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重庆市乡镇企业可持续发展模式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地区出现了以农村工业化为主要支撑,以小城镇建设为载体的城镇化热潮。我国西部目前的城镇化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相冲突,惟有乡镇企业可持续发展才能确保西部地区可持续的城镇化进程。可持续模式选择是乡镇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重要保证。文章以重庆市为例,对西部乡镇企业可持续发展模式选择提出了若于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西部大开发的实质是实现西部的工业化,而实现工业化的必然结果是推进城市化。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加速农村城镇化必须首先要实现农业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大通县近年来在城镇建设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就目前现状来看,无论建制规模、非农业人口的数量、城镇化水平还是经济规模和经济实力均处于落后地位。全县43.8万人中农业人口34万人,城镇人口不到10万人,农业人口占到总人口的77.6%。转移农村人口,发展县域经济,就必须走发展小城镇,促进城市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3.
西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西部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的关键,是改善西部生态环境的需要,是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的前提,是实现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西部地区要脱贫致富,缩小与东部的差距,必须完成农民的非农化进程.研究探寻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贫困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对缓解农民"就业与吃饭"的燃眉之急,西部的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制约西部山区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是多方面,但最主要的因素是农村生存环境条件恶劣、农业结构不合理、农业产业化滞后和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增加农村供给服务供给、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是西部山区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西部开发中农业经济发展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喻国华 《特区经济》2005,(2):120-121
农业经济发展在西部开发中的重要地位 农业经济的发展对于西部开发具有全局性重要意义。从理论上来讲,一个地区工业化的进程,应遵循基本的发展规律:在工业化的初期,依靠农业养活地区人口,并为工业积累资金,同时也为工业发展提供劳动力。随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农业基础地位的表现形式也是不断变化的。西部开发也应该首先充分提高农业经济水平,以求为经济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6.
农村工业化道路是否正确以及进程的快慢,直接影响整个国家工业化的发展方向和进程。在我们这样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社会主义农业大国实现农村工业化既重要紧迫,又是一个长期艰巨的过程。文章从我国农村工业化与借鉴国外经验、与城市工业发展、与科教兴国方针、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等四个方面谈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农村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市化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山 《乡镇经济》2001,(5):9-10
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国家农业发展的最终目标,也代表了人类进步。然而在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首先要走一条农村工业化道路,农村工业化将有助于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乡镇工业是农村工业化的载体,也是农村工业化的实现模式,因此,合理规范发展乡镇工业是农村工业化的核心。同时,农村工业化的结果必然会逐渐形成农村城市化格局,农村的城市化体系为农业现代化提供社会基础和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8.
李晓曼 《改革与战略》2014,(3):97-100,120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既是西部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途径,也是西部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所在。文章归纳了西部地区城镇化动力系统的特征,分析了西部地区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提出推进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应转变发展观念,调整发展思路;遵循因地制宜,创新发展模式;实现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良性互动;保护生态居首,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乡村非农化即乡村地域非农产业与活动逐步发展壮大之过程。乡村非农化研究已成为我国西部转换二元结构,由传缝经济走向工业化的重要突破口。昆明作为西部大城市之一,其周边农村地域非农化起步晚但进展迅速,在全省领先,其非农产业的地域分布密度和结构类型复合度均由中心向外递减,表现出同其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一致性。昆明农村非农化特征在西部颇具代表性。强调非农化理论与宴证研究对西部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0.
“科技合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是党中央确立的实现全国全面整体小康和富裕的根本之路.也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而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必须在充分科学理解全国关于最近十七大对于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相关政策的基础上.努力探寻一条切实可行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措施。  相似文献   

11.
现代农业在获得巨大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如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人类安全健康突出、农村与城市发展失衡等问题。文章认为,未来时期以追求人、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后现代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导向,应坚持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并重;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同步促进农业发展、扩大就业和民生改善;加强农村教育建设,推进农业产业水平提高和农村与城市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壮大发展县域经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用科学的发展观引领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坚持可持续发展;突出抓好"三农"工作,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增强综合经济实力;更加注重社会事业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13.
吴素芳 《乡镇经济》2008,24(4):76-79
无论哪种发展模式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宁夏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模式,总体发展要依托政府,走政府推动的外生型发展模式;“专业大户+基地+农户”是首选的发展模式;“党支部+协会(合作社)+基地+农民”的发展模式是宁夏南部山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主导模式;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股份合作的组织发展模式是最佳的模式之一。  相似文献   

14.
吴妤  朱江涛  汤丽   《华东经济管理》2009,23(3):74-79
在我国现阶段,农业是一个高风险的基础产业。特别是西部农村,农业基础环境较差。底子薄。文章主要研究我国西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面临的主要风险、产业化模式选择及其如何利用规避机制来分散和转嫁风险,保障农民增产增收,促进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村社会发展。遥用现代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和AHP分析法对我国西部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面临的主要风险进行了初步探讨,得到了一些规律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王进 《特区经济》2006,213(10):280-282
加快西部工业化进程有利于转移西部农村过剩劳动力,也是实现西部大开发战略所要取得实效的一条重要途径。在西部地区就地实现工业化可以减少由于劳动力大跨度转移所造成的各种矛盾,有利于西部乃至中部农村剩余劳动力甚至各种高学历层次人才在西部的集聚,对劳动者自身和西部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社会和谐,区域人口素质提高,进而对西部区域整体的发展都有促进作用。但目前西部地区工业化面临很多问题:结构性过剩,利用外资不足,城乡差距拉大和国际国内环境变化,但也有历史机遇,印存在问题的解决就使得我们有了抓住机遇的机会,最终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相似文献   

16.
小企业集群发展与“三农”问题缓解:广西的证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农问题”的缓解有赖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城市化实现和农民收入增长三者协调一致。西部地区城乡差距拉大、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沉淀,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广西一些县域经济发展的经验看,发展农村小企业集群是落后地区缓解“三农”问题的有效路径。落后地区农村小企业集群的发展,不能盲目复制发达区域的模式,而要注重对区域要素的有效整合,在这个过程中,制定企业集群发展政策,准确定位政府角色,培育本地企业家,强化小企业集群的地域根植性越发迫切。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1978年以来中国农业发展、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Granger因果检验和VAR分析。结果显示:农村工业化对农业发展和农村城镇化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农业发展对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起到了负面影响;农村城镇化对农业发展和农村工业化均不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8.
伦理视野下农业环境与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问题剖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农业环境与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这是对农业和农业环境与资源的伦理价值认识的结果,也是农业以及现代农业发展给农业环境与资源带来巨大压力的必然。在农业环境与资源伦理价值认识基础上,其可持续利用应遵循资源共同性、生态保护性、社会公正性、责任层次性、经济发展性、发展知识性等伦理准则。  相似文献   

19.
在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稳步和均衡发展背景下促进农村人口有效转移,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重要路径.文章基于对安徽省1978-2012年时间序列数据的实证分析,指出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对安徽省农村人口有效转移有正向促进但是作用不够显著,并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完善农业生产方式和提高转移人口综合素质等角度对推动安徽省农村人口有效转移和城镇化发展提出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