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09年7月,国务院批准上海、广东省四个城市率先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2010年6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商务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和中国银监会又联合发布了《关于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范围由原来的4个城市扩大至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正式启动以来,  相似文献   

2.
贺琦  薛春风  陈莉 《中国外汇》2018,(13):74-75
自2009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启动以来,人民币在迈向国际化的进程中取得了一系列突破,为外向型企业带来了跨境贸易、投融资和资产负债管理等方面新的便利和机遇。随着人民币成为全球第四大支付货币及第二大贸易融资货币,跨境人民币监管中出现的难点也日益凸显,需要管理部门积极探索,整合资源,推动跨境人民币业务健康有序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3.
从2009年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以来,到目前为止绥化市辖区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还没有业务发生,与全省其它地市相比,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现象。为此,我们对这项业务的开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地域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是跨境人民币业务没有开展起来的主要原因。以绥化为例,由于绥化市属于欠发达农业地区,进出口企业少,进出口交  相似文献   

4.
金州新区自2010年开办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以来,结算规模呈逐年递增态势。截至2014年6月,辖区253户企业与4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交易对手办理了跨境人民币业务,交易金额达到245.97亿元。但与此同时,辖内也存在跨境人民币交易总量在涉外收支总量中占比较低、业务开展不均衡、银行产品创新力度不足、跨境人民币管理思维滞后等制约业务向纵深发展的问题,不容忽视。笔者认为,无论是管理部门还是银行企业,应积极把握当前经济金融形势中利于跨境人民币结算的积极因素,努力探索扩大跨境人民币结算规模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吴博 《银行家》2011,(3):68-69
试点以来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发展迅速自2009年7月我国开始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一年半以来,尤其是2010年6月22日央行等六部委发布《关于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以来,跨境人民币业务逐渐步入快车道,业  相似文献   

6.
跨境人民币业务是指国家允许指定的、有条件的企业在自愿的基础上以人民币进行的各项跨境国际结算业务。其包括以下内容:跨境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人民币结算、其它经常项目跨境人民币结算、资本项目跨境人民币投资(包括境内机构向境外投资和境外机构向境内投资)及融资业务、  相似文献   

7.
跨境人民币业务目前已经涵盖对公业务全部领域,为适应经济发展和个人对外交往的需求,将跨境人民币结算扩展到个人领域呼声渐高.本文从开展个人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业务监管思路和框架等方面进行论述,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蔡亮 《云南金融》2010,(7):51-51
自2009年7月6日中国启动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业务以来,人民币跨境结算始终呈现“慢热”、甚至“温吞水”的格局。2010年3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相关人员透露,为进一步推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央行下一步将稳步扩大境内外试点范围和试点企业数量,同时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探索扩大境外主体人民币的来源和应用的渠道。  相似文献   

9.
《金融发展研究》2014,(11):F0003-F0003
自2010年6月山东省开展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试点以来,人民银行济南分行以服务实体经济、顺应市场需求为中心,秉承“规范高效、优质创新”的服务理念,结合山东实际,不断完善政策,大力开拓创新,深入推动跨境人民币业务蓬勃发展,为全省涉外企业跨境贸易和投资提供了优质服务和最大便利。截至2014年10月末,全省共有905家银行分支机构办理跨境人民币结算,累计结算额达17368.8亿元,涉及企业6980家,覆盖境外176个国家和地区。  相似文献   

10.
2009年7月,广东的广州、深圳、珠海、东莞和上海市率先启动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试点。四年多来,遵循“本币优先,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的原则,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政策不断完善,试点范围和业务范围不断拓宽,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快速发展,并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政策框架基本建立,业务范围覆盖大部分国际收支交易项目,但有关政策仍存在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相似文献   

11.
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研究——基于货币国际化视角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在界定货币国际化概念的基础上,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资本项下跨境人民币投融资和国际货币合作三个角度分析了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现状,探讨了推行跨境人民币业务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拓宽境外企业人民币来源渠道、增加境外人民币资金保值渠道、加强宏观经济管理能力、防范金融风险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自2009年7月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以来,人民币在成为国际化货币的道路上迅速前进。在中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中,仅经常项目、长期直接投资两项,2013年全年人民币结算量达到5.16万亿人民币,约合8300亿美元。这还没有计算在短期资本流动中,中国以百亿美元计算的额度开放。2014年2月,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lFT)发布的报告显示:1月份人民币作为全球支付货币的排名已晋升到第七位。而在2009年上半年,人民币的位次还在30名左右。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综合实力的提高,人民币在外汇市场表现稳健,吸引力逐渐增强,从2009年7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开始,到2011年8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试点省市扩大至全国,再到2012年2月境外地域扩至全球,跨境人民币业务得到快速发展,黑龙江省跨境人民币业务量也发展到300多亿。由于黑龙江省地理位置特殊,贸易结构较为单一,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业务格外繁重。随着跨境人民币结算政策的逐步放开,黑龙江跨境人民币业务将迎来快速发展契机。  相似文献   

14.
一、引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顾名思义,就是以人民币作为跨境贸易的结算货币。这是我国国际业务中一项全新的事物。自中国人民银行2009年7月正式颁布新政策开始实施试点至今,该结算业务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对于中国及全世界来说,人民币成为国际结算货币之一有着非凡的意义。本文通过对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详细的介绍来阐述其出台的背景,发展历程;并试图分析其对相关各方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问:首次办理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的企业应如何办理企业激活手续?  相似文献   

16.
问:企业被列为重点监管企业后,对办理跨境人民币业务有何影响?答:出口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重点监管企业是由人民银行、财政、商务、海关、税务等部门依据相关规定筛选并确定的,主要是在近两年因存在违法、违规行为被相关部门查处过的企业。重点监管企业名单每年调整一次。被列入出口贸易人民币结算重点监管企业名单的企业可正常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  相似文献   

17.
经过一年多的试点推广,包头市跨境人民币业务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与发达地区相比,在业务规模、业务种类等方面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为进一步加强推广工作,促进包头市跨境人民币业务健康发展,为经济不发达地区推广跨境人民币业务提供借鉴,近期人民银行包头市中支对跨境人民币业务开展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调研发现,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经济不发达地区跨境人民币业务虽然存在着很多的困难和制约因素,但是通过政策引导、加强组织协调等措施,跨境人民币业务仍然可以获得一定的发展,在推动经济不发达地区调整经济结构、推动经济发展方面仍可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商业银行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是我国应对金融危机、推进人民币区域化的重要举措。商业银行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尽管短期内可能面临风险和损失,但长期而言是一项重要的战略业务,有利于业务结构多元化、开辟新的盈利空间、提高国际竞争力。本文建议我国商业银行应通过挖掘现有试点企业扩大内部需求、扩展国际化服务网络、通过提供贸易融资培育外部需求等,进一步拓展这一业务。  相似文献   

19.
国务院常务会议2009年4月8日正式决定,在上海和广州、深圳、珠海、东莞等城市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这意味着人民币走向国际化开始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从此对于人民币国际化的讨论被学者们不断深入.本文在引入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分析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的必要性与现状,通过分析现状进而找出当前业务开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最后针对这些问题给出一系列政策建议.本文旨在向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以及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引入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孙佳圣 《中国外资》2012,(20):63-64
国务院常务会议2009年4月8日正式决定,在上海和广州、深圳、珠海、东莞等城市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这意味着人民币走向国际化开始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从此对于人民币国际化的讨论被学者们不断深入。本文在引入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分析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的必要性与现状,通过分析现状进而找出当前业务开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最后针对这些问题给出一系列政策建议。本文旨在向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以及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引入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