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资源资本化就是把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过程作为一种资本运动的形式.由于我国资源产权主体单一且虚位,范围不明确,产权不完整,使我国资源的所有权实现很不充分,资源市场缺乏竞争性,资源价格体系不合理,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水平低.我们应当尽快强化资源公有权的实现,发展资源产权的多元化,科学分解资源产权,完善资源产权体系,在经济过程和自然过程的统一中,在提高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过程中,通过资源资本化的形式来提高我国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水平.  相似文献   

2.
金融作为一种资源,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开发和利用农村金融资源,从而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在分析农村金融资源现状、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存在的问题和农村金融需求的基础上,对如何合理开发和利用农村金融资源提出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3.
企业创新能力的获取前提是要实现自身的资源和能力的积累.企业培育创新能力过程中所需要的资源,一方面存在于组织内部,主要为人力资源、生产和研发活动的设备、资金;另一方面来自于组织外部,企业的外部资源主要包括用户、供应商、研发机构、高等院校和跨国公司的技术溢出.而通过跨国公司的技术溢出是实现我国企业创新能力的组织外部积累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宗教是一种文化资源,亦是一种十分宝贵的旅游资源.宗教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可通过旅游得以实现;同时,宗教文化又伴随着市场经济的进程,日益成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专项文化旅游.进入现代社会,宗教与旅游的联系也变得更加紧密.宗教蕴藏着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则可以促进这一资源价值的实现,可以将其转化为现实的旅游产品.旅游这一新兴产业的兴旺发达,不仅有利于修复和保护古老的宗教遗产,还能有力推动宗教复兴和健康发展;宗教的健康发展反过来又赋予旅游新的文化内涵和开发领域.  相似文献   

5.
项目的施工是资源耗用过程,所以合理的配置资源和节约资源对项目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必须对各种资源的配置与利用进行优化.通过对资源一劳动力、设备材料、施工装备(施工机具)、能源、资金等的合理配置来最优化地实现项目目标.  相似文献   

6.
资源环境逆差是对贸易成效的一种环境评估指标.目前,我国对外贸易中环境成本外部化的问题比较严重.应从资源安全与防止污染转嫁两方面着手平抑资源环境逆差,一方面,通过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资源储备制度,广泛推行国际领域的资源合作与开发,缓解我国目前资源紧缺的现状;另一方面,通过建构贸易政策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征收污染税,防止国际贸易带来的污染转嫁,最终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的结构性转型.  相似文献   

7.
资源跨组织流动和企业边界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企业本质上是资源和能力的集合体.而资源可以划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有形资源具有可交易性和竞争性的特点,而无形资源则是不易模仿和难于交易,但它却可通过网络组织形式实现资源在企业间的让渡、复制或传播,从而实现资源的跨组织流动.企业边界可以分为由有形资源决定的规模边界和无形资源决定的能力边界,由于资源的跨组织流动,从而使企业的规模边界和能力边界分离,并呈多样化的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在"十四五"时期内实现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进一步提升一些省市依托医联体推进卫生资源下沉的改革效果,通过医生"下沉"和人力资本溢出加快基层医院的能力建设,使其诊疗能力尽快提升能级.同时,还要以有力的需求侧政策激励患者优先选择基层医院就诊,以需求侧牵引衔接供给侧诊疗能力提升,共同助力实现优质医疗资源均等化和高效利用的政策目标.  相似文献   

9.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经验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资源型城市作为我国重要的石油、煤炭和木材生产基地,近年来虽然资源储量大幅度减少,但仍然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推进资源型城市实现经济转型,不仅能促进资源型城市的发展,而且能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文章借鉴国内外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经验,提出了我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虽然通过承包制等改革手段划分了资源产权的权属,但因未明确赋予产权行使者对所承包资源实施市场交易的权利,影响了产权功能的发挥和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有效利用.本文在分析产权与市场交易关系的基础上,提出市场交易是产权的一项根本内涵,是产权的资源配置功能得以实现的重要条件,并结合牧场等资源产权改革的问题与困境,提出实现市场交易是资源产权改革的最终出路.  相似文献   

