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融纵横》2001,(5):45-46
镇江市农村信用社通过推行农业信贷“三核定一挂钩”管理办法,切实加大了信用社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力度,激发了全体农业信贷人员的工作热情,调动了农业信贷员主动服务“三农”的积极性,取得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和信用社效益提高的双赢。2000年,全市65个信用社实施了该办法,年末,农业贷款余额比1999年末净增了15868万元,  相似文献   

2.
高京  姜会武  邓璐 《武汉金融》2001,(12):19-20
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已初步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增收为目标的产业结构发展格局。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和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农村金融服务市场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信用社作为为农村经济提供金融支持和服务的基层金融组织,如何增强支农服务功能,进一步拓展农村金融服务市场,既是新时期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农村信用社牢牢占领农村金融市场,真正成为农村金融基础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3.
2003年下半年,国务院决定进行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通过改革逐步把信用社办成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地方金融机构。更好地支持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帮助农民增加收入。国务院在改革方案中确定了农村信用社四种组织形式,并同时提出了具体的标准。第一,在经济比较发达、  相似文献   

4.
密山市二人班信用社,积极探索实现“双赢”的有效途径,从改善信用环境入手,立足农村、服务农业,以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信用社发展为思路,即提高了自身经营效益,也为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二人班信用社,是一个只有9名员工的小社。该社在1999年前还是一个亏损社,年亏损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河北省金融机构认真贯彻国家关于发展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各项政策措施,牢固树立“立足农村、服务农民、支持农业”的观念,以支持“三农”为已任,坚持为“三农”服务的信贷方向,把支农服务与改善经营有机结合起来,改进工作作风,加大信贷投入,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为农业经济发展服务,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又快又好发展。  相似文献   

6.
汪进  余凯英 《青海金融》2009,(11):54-56
农村信用社是由农民入股,实行社员民主管理,主要为社员提供金融服务的地方性金融组织,它的服务对象是农民,服务区域在农村,服务目标是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2003年以来,围绕“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7.
荆涛 《山西金融》2002,(5):46-46
准确的市场定位是塑造良好形象的首要条件。农村信用社的办社宗旨是服务于农业、农村、农民,但是前些年信用社放弃农村市场,盲目与商业银行竞争,大规模向企业发放贷款,在大量形成呆滞的同时,信用社在农民心目中的形象也大大受损。今后,农村信用社应该抓住国家加大支农力度、大力支持农业发展的契机,把工作与“服务三农”紧密结合,牢牢扎根农村,在农村这一主战场树立权威形象,最终实现农民、政府、信用社“三赢”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西南金融》2004,(12):i005-i005
仁寿县农村信用联社现辖18个独立核算信用社,131个营业网点,在册职工758人,现有存款余额15.97亿元,贷款余额13.5亿元。全县农村信用社认真遵循办社宗旨,以县域经济发展为己任,扎根农村,立足“三农”,支持农业,服务农民,以人为本,稳健经营,内强管理,外树形象,各项工作得到顺利推进,创造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有力地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9.
由于四大国有银行逐步从农村市场退出,农村金融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就越来越明显。而在农村金融中,农村信用社的作用举足轻重,特别是在县以下的农村经济中,农村信用社的作用尤为突出,它利用小额信用贷款和抵押贷款的方式发放贷款,解决了部分农民、个体工商户和民营中、小企业的资金缺口,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社会稳定做出了贡献,已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催化器。但是,当前信用社无论是在自身建设,还是在适应“三农”服务要求等方面,都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一、当前农村信用社现状及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农村信用社是由农民入股,实行社员民主管理,为“三农”(即农业、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社区性地方金融机构,是我国金融体系的组成部分,建社五十多年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为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以及农村社会稳定做出了较大贡献。由于诸多历史与现实的原因,有很大一部分信用社在管理体制与经营机制方面仍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加强经营管理 实现效益兴社陆川县信用社联社1995年,我县信用社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经济、金融工作方针、政策,以党的十四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动力,加强经营管理,增强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能力,为支持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高社会效益和自...  相似文献   

