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57,自引:1,他引:57  
本文在详细分析近年来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基本情况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环境所发生的积极变化,同时剖析了阻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因素,进而提出了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有序而合理转移剩余劳动力,能妥善解决三农问题、建设和谐社会、实现城乡统筹等现实问题。在全球经济复苏、我国经济发展放缓而造成的农村劳动力减少、城镇劳动力结构性短缺、就业压力大的新形势下,政府部门应该要运用有效的方式增加就业渠道,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和就业。本文在阐述农村劳动力目前就业转移情况的基础上,分析完善转移就业政策的方式,进一步研究实施劳动力转移政策时应该重视的几个关系。  相似文献   

3.
杨国勇 《农村经济》2007,(7):125-126
本文通过对农村劳动力培训与就业的现状调查,分析了农村劳动力素质和就业概况、农村劳动力培训与就业的关联性,提出了强化农村劳动力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和就业能力,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健康地推进城市化和工业化,建设和谐社会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农村已婚女性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诸多限制,本文选取河北省保定市8村庄的农村已婚女性为研究样本,应用prob it模型分析其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影响因素,并探讨各种因素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为促进农村已婚女性劳动力转移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及政策导向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疆是农业大区,研究新疆农村劳动力转移规律及特点、寻找未来新疆农村劳动力转移方向与途径,可以为国家政策引导和促进社会结构调整提供依据.本文在对新疆农村劳动力就业和转移情况进行梳理的同时,总结了其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促进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政策导向.  相似文献   

6.
区域经济发展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大量的农村劳动力由农村流向城市、由中西部地区流向东部发达地区,这种以跨地区转移为主的就业格局在金融危机爆发的情况下露出一些问题,受东部地区出口受挫的影响,民工失业增加,部分农民工返回家乡.不平衡的就业格局存在很大的风险,而这种就业格局源于不平衡的区域经济发展.本文试图将区域经济发展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结合起来分析,通过对两者间相互作用的分析,进一步认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本质,深入理解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可发挥的主动作用,并探讨农村劳动力在区域和城乡之间高效、有序、良性流动的政策路径.  相似文献   

7.
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数量大,素质低,就业结构不平衡,就业压力大。要突破欠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瓶颈,必须加强农村劳动力市场与就业制度建设。本文以欠发达地区湖南邵阳市为例,探讨了邵阳市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及特征、劳动力市场建设与劳动力流动、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及劳动力市场社会服务体系等,并从政策上提出了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市场与就业制度建设的一些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8.
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为加快辖区内农村劳动力转移,从2009年8月开始,北京市丰台区组织开展了"送政策、送岗位、送培训"的"三送"下乡活动,为有就业意愿的农村劳动力提供面对面、  相似文献   

9.
中共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本文详细分析了广州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及趋势演变,对农村劳动力就业形势进行研判:农村要素市场持续发育,推动农村劳动力就业规模变化和身份转变;农业现代化、产业融合化、集群化创新趋势,塑造农业创业就业新动能;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构建,促进农村创业组织方式变革;小农户和现代农业的关联性不强;农业从业人员素质结构有待提升;农村劳动力转移创业的制度支持不足。提出促进劳动力就业对策建议:完善就业政策体系,加强政策之间协同性;大力发展吸纳农村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调整金融政策,优化涉农金融扶持体系;建设高水平就业服务平台,增强服务保障能力;关注就业需求,维护农村劳动力合法权益;提供精准职业技能培训,大力提升技能水平。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农业经济增长、农民收入增加和土地产出率提升等三个研究视角出发,通过运用最小二乘法构建不同的线性回归模型,深入分析了“十二五”时期以来沈阳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效应。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沈阳市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的增加,对农业经济增长、农民收入增加和土地产出率提升均产生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并从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加快建立健全全方位农村劳动力就业保障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推进农村转移劳动力稳定就业是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推进新型城镇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了客观因素、主观感受和农村转移劳动力稳定就业直接的关系,厘清了农村转移劳动力稳定就业的影响路径。研究结果表明,客观因素通过影响主观感受,进而影响农村转移劳动力稳定就业,提高体面劳动水平对稳定就业有促进作用。基于这一影响路径,就推进农村转移劳动力稳定就业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1998—2013年江苏省县级面板数据,利用撤县(市)设区政策这一外生政策在江苏省县级层面逐步推进的准自然实验特征,构建了撤县(市)设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理论模型,运用双重差分模型估计了撤县(市)设区政策实施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作用效果,并采用倾向值匹配的方法降低样本选择偏误问题,证实了研究假说。研究结果表明:撤县(市)设区政策实施阻碍了被撤并县(市)劳动力转移,进而实现农村劳动力在本地就业。倾向值匹配后的估计结果表明,撤县(市)设区政策实施对被撤并县(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阻碍作用效果约为10.7%。撤县(市)设区政策阻碍被撤并县(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作用机制是政策实施提高了农村劳动力本地就业与外地就业的相对工资比率。实证估计结果表明,实施撤县(市)设区政策能够显著提升被撤并县(市)工资相对水平,促进作用效果约为8.7%。  相似文献   

