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家粮食安全中主产区粮食生产及其贡献的量化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通过量化对比分析,系统认识主产区粮食生产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重要贡献的具体表现及程度,客观分析其经济发展困境及粮食生产方面的成因,为国家加大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力度、完善补偿机制提供数据参考。研究方法:利用历年全国和地方统计年鉴数据进行多视角的量化对比分析。研究结果:在粮食产量及其增长速度、粮食生产地位、粮食增产贡献率、省均及人均粮食生产水平、粮食生产比较贡献度等方面,粮食主产区均明显高于粮食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但是,粮食主产区在经济发展、财政收入和居民收入等方面明显落后,存在着粮食生产越多越吃亏的矛盾。研究结论: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过程中,粮食主产区发挥着关键作用,贡献巨大。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必须保护粮食主产区政府重农抓粮积极性,加大对粮食主产区,重点是粮食净调出省的利益补偿力度,完善利益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2.
粮食主产区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发挥着主要力量,但与粮食主销区的比较中,却出现“粮食大县、财政穷县”和“穷省”补贴“富省”等问题,影响粮食主产区生产主动性,体现出建立系统完善的粮食补偿机制,对于提高粮农生产积极性,稳定粮区生产的激励和促进作用。因此,文章针对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粮食主产区补贴政策、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实现产销区利益平衡、建立以利益补偿基金为核心的补偿制度、改善主产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等建议,探索中国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确保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3.
基于资源视角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粮食安全是世界各国政府普遍关注的问题,都将其列为重中之重.粮食主产区是我国粮食生产的核心地带和关键区域,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协调区域发展,必须从国家战略角度出发,实施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理念,充分体现社会公平与正义的价值取向和主旨,为粮食安全提供坚实的区域基础.[方法]运用实证分析方法,借助统计年鉴,通过粮食产量、人均粮食产量、粮食播种面积、人均粮食播种面积、人均地区总产值、地区财政收入、人均地区财政收入、城镇化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数据分析,比较13个粮食主产区和7个粮食主销区在10年间粮食生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差距.[结果]粮食主产区在粮食产量、粮食播种面积等方面的生产规模优势和生产能力显著,对我国经济社会贡献巨大;粮食具有准公共产品的属性,粮食主产区需要支付高额的生产费用,承担运输成本与储存成本,无法通过市场获得补偿;粮食产销区之间囿于主体功能与发展责任的迥异而导致经济差距较大,主要体现在人均地区总产值、地区财政收入、人均地区财政收入、城镇化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差别.[结论]据此提出,必须实施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需要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的价值选择与国家政策导向:应在中央政府、区域政府层面完善相应的政策:一是国家层面制定粮食主产区区域政策;二是完善产粮大县奖励政策;三提高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与精准度;四是建立产销区利益联动机制;五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等.  相似文献   

4.
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安全责任目标及其实现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安全责任问题事关国家粮食安全核心利益和行动战略问题,明确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安全责任目标是国家实施积极的粮食安全战略的行为基础和重要保障。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安全责任目标一般可分为短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粮食主产区需要在国家粮食安全整体战略行动下分步推进粮食生产安全责任目标,促进国家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5.
受各种因素影响,现阶段我国粮食生产的区域变化特征明显,主要呈现出区域结构分化明显,粮食生产逐渐向粮食主产区聚集;粮食生产的区域格局形成,生产重心与中心向北转移;粮食生产的区域优势形成,粮食生产集聚在优势的粮食产区等特征。文章采取案例分析方法,以粮食主产区黑龙江省作为研究对象,以点带面,剖析粮食生产区域变化对粮食主产区的影响。基于积极效应和消极效应的逻辑框架,选择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粮食产量、播种面积、粮食单产、农民增收结构变迁、人均收入比较、生产总值与人均生产总值、人均经营耕地程度、财政投入及生产条件改进等。研究结果表明,粮食生产区域变化对粮食主产区的影响效应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形成了粮食主产区的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社会效益显著提升,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生产条件明显改善,规模化经营程度提高等积极影响;另一方面,也出现了产销区农民收入差距大,农民增收不明显,粮食主产区的经济发展方式单一、经济发展滞后等消极影响。该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着力打造粮食区域化生产;完善粮食主产区的利益补偿机制;改善粮食主产区生产条件;形成农业发展为主、其他产业并行的发展模式等。该文提出,粮食生产区域变迁对粮食主产区效应影响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拓展与提升:一是扩大准则层指标设定,精准、细化指标层指标选择,对粮食主产区效应影响进行整体分析和综合评判;二是拓展研究视角,从个案分析推广到整个区域分析,总结普适性与特殊性规律,有的放矢的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概念是一个新的概念,其更加强调粮食生产安全性和粮食产业发展协调性.文章分析了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的重大背景,提出要把握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的区域跨度优势和核心内容优势,探析在建设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粮食产业弱质性明显、利益补偿机制不合理、生态安全保障不足等困境,构建科学的产业联动布局,制定合理的利益补偿机...  相似文献   

