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轮金融危机爆发以后,银行国有化再一次成为许多欧美发达国家用来救市的灵丹妙药.但国有化本身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在短期内它的确可以缓解危机的冲击,从长期看却可能损害多方的利益.以下聚焦欧洲银行国有化的概况、特点和问题.  相似文献   

2.
在对八大银行中的七家采取了国有化计划后,英国政府突然之间来了一个180度大转弯,在银行国有化之路上打起了“退堂鼓”,如今政府似乎比那些获得援助的银行更加急于脱身。  相似文献   

3.
付碧莲 《金融博览》2009,(23):34-34
11月2日,英国财政大臣达林表示,英国政府将开始对英国银行系统进行改革和重建,将确保有新的零售银行进入市场以加强竞争。苏格兰皇家银行(RBS)、诺森罗克银行(Northern Rock)和莱斯银行(Lloyds)在未来5年内,将出售最多700家分行以清偿政府援助资金。  相似文献   

4.
2009年4月17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对美国经济前景发表乐观演说:美国的小企业贷款开始解冻;房屋市场按揭利率降到历史新低,寻求地产抵押贷款再融资的民众开始增加。重新还款的数量显著提高,美国经济开始出现“希望的曙光”。  相似文献   

5.
刘明彦 《银行家》2011,(12):97-99
欧债危机看不到结束迹象,但本轮危机中为救助陷入困境的苏格兰皇家银行,英国政府耗费了450亿英镑,至今仍令民众愤愤不已。为避免在下一轮金融危机中再为过度冒险的大型金融机构的失败行为埋单,英国成立了由央行前首席经济学家约翰·维克尔斯爵士领导的银行业独立委员会(简称委员会),负责起草新的银行业改革方案,试图对英国现有的银行业经营体制和监管制度进行改革。2011年9月,委员会提交了最终报告,提出了  相似文献   

6.
7.
1月15日,欧洲央行(ECB)宣布再次降息50个基点,将基准利率由2.5%下调至2%,创下自欧洲央行1999年成立以来最低水平,旨在提振已步入衰退的欧元区经济。  相似文献   

8.
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就是要结合四川银行业自身实际情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推进银行监管和银行改革发展的各项工作。  相似文献   

9.
王胜 《武汉金融》2012,(3):36-38
本文分析了危机后的国际银行业的最新发展趋势。由于全球经济缓慢复苏,国际银行业利润有所改善,但仍低于危机前水平;新兴市场国家尤其是亚洲国家银行业经营绩效继续领先,由美国和欧洲银行业占主导地位的传统银行业竞争格局发生变化,国际银行业竞争格局将由西向东转移。  相似文献   

10.
由于担心美国政府对花旗、美国银行等商业银行实施国有化,纽约股市一度出现恐慌性抛售。美国白宫和财政部随即先后出面澄清国有化传闻,表示将保持银行系统的私有制,目的是安抚华尔街,防止出现过度恐慌。华尔街为何惧怕银行国有化呢?直接原因有三:一是政府优先股转为普通股后,花旗普通股股东的权益将会被稀释,投资者对此将非常担忧;二是如果银行股价进一步下跌,或继续大规模减记资产,则政府注入资产也将缩水,意味着纳税人将为此买单;三是政府控股后,投资者担心银行经营的效率将会受到影响,政府直接介入银行会使纳税人承担企业的经营风险。  相似文献   

11.
中国银监会主席尚福林近日表示,下半年,盘活的存量和今年的增量贷款要向重点在建续建项目、传统产业改造等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中有重大影响和示范引导作用的行业倾斜;向化解过剩产能倾斜;向小微企业倾斜;向"三农"倾斜;向消费升级倾斜。不少专家向记者表示,金融监管部门提出的"五个倾斜"信贷支持方向,  相似文献   

12.
立体的营销体系,强调营销理念、营销渠道、营销品牌和文化的多维度覆盖,有利于商业银行构建长远和短期的营销策略,从产品服务的创新到企业文化的人文关怀,对客户进行全程维护和拓展。  相似文献   

