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聚焦于家庭教育储蓄,通过匹配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和公共教育财政宏观数据,结合Tobit模型和Heckman两阶段方程,考察了公共教育财政对家庭教育储蓄行为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公共教育财政投入不仅增强了家庭的教育储蓄动机,而且对教育储蓄规模与教育储蓄率均有显著正向影响;在异质性方面,公共教育财政对子女处于义务教育阶段家庭和高收入水平家庭的影响更为显著;影响机制检验结果表明,公共教育财政可通过跨期配置效应、短期挤入效应两种渠道影响家庭的教育储蓄行为。  相似文献   

2.
教育储蓄免征利息税,并且利率优惠,如果适当掌握约定存款金额和确定存取的技巧,教育储蓄是能成为下一代“投资理财”的工具的。 首先,要区分是义务教育还是非义务教育。因为教育储蓄规定,储户在到期取款时,必须凭接受非义务教育的身份证明,如果没有这一证明,就不能享受教育储蓄的优惠利率,只能按普通利率计息。这样,储户在选择教育储蓄的存期时,就要考虑到初二以下年级的学生不能选择一年期教  相似文献   

3.
根据预防性储蓄理论,预防性动机是居民储蓄增加的显著原因。但是,国内外的部分实证分析表明,预防性动机的强度并不显著。为此,在预防性储蓄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未来支出增加的预期是导致居民储蓄提高的重要原因。为了促进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应该采取措施抑制教育、住房和医疗保健等消费价格的过快增长,同时,应该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和体系。  相似文献   

4.
一、现行教育储蓄的缺陷 现行教育储蓄是一种专为在校中小学生开办的总额控制、利率优惠、定向使用、免纳税款、零存整取的储蓄存款,存期为3年和6年期两种,最低起存金额50元,最高存储金额为277元(6年期)或555元(3年期),月固定金额存人.  相似文献   

5.
中国人理财已蔚然成风,实在是可喜可贺。那么怎样才能真正理好财,绝非我们一句简单的“精打细算”所能了事的。首先要掌握政策细琢磨,然后策划好自己的理财方案。第一,了解金融政策,让自己的钱生钱。比如“利息税”开征以后,储蓄利息税的问题就不能不考虑。现在免征利息税的储蓄品种就是“教育储蓄”,假如家  相似文献   

6.
家庭的金融资产配置会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而改变,且这种变化会因居民的个体特征及家庭的区位条件差异而不同。采用2017年中国家庭金融追踪调查(CHFS)数据的分析显示:家庭人均收入与定期存款占比呈倒U型关系,与总风险资产占比及股票资产占比呈U型关系,表明中国家庭具有较高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当户主年龄由年轻→中年→老年转变时,家庭人均收入与定期存款占比之间的关系由U型→U型→倒U型转变,与总风险资产占比及股票资产占比的关系由倒U型→倒U型→U型转变;本科以下学历居民受教育程度的提升未能有效降低其家庭预防性储蓄动机,但本科以上学历居民受教育程度的提升可以有效降低其家庭预防性储蓄动机;家庭遭受健康冲击会增强预防性储蓄动机;相比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的家庭预防性储蓄动机较低,更倾向于配置风险资产及股票资产。因此,应加快提升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提升医疗、住房、养老和教育保障力度,有效降低家庭预防性储蓄动机,进而释放家庭金融产品消费潜力,促进现代金融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7.
引入支出增长预期变量,结合预防性储蓄动机等因素,能够较全面地解释居民的储蓄和消费行为.VAR模型分析说明,广东城镇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高于全国城镇居民.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广东较高的市场化程度增加了居民面临的不确定性,较高的消费水平使支出预期对消费的影响减弱,改革过程中的非平稳性等.为化解高储蓄并促进消费的增长,应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保持改革的连续性和平稳性,抑制教育、住房和医疗保健等支出的过快增长,增加对贫困人口的转移支付力度,发挥资产财富效应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论当前金融经济环境下的寿险产品结构优化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我国寿险产品业务结构状况简析寿险产品结构中主要包括三大产品系列:消费型保险产品(又称纯风险保障型传统保险产品)、储蓄返还型保险产品(包括生存寿险和生死两全寿险等带有强制储蓄性质的普通寿险产品和中短期资金管理型/储蓄替代型业务)和投资型保险产品。消费型保险产品主要包括意外伤害保险、定期寿险、医疗保险、非返还型重大疾病险等,这类保险产品费率的厘定一般是根据“大数法则”或生命表,与银行利率的高低并无关联。储蓄返还型保险产品中的普通寿险产品包括终身寿险、养老保险/年金保险、两全保险以及少儿教育年金保险等,这类…  相似文献   