13.
农村富余劳动力洗脚上田向城市转移就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实践证明,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和无序转移,不但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增加了城市管理上的不稳定因素,既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是一个系统工程.本文认为,加大培训教育力度,提高劳动力素质是重中之重;建立和完善劳务服务体系和建立适应劳动转移就业的运行机制,是推动劳动力有序转移就业的关键所在;切实加快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工业化进程,是缓解转移就业压力,消除不稳定因素的重要载体;建立和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长效保障机制,是确保劳动力转移就业稳定性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4.
广东欠发达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对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富余劳动力洗脚上田向城市转移就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实践证明,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和无序转移,不但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增加了城市管理上的不稳定因素,既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是一个系统工程。本文认为,加大培训教育力度,提高劳动力素质是重中之重;建立和完善劳务服务体系和建立适应劳动转移就业的运行机制,是推动劳动力有序转移就业的关键所在;切实加快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工业化进程,是缓解转移就业压力,消除不稳定因素的重要载体;建立和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长效保障机制,是确保劳动力转移就业稳定性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5.
基于能力视角的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受制于5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转移能力"处于核心地位,因为它影响或支配着其他4方面因素,即转移能力的增强能够拓展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空间(就业空间)、提升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动力、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供给、一定程度上能克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阻力、增加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稳定性。因而农村劳动力“转移能力”成为决定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的主导要素。本文通过对河南省的实证分析,表明这一论断是成立的。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了通过提升转移能力来促进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工作,先后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出台若干重要政策,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工作。一是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的数量和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基本实现有序转移,农民外出务工收入持续增长,已经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目前,全省已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420万人,占到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8%。2006年1—11月份全省农民新增务工收入22·8亿元,农村劳动力转移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二是各级各部门通力协作,形成了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强大合力。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大力促进农民…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农村劳动力持续的非农转移,农村投资受到一定冲击。本文应用向量自回归误差修正模型(VEC)检验了我国农村劳动力就地和异地转移对农村投资的作用。结果表明,就地转移与异地转移的投资效应并不相同,就地转移有一定的负效应,异地转移投资效应显著为正。就地转移的负投资效应源于农村就业层次过低,异地转移尽管具有总的正投资效应,但由于投资主要集中在非生产性类别,因此对生产性投资仍可能具有负投资效应。文章最后给出提高农村就业层次及拓展农村投资空间以提高劳动力转移投资效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考察了四川、贵州两省农村劳动力输出情况的基础上 ,着重总结了两省在推动劳务输出方面的基本经验。它们的经验是 ,政府把农村劳动力输出作为一个战略性产业来抓 ,并着力整合有利于劳务输出的各种资源 ,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 ,搭建转移平台 ,努力搞好信息服务 ,加强对农民工的权益保护。本文在分析当前农村劳动力输出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 ,提出政府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中 ,应建立健全管理和服务体系、流动监测体系、就业培训体系、就业信息体系和法律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9.
本文摘要回顾了农务输出大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历程和相关研究,对返乡潮出现后各级政府稳定农民工就业的政策作一评价,剖析了农务输出地与输入地低水平双向依赖关系形成和瓦解,提出必须改变固有的劳务输出模式,摆脱对廉价劳动力的过度依赖,建立内涵集约式劳动力转移方式,构建劳务输出地和输入地的双向转移战略关系,并建议劳务输出大省调整就业策略和政策取向,积极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积极吸引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加大劳动力教育培养投入促进区域人力资本积累.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农民理性行为分析框架下,吸取Carrington模型的分析思路,从理论分析中得到启发,认为城乡收入差异、农村劳动力流动性以及农民在转移过程中的就业集聚效果应该成为本项研究的中心问题。随后,笔者根据相关的调查数据作了经验检验,得出了有益的结论:从农民转移就业的发展趋势上看,城乡收入差异并不是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原因;在转移过程中,农民的转移就业呈现出大规模集聚的趋势,同时,这种由地区就业集聚所形成的社会、信息网络对农民外出就业的帮扶效应则显著地影响着农民的就业行为。由此,笔者进一步从政策层面提出了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