13.
关于我国商业银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成善栋 《金融论坛》2003,8(7):42-47
在信息社会 ,商业银行应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优势 ,建立以客户关系和产品营销为主导的经营策略。按照国外的三级管理模型理论 ,我国商业银行未来管理信息系统分为业务处理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和行长决策系统三个层次 ,具体包括市场环境监测、综合统计管理、客户信息、产品信息、财务信息、人力资源、风险控制管理、商务智能和决策支持系统等八大模块。构建管理信息系统可分步实施 :第一步 ,统一行内各业务部门的信息系统的技术、数据标准 ,形成MIS基础平台 ;第二步 ,重新规划原有信息系统的流程、数据结构和模块划分 ,形成MIS数据平台 ;第三步 ,建立相关模型库、方法库和知识库 ,最终形成分析决策支持平台。  相似文献   

14.
According to some observers, the commercial bank–an institution that conducts the twin activities of accepting deposits payable on demand and originating loans–has outlived its usefulness and is in a state of terminal decline. The broad statistical evidence for this contention, however, is somewhat mixed. While some studies suggest that the role of banks in the United States is declining, others suggest that banks are simply using new vehicles to offer their services and that their role has not diminished at all. This article takes a different approach to analyzing the future of banks by examining the economic rationale for their past existence and exploring the extent to which this rationale can be expected to hold up in the future. The author begins by explaining why the two core banking activities–taking in deposits payable on demand and originating non-marketable loans–are performed by the same institutions. The explanation turns on the recognition that both activities essentially require the institution to come up with cash on short notice–that is, to provide liquidity. Scale economies in providing liquidity explain why both activities are provided by the same entity. Deregulation and innovation have increased competition in the financial services industry, which has forced banks to concentrate on the essentials of liquidity provision. This is why the outward nature of banks' activities has changed (for example, banks today often sell instead of holding loans, and provide back-up lines for commercial paper instead of originating loans), though not their underlying economic rationale (particularly the credit evaluation and monitoring involved in “relationship” banking). Beneath the surface reality of dramatic changes in financial products and services, the fundamental banking business of liquidity provision is alive and well. Moreover, in the course of performing their traditional activities, banks have acquired competencies that enable them to perform a variety of other financial and nonfinancial activities that deregulation and innovation have opened up to them. As part of their evaluation of these nontraditional activities, bankers must ensure that their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s, controls, and compensation policies are appropriate for the new environment of deregulation and technological change.  相似文献   

15.
关于建立国有商业银行贷后管理新框架的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志强 《金融论坛》2002,7(9):46-52
贷后管理是银行防范信贷风险的一个重要步骤.随着入世后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新形势,加强和规范自身信贷管理的紧迫性显得日益重要.本文首先对国有商业银行贷后管理问题进行回顾,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由此引出建立贷后管理新框架的必要性;然后提出了构建国有商业银行贷后管理新框架的主体思路,包括:开发信贷人力资源,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具有现代管理和经营理念的信贷队伍;实施立体式贷后管理,填补岗位设置的漏洞,防范道德风险;对贷款客户实行分类管理,明晰权、责、利关系,增加新的利润增长点;制定表格化文本及覆盖贷后管理全过程的制度,使贷后管理流程规范化,并便于操作.  相似文献   

16.
17.
李志强 《金融论坛》2000,(11):45-50
以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从根本上改变和正在改变着银行业的外在经营环境和内部运作模式,成为推动银行业变革和创新的主要推动力之一.网络技术在带给银行挑战的同时也赋予银行业前所未有的机遇.互联网技术是信息技术集大成的产物,以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可以通过规模经济大幅降低交易成本,通过业务拓展推动银行最优边界扩张,并使得客户导向的金融服务创新更为便利.利用网络技术改造银行业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引入基于TCP/IP协议的银行内联网;二是着力构建中央数据仓库.它们是银行获取竞争优势的主要手段,也是未来几年银行信息化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18.
19.
20.
朱文信 《金融论坛》2002,7(12):8-12,23
我国加入WTO已近一年,国有商业银行如何尽快在有限过渡期内,分阶段、分步骤采取适时正确的策略取向,增强和提升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与整体竞争力,应对外资银行与其渐次开展的全方位竞争,是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当务之急.作者结合实际工作,首先论述了加入WTO给国有商业银行带来的竞争优质客户、中间业务、人才等方面的一系列挑战;然后分析了入世后国有商业银行在机构设置、资产质量、业务创新、人才开发、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等方面仍然存在的问题;继而提出了国有商业银行"重整经营资源、创新业务发展方式、构建人才管理机制、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等四个方面的策略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