9.
随着个人财富的不断增长,个人理财在信托业务中越来越重要,在市场不断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今天,面临的更多的是如何利用税收优惠代人理财的问题。信托公司可通过建立遗产信托、公益信托、个人退休金储蓄信托及建立教育储蓄基金等方式充分享受税收优惠,代人理财、增财。  相似文献   

10.
文章分析了政府储蓄与民间储蓄和国民总储蓄的关系,提出了通过政府储蓄提升国民储蓄水平的相关条件及制度建设,而政府部门应保持一个高于民间部门的边际储蓄倾向,税收制度的安排上要尽可能消除或减少税收对民间储蓄的抑制,将税收比重始终控制在纳税人可承受的限度之内。  相似文献   

11.
中国国民储蓄研究可以总结为合理国民储蓄率的标准问题、国民储蓄的实证研究和国民储蓄的调节与扩大消费对策研究。重点对合理国民储蓄率的标准判断尤其是西方主流理论中的"动态无效"判断方法、高储蓄的原因以及对居民储蓄、政府储蓄、企业储蓄的实证研究进行评判,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国民储蓄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和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2.
农村居民储蓄是我国居民储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农民的未来投资能力与未来消费能力息息相关。本文从一个新的角度研究了辽宁省两个乡的农民储蓄状况,发现来自城市部分收入而形成的储蓄与来自农村部分收入形成的储蓄同时构成农村居民重要的储蓄来源,并且这种不同的来源特征赋予了农村储蓄一些其他的不同特征。  相似文献   

13.
储蓄实名制是储蓄制度的重大改革 ,它有利于国家宏观调控金融资源 ,有利于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有利于扼制腐败和犯罪。实施储蓄实名制要建立全国性储蓄网络 ,巨额存款要建立申报制 ,严格规范个人储蓄情况查询  相似文献   

14.
基于城乡差异的视角考察人口结构和医疗保险制度对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老年抚养比和少儿抚养比对居民储蓄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医疗覆盖面和医疗保险缴费水平对居民储蓄的影响为正。从城镇和农村分样本回归结果来看,少儿抚养比对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储蓄均呈现显著负向影响,老年抚养比对城市居民储蓄影响并不显著,而对农村居民的储蓄呈显著负向影响,医疗保险覆盖面对城镇居民储蓄呈现不显著的影响,对农村居民储蓄呈现显著正向影响。医疗保险的缴费率对城镇居民的储蓄存在显著正向影响,而对农村居民的储蓄存在显著负向影响。研究表明目前的医疗保险制度并没有起到缓解居民预防性储蓄的作用。实施全面二孩政策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降低未来风险的不确定性,对降低高储蓄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储蓄实名制是储蓄制度的重大改革,它有利于国家宏观调控金融资源,有利于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有利于扼制腐败和犯罪。实施储蓄名制要建立全国性储蓄网络,巨额存款要建立申报制,严格规范个人储蓄情况查询。  相似文献   

16.
消费需求不足,经济发展速度趋缓,主要源于居民储蓄总量过大。而居民储蓄原因复杂。由于受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的影响,使居民储蓄动机增强,在储蓄形式上则以存款储蓄为主。  相似文献   

17.
陈崇  葛扬 《产业经济研究》2011,(3):72-78,94
本文利用1997~2008年间的省际面板数据,对房地产价格和居民储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理论分析表明,区域和省际间实证结果的差异,主要缘于房价对储蓄特殊的影响机理:被动储蓄效应和结构储蓄效应。此外,房价对储蓄的影响还存在间接储蓄效应,这个效应说明房价在短期对储蓄具有正面影响,在长期对经济发展结构具有负面影响。实证结果显示:在全国范围、中部和西部地区,房价与储蓄存在高度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存在明显的储蓄效应,但东部一些省份的估计结果却显示房价对储蓄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潘杨 《新智慧》2005,(8):40-40
教育培训:寻找新的“自留地” 中国社科院公布的“2004年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报告”显示,子女教育消费首次超过养老和住房消费,成为居民储蓄的最大目的。据估计,全国居民教育消费额每年约2500亿元。  相似文献   

19.
居民消费是未来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而影响居民消费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政府在教育、医疗及社会保障等民生方面的财政支出是否能够降低居民进行预防性储蓄的预期。本文对湖南省1990~2012年度城镇居民消费、可支配收入、储蓄和财政民生支出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湖南省居民消费与收入、储蓄和财政民生支出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但财政民生支出的增加并未带动居民消费增长。而这种"挤出效应",根本上源于我国改革进程中社会福利制度的不完善,基于此笔者提出了拉动居民消费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建国初期①是我国从不发达的市场经济向高度集中统一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过渡时期,其间逐渐形成的计划经济思想对当时储蓄政策产生了深刻影响.这种影响不仅显著提升了储蓄总量和国民储蓄率,强化了政府对国民储蓄的控制,而且通过储蓄总量、结构政策以及强制储蓄等方式,最终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的储蓄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