从汇率波动方向和波动幅度两个层面考察了人民币汇率传递的非对称性。研究表明,人民币汇率波动对国内一般价格水平传递存在非对称性:一方面,人民币升值对一般价格水平存在较高的传递效应,而人民币贬值对一般价格水平的传递效应较小;另一方面,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越大,对一般价格水平的传递效应越大;最后,本文分析了实证结果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11.
张三宝  周宇 《新金融》2017,(6):19-25
汇率制度选择问题长期以来是国际金融领域关注和争论的重要论题。本文通过对2001年至2014年全球汇率制度变化的梳理,发现选择中间汇率制度的经济体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有上升趋势,这一事实与传统的"中间汇率消失论"相悖。通过对全球汇率制度与经济规模、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开放度关系的分析,本文认为中间汇率制度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国情。根据以上分析提出了当前人民币汇率制度选择的建议,即,维持和优化当前的管理浮动汇率制度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2.
本文运用VAR模型估计算人民币有效汇率变动对山东省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和消费价格指数的传递效应.结果表明,人民币有效汇率变动对于山东省价格指数的冲击程度很小,且对山东省消费价格水平的冲击程度低于全国水平,但传递速度高于全国水平.结论是,人民币汇率对山东省价格的传递效应不完全,不存在"支出转换"效应;影响山东省消费价格指数的主要金融因素仍是货币供应量.  相似文献   

13.
本文运用VAR模型估算了人民币有效汇率变动对山东省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和消费价格指数的传递效应。结果表明,人民币有效汇率变动对于山东省价格指数的冲击程度很小,且对山东省消费价格水平的冲击程度低于全国水平,但传递速度高于全国水平。结论是,人民币汇率对山东省价格的传递效应不完全,不存在"支出转换"效应;影响山东省消费价格指数的主要金融因素仍是货币供应量。  相似文献   

14.
近期,关于人民币升值和物价上涨的问题成为国内经济聚焦的热点。二者之所以备受关注,是因为无论是汇率稳定还是物价稳定,都对一国经济活动有着重要意义,都是宏观政策所要实现的主要目标。而为了控制物价的进一步上涨,众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其中的一种观点认为,可以通过人民币的升值来实现对物价走高的控制。这一观点是以经济学中的汇率传递理论为支撑的,但其能否成立需取决于人民币汇率传递效应的存在以及人民币汇率对物价具有较高的传递程度。在研究汇率对物价的传递问题上,经济学理论中有完全汇率传递理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人民币汇率对东盟各国汇率传导的有效性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VAR-DCC-MVGARCH模型和结构突变模型,分析了中国与东盟各国汇率的时变相关性、传染性和结构突变等问题。结果表明:(1)人民币汇率短期波动对东盟各国形成了一定的区域性辐射能力。(2)中国等外部因素对东盟各国汇率的波动影响平均仅占6%左右,各国汇率自身的波动集聚性起主导作用。人民币汇率对大多数东盟国家汇率传导有效,但持续性特征不存在。(3)中国与东盟汇率时变相关系数均为带有结构突变无单位根的趋势平稳过程,存在短期动态联动滞后效应,外部因素不能改变其长期均衡运行路径。(4)时变相关结构突变并没有改变人民币带动大多数东盟国家货币升值趋势,呈现出"传染性升值",传导的有效性从弱到强,区域货币联动趋势的雏形初现。  相似文献   

16.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汇率变动对一国通货膨胀水平的决定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利用自回归分布滞后(ARDL)模型研究了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以消费者价格指数(CPI)衡量的国内通货膨胀的传递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以CPI衡量的通货膨胀水平的传递是不完全的且存在明显的时滞,长期和短期汇率传递效应都很低;汇率变动对我国CPI的传递效应受食品价格冲击的影响非常大。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我国的汇率制度改革和货币政策实施等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从1880年起的100多年的国际汇率体系的演变历程表明:汇率制度的选择问题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体系。在整个演变期间,有关汇率制度选择的争论从未停止,相关争论主要围绕固定汇率制度与浮动汇率制度孰优孰劣(简称固定与浮动之争、两极之争)以及两极与中间之争,即两极汇率制度和中间汇率制度之争。本文重点讨论的是两极与中间之争,并探讨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三元悖论"作为经典的金融理论之一,反映了开放经济条件下汇率稳定性、资本自由流动性和货币政策独立性三者不可兼得的矛盾,为我国2005年7月21日开始实行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对我国经济中的"三元"即资本流动性、货币政策独立性以及汇率制度进行分析,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资本自由流动性不断增强的背景下,为保持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在2005年汇率改革的基础上,应该进一步扩大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区间并研究、完善、及时调整货币篮子的币种及其权重,改善央行在外汇市场的干预机制,同时不断完善外汇市场产品和交易制度以及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相似文献   

19.
本文针对汇率波动对进口价格、国内价格的传导效应进行实证检验。采用Jo-hansen&Juselius协整检验法估计汇率-价格传导的长期关系。通过HP滤波求得变量的短期波动序列,采用脉冲响应函数及预测误差方差分解方法分析汇率、价格波动的动态短期引致关系。同时还考虑到结构变化和价格环境对传导效应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无论长期内还是短期内,进口价格对汇率波动的反应都很敏感;生产者价格对汇率波动的反应虽然比较及时,但是反应不足;消费者价格指数对汇率波动的反应不仅存在时滞,而且反应最弱。此外,我们还发现汇率对国内价格的传导存在结构变化现象,近年来汇率波动对国内物价的传导有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人民币汇率的变动会影响中国的国际收支,进而对人民币供给形成冲击,即产生人民币汇率的货币供给效应。本文从静态和动态两个层面对人民币汇率的货币供给效应强度及其传递效果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人民币汇率变动具有比较稳定的货币供给效应,这一效应随着人民币汇率弹性的增大而有所增强;从传递效果来看,人民币汇率对国际收支的作用效力较弱,而国际收支与货币供给的关联性很强,说明人民币汇率的货币供给效应在人民币汇率作用于国际收支这一传递环节发生了较大减损。为控制人民币汇率变动对货币供给的不利扰动,近期首先要加强对资本流入的监管,增强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国际收支影响的预期的准确性和可控性;其次是推进中国的外汇储备形成机制改革,切断或弱化国际收支影响货币供给的传递路径。从长远来看,要增强人民币汇率的调节作用,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