7.
粮食主产区是国家粮食安全的核心区域,是国家战略功能区。在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中,粮食主产区面临许多困难,已经成为我国关键的问题区域。而国家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具有普惠型,且资金来源单一、补偿标准过低,支持已难以激发农户生产粮食的积极性。而针对粮食主产区的其他产业政策缺失,粮食主产区缺乏发展的动力,急需建立一套高效、可持续、动态的粮食补偿机制,充分调动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企业、粮农生产粮食的积极性,把地区经济均衡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和国家粮食安全三方利益协调一致。  相似文献   

8.
[目的]粮食安全是世界各国政府普遍关注的问题,都将其列为重中之重。粮食主产区是我国粮食生产的核心地带和关键区域,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协调区域发展,必须从国家战略角度出发,实施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理念,充分体现社会公平与正义的价值取向和主旨,为粮食安全提供坚实的区域基础。[方法]运用实证分析方法,借助统计年鉴,通过粮食产量、人均粮食产量、粮食播种面积、人均粮食播种面积、人均地区总产值、地区财政收入、人均地区财政收入、城镇化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数据分析,比较13个粮食主产区和7个粮食主销区在10年间粮食生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差距。[结果]粮食主产区在粮食产量、粮食播种面积等方面的生产规模优势和生产能力显著,对我国经济社会贡献巨大;粮食具有准公共产品的属性,粮食主产区需要支付高额的生产费用,承担运输成本与储存成本,无法通过市场获得补偿;粮食产销区之间囿于主体功能与发展责任的迥异而导致经济差距较大,主要体现在人均地区总产值、地区财政收入、人均地区财政收入、城镇化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差别。[结论]据此提出,必须实施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需要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的价值选择与国家政策导向:应在中央政府、区域政府层面完善相应的政策:一是国家层面制定粮食主产区区域政策;二是完善产粮大县奖励政策;三提高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与精准度;四是建立产销区利益联动机制;五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等。  相似文献   

9.
国家粮食政策重点要放在产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国家多次强调要强化对粮食主产区的政策倾斜。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集中力量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产业,促进种粮农民增加收入”,出台了支持保护粮食主产区的政策。但从总体来看,国家的粮食政策面向全国,对产区和销区并无重大区别(粮食直接补贴资金除外),政府的对粮食生产经营、粮食安全的投入基本是平均分配的。在粮食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和国际市场粮食充足,价格较低的条件下,这种全面照顾的粮食政策难以达到确保粮食安全的宏  相似文献   

10.
随着区域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我国粮食生产重心逐步向主产区集中,流通格局从“南粮北调”变为“北粮南运”,主产区与主销区的区域分工正在形成,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支持和保护意义十分重大。本文从分析我国粮食主产区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实现农民增产增收等方面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出发,集中阐述了当前国家加大对粮食主产区保护和支持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粮食主产区承担着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职责,但是在粮食生产过程中却存在着利益流失,呈现产粮越多越吃亏的现象,国家为了调动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弥补粮食主产区的利益流失,出台了一系列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政策,这些政策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从微观主体即农民角度对其进行补贴,另一类是从宏观角度即对粮食主产区政府进行补贴,对这些政策进行梳理,在黑龙江省进行实地调研,对这些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完善对策。  相似文献   