11.
从产权的角度看,与环境资源有关的外部性内部化的关键是实现环境资源产权的界定和排他性的使用.论文从环境资源的产权特征出发,认为适合环境资源的产权运行机制是由私人产权和共有产权有机构成的均衡性混合产权结构.由于环境资源的产权不可能完全地被界定,所以排他性的市场交易不可能在完整的产权约束中实现,那么在混合产权机制的框架下,由产权限制、产权分割、创建新产权和认知产权调整来实现环境资源的排他性使用成为实现负外部性内部化的有效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呈现长期高速发展的状态,伴随着这一状态存在的是资源的高消耗、环境的高度污染等问题,这正是我国经济与社会转型时期面临的约束性问题. 目前我国学者对循环经济的解释大同小异,但是没有公认的定义.专家对于循环经济的界定虽然不尽相同,但是总体来看,发展循环经济的特征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注重资源的节约和有效利用;二是要减少资源的消耗;三是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四是实现注重资源的循环利用,实现经济的循环发展.  相似文献   

13.
绝对资源租来自于资源产品生产价格以上的加价,即来源于社会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资源产品生产价格以上存在加价是因为资源的使用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外部性,要消除负的外部性必然要投入劳动,生产价格以上的加价就是为消除负外部性所付出劳动量的等价物.外部性问题应由资源所有者通过绝对资源租来解决,资源税只是为国家提供公共物品的管理劳动付费.但是,当前我国资源税在性质和含义上与资源租基本一致.资源税要实现资源租的功能,就应逐步扩大资源税的范围和征收力度,涵盖极差资源租Ⅰ以实现产权收益,涵盖极差资源租Ⅱ以实现对国家公共管理职能的付费,涵盖绝对资源租部分以解决外部性问题.  相似文献   

14.
汪菲  李从东 《现代财经》2008,28(6):36-39
战略资源不仅仅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支撑要素,也是一个国家获得竞争能力和实现持续发展的有效保障.本文结合资源基础理论和国家竞争力的相关研究,从战略资源这一视角对国家竞争力评价的理论框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并结合应用大量数据对部分国家进行了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三江源区独特的旅游资源彰显了旅游经济发展的价值及突出的比较优势.然而,在区内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背景下发展旅游产业,并非仅仅是资源的简单开发就能实现既定的发展目标.本文基于旅游资源开发独特的生态环境背景和突出的环境问题,从战略角度对如何寻求一条科学的旅游发展之路,改善源区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全区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作了统筹分析.  相似文献   

16.
循环经济是一种关注资源减量,实现资源循环及再利用的生态经济.当前,我国经济增长要求与有限的资源和环境支持能力都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此过程中,政府的税收政策和优惠支持是相当重要的.本文以此为基点,按照循环经济的内在要求.分析了国内循环经济发展中税制上存在的问题,并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基础上,提出了构建我国绿色税收体系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17.
高校校内文献资源仍具有稀缺性和不平衡性,客观上要求必须实现资源共享.中国现阶段的高校,校内根本利益的一致性是实现文献资源共享的纽带,文献资源利用的非竞争性是实现文献资源共享的前提,互联网络的发展为实现文献资源共享提供了便捷条件.要实现校内文献资源共享,必须树立科学的文献资源观,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体现图书馆在共建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师生主动参与共建共享.  相似文献   

18.
企业的资源不仅是外部的自然环境资源,还包括了资金、人才、核心技术,而资源节约型技术进步对于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具有重要的作用.企业要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加强技术创新,实现技术跨越,促进资源节约型技术的进步和实现济社会、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自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其中以江苏省、浙江省和上海市为代表的沿海地区发展尤为迅速.但是区域经济的发展不能以资源和环境的牺牲为代价,要想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实现经济的转型升级,寻找新的发展动力.本文首先掌握了金融资源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关理论,接着调查并了解了江浙沪二省一市金融资源集聚与该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随后研究了金融资源集聚支持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并运用计量经济方法对江浙沪地区金融资源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最后对江浙沪地区金融资源集聚促进经济发展提出了相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利用最大化和污染排放最小化为主线,逐渐将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套系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要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是根本出路之一.而要发展循环经济,必须从制度创新入手,实施一系列相互配套,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