12.
为了有效解决农信社资金不足,更好地发挥信用社支持农民、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人民银行从1998年开始发放支农再贷款。目前,这一金融政策经过两年多的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信用社认真执行再贷款主要用于支持农业生产的要求,配合地方觉政部门积极做好农村产业经济结构调整,较好发挥了支农作用,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但是农村信用社在具体实施这一金融政策的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是存在“跑”、“冒”、“漏”、“滴”的现象:  相似文献   

13.
一是转换机制与信用社现状之间的矛盾。国家制定的农村信用社改革目标是“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国家适当扶持、地方政府负责”,也就是常说的“花钱买机制”,国家希望通过给予农村信用社一定的资金扶持以达到“产权明晰、资本金到位、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农信社作为支农的主力军和联系广大农民的金融纽带.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创办至今,已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2004年8月17日<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的意见>(国办发[2004]66号)明确提出,农村信用社改革要坚持市场化的改革取向,以服务农业、农村和农民为宗旨,按照"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国家适当支持、地方政府负责"的总体要求,同时明确规定在国家监管机构(主要是银监会)依法实施监管的基础上,由地方政府负责对农村信用社的管理,管理权下移至地方政府.总体来看,"国家宏观调控、加强监管,省级政府依法管理、落实责任,信用社自我约束、自担风险"的农村信用社监督管理体制框架已经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为“三农”服务的信用社,当务之急是要紧密结合县情,为农村发展注入动力、农业经济培育亮点、农民增收提供支撑。一是把猪产业做大。以“四海”公司为龙头,养猪基地为纽带,实施养猪“户办工程”,将规模养猪与户办养殖结合起来,促进全年出栏肥猪130万头,农民养猪纯收入80元的目标实现。二是把劳务产业做响。实行劳务品牌战略,强化劳务培训,提高劳动  相似文献   

16.
宜兴市农信联社通过开办农户担保基金贷款业务,有效地协调并融洽了与各级地方党政领导、有关部门的密切关系,共塑了通力协作,齐抓共管和信息共享的合作氛围,为积极支持和服务“三农”,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顺利实现政府、信用社和农民等方面“多赢”的农村经济格局作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7.
2003年,国务院印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这标志着新一轮的农村信用社改革正式启动.因此,按照"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国家适当支持、地方政府负责"的总体要求,加快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改革,把农村信用社逐步办成由农民、农村工商户和各类农村经济组织入股,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社会区性地方金融机构,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农村金融主力军和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作用,更好地支持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帮助农民增加收入,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成为各地农村信用社的重要任务和工作.  相似文献   

18.
解决“三农”问题是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农村金融组织功能不健全,农民贷款难、农村企业融资难等问题日益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如何坚持为农民、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服务,增加农业信贷投入,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保持农村的持续稳定,拉动农业经济快速增长,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9.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支持新农村建设、服务于“三农”作为信贷工作的龙头来抓 在信贷服务工作中高台信用社始终坚持做到了“四个第一”。即:农民的贷款申请是第一信息、农民的合理贷款需要是第一责任、农民的致富是第一愿望、农民的满意是衡量工作的第一标准。坚持做到常放常收、随到随贷,真正使农村信用社的信贷服务贯穿在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遍布农村经济的各个角落。  相似文献   

20.
农村信用社立足农村经济,服务于农村中小企业和种养殖农户,属典型的农村零售性金融机构。近两年,人行湖州中支根据辖区“三农”特点,督促、指导农村信用社,深入开展“农村信用工程”创建活动,积极探索“统一法人”改革实践,一方面要求农村信用社根据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需要,因地制宜,以银行零售业务为经营特色,大力拓展信贷服务,支持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强化县、区信用联社对信贷经营风险、管理风险的集中控制,确保信用社支农见成效,积极推进了农村信用社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