12.
<正>2004年以来,我国农业支持政策不断强化,粮食生产实现"十一连增",但2011年以来,我国粮食进口陡然加大,粮食安全形势愈加严峻。与此同时,"产粮大县,财政穷县"和"产粮大省,财政穷省"的情况仍然没有得到有效改善。要保证我国粮食安全,必须解决粮食主产区利益失衡问题,笔者认为通过创建粮汇和粮汇交易机制,平衡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的利益关系,进一步释放粮食产能,可能是解决国家粮食安全问题的便捷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粮食主产区对我国粮食安全的作用及地位出发,阐述了目前我国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假设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是粮食产量的影响机制和渠道,再用实证对理论分析和模型假设进行验证,并提出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的相关对策建议,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4.
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与经济发展的“剪刀差”现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粮食主产区和粮食主销区经济协调发展不仅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和基础,还是我国实现区域整体协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粮食主产区对国家粮食生产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粮食主产区与粮食主销区二者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越来越大。本文作者通过"积差相关系数"这一数理指标验证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人均粮食产量差异与人均GDP差异、人均财政收入差异以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差异的负相关关系,并从粮食主产区耕地机会成本损失视角对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与经济发展的反差现象做出了合理解释,以期为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5.
黑龙江省粮食主产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地方财政增收能力较弱,多数产粮大县的财政收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经济增长缓慢。由于财力有限,对粮食支持有心无力,不能给予粮食产业更多的投入,导致粮食生产投入不足。建立粮食主产区的利益补偿机制不仅能够调动地方政府和农民种粮积极性,更主要的是可以促进粮食主产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本文结合黑龙江省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的背景和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绩效评价,对建立与完善财政支农与粮食生产扶持制度提出几点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6.
农村劳动力外流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来自中国的证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粮食安全是中国"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之一,而农村劳动力外流可能对粮食安全产生重要影响。本文采用2001~2013年的面板数据,基于扩展的C-D生产函数分析了农村劳动力外流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及其区域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外流对全国、粮食主产区和粮食产销平衡区的粮食产量没有产生显著影响,而对粮食主销区的粮食产量产生了显著的负向影响。充分考虑粮食主产区、粮食主销区和粮食产销平衡区的资源禀赋差异和区域特征,制定差异化的农村劳动力流动政策和粮食安全政策,将有利于保障中国的粮食供给安全。  相似文献   

17.
粮食安全:产区销区如何对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粮食安全关系到社会整体的利益,然而毋用讳言,粮食市场的涨落对于粮食产区和粮食销区各自的利益有时具有绝然相反的意义。江苏是粮食消费大省,同时又是粮食生产大省,而且苏南、苏北粮食生产和消费结构差异显著,苏南具有主销区的特点,苏北大部分则可视为主产区。如何用科学发展的理念,建立新型的粮食区域分工合作关系,在各区域合理的交换中提升江苏粮食安全的保障水平,  相似文献   

18.
粮食主产区公共产品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产品投入稳定增长是主产区农民持续增收的有力保障,是主产区公平发展的根本前提,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当前,我国粮食主产区公共产品供给存在需求困境、目标困境、政策困境和贸易困境等4大困境。建立粮食主产区公共产品稳定增长机制要从完善多主体投入机制、构建多渠道融资机制、建立多层次保障机制、完善多视角评价机制、健全多利益补偿机制等入手。  相似文献   

19.
粮食种植业地理集聚的时空演变对于粮食安全具有重要影响。通过对2000~2018年我国粮食作物区位基尼系数、产业集中度、地理联系率、区位熵指数和莫兰指数等计算,分析我国粮食种植业地理集聚的时空特征及其演化趋势,并从演化经济地理视角探讨确保我国粮食安全供给的对策建议。结果表明:一是我国粮食种植业的地理集聚程度表现出稳步增强的趋势,不同粮食作物地理集聚程度存在显著差异;二是区域间粮食生产的专业化程度差异不断拉大,部分粮食作物生产趋向高度集聚在少数特定粮食主产省(区);三是随着我国"粮食生产—人口承载"的地理联系率持续走低,粮食产销区域之间的不平衡性日趋凸显;四是我国粮食种植业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自相关性特征,但不同粮食作物生产的空间关联程度差异明显。为此建议,要从进一步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加强粮食综合流通能力建设、深入推动粮食集聚化生产和优化粮食作物种植结构等方面着手确保我国粮食安全供给。  相似文献   

20.
随着粮食市场化取向的日趋明显,主销区粮食供应更依赖于主产区等外部市场的供应。主销区粮食安全的目标应该是利用比较利益原则,通过区域间粮食贸易实现安全调控任务。因此,借助于现代物流等对主销区粮食市场进行有效整合。是主销区粮食流通顺畅和安全的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