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产业集聚是优化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对于产业集聚的研究已有很多成果,但很少考虑到空间相关因素.运用空间相关分析方法对武汉中心城区的产业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武汉中心城区的第三产业已形成以江汉区为中心的集聚区,而且集聚程度呈上升趋势;对2008年数据的分析显示生产总值的排序和第二产业生产值的排序比较一致,说明大部分城区第三产业的主导作用不强.该结论符合武汉市的产业规划和布局,对于分析城区产业经济的空间结构、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及产业相关政策制定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直观呈现上海城市紧凑度及土地混合利用度空间发展特征,并进一步探索其空间一致性。研究方法:GIS空间分析技术、层次分析法。研究结果:(1)上海市整体紧凑度不高,形成以中心城区为核心、郊区新城为延展的"掌状"分布,"中心城区—外围"空间梯度差异显著;(2)上海市土地混合利用度较高,从中心城区向郊区缓慢递减,布局相对均衡;(3)空间一致性区域面积占比约43%,上海整体依据"紧凑度—混合度"可划分为高紧凑高混合的中心城区及郊区新城、低紧凑高混合的城市边缘区、低紧凑低混合的远郊区三大区域。研究结论:上海市已形成"中心城区—郊区新城"高紧凑高混合向心蔓延的空间格局,可通过整合城市空间形态及土地利用布局,实施多元互补的区域发展政策,推动城市空间优化和存量土地改革。  相似文献   

3.
松江区的产业集聚布局、区域分工发展的思路,始于1992年上海郊区第一个市级工业区-松江工业区的辟建。到1995年,又批准建立上海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稍后一些时间,松江老城区改造和新城区建设相继启动,松江现代农业园区五库示范区建设的推进,再加上“工业向园区集中、居住向城镇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集中”的“三个集中”指导思想的确立,松江区委、区政府确定了“松江新城和东北片、西北片、南片”的产业区域发展定位,从而走上了“一城三片”的产业集聚布局,区域分工发展的新路。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上海郊区的第三产业得到蓬勃发展,特别是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步入全面兴起的新阶段。二十年来,在市委市府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战略方针指导下,郊区第三产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经济效益逐步提高,地位作用日益明显,已成为郊区经济  相似文献   

5.
2003年10月,上海市委、市政府召开了“上海市城市规划工作会议”,会议指出:上海原先的郊区发展模式不能适应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要求,郊区人口、产业、城镇布局很分散,很难在中心城外形成有一定集聚规模的地区中心,限制了郊区的发展。会议明确:要集中力量建设“基础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有产业依托、有一定人口规模的新城”。经过研究,市规划部门建议将上海市郊区新城规划为两个能级,  相似文献   

6.
国外中心村对我国小城镇建设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论述了国外三种不同的中心村的发展,即以色列农村乡村服务中心、美国郊区新社区或新村、英国农村中心村、借鉴国外经验,对我国中心村的职能定位、规模定位和选址原则提出了构想。  相似文献   

7.
探究区域"三生"功能共生融合效应是促进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以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市为例,在构建"三生"空间功能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测算2005年、2010年和2015年长江经济带"三生"空间功能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化特征,并通过Moran’s I指数对其空间集聚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城市"三生"空间功能耦合协调情况较好,呈现出由轻度失调到基本协调的波动上升趋势;长江经济带城市功能耦合协调水平具有明显区域差异性,呈现出"东高西低"特征,但其差异逐渐缩小;2005年、2010年和2015年"三生"空间功能耦合协调度具有较强的集聚效应,高—高聚集区集中在长三角地区,低—低聚集区分布在云南、贵州和四川等内陆省份。  相似文献   

8.
随着市场化改革的进行,区域经济的竞争表现为金融资源竞争,因此区域间的金融资源流动问题已成为影响区域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金融资源的跨区域流动,易形成金融集聚或金融中心。郑州作为河南省的省会,其经济发展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打造郑州都市区,使郑州成为中原经济区中的增长极,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研究影响资本形成、配置、产出效率的金融体系与金融机制,使郑州成为金融资源流入的洼地,集聚金融资源,构建区域性郑州金融中心,通过金融中心的集聚力、辐射力和带动力,增强中原经济区金融业自主创新能力和金融核心竞争力,进而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9.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全球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但如果区域内的差距过大,一体化的集聚效应会占主导,要素向发达城市流动并集聚,将进一步扩大域内的经济差距。文章在价格理论框架基础上,利用市际面板数据对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域内经济差距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经济增长效应存在显著差异性,其对高经济发展水平城市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明显强于低经济发展水平组。可见,目前区域经济一体化正在扩大长三角区域内的经济差距。  相似文献   

10.
探索农业碳补偿率空间关联情况、溢出效应及影响因素,可为分区制定农业减排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将农业生态系统的碳吸收、碳排放双重效应同时纳入考虑范围,在测算2007-2016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农业碳补偿率基础上,基于距离平方倒数权重矩阵,运用Moran’s I指数探究碳补偿率空间集聚情况,再构建空间Durbin模型对其空间溢出效应及影响因素展开探讨。结果显示:(1)农业碳补偿率表现出区域集聚态势,"高-高"集聚的省份均属于东北地区和西南地区,"低-低"集聚省份主要处于北部沿海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和长江中游地区。随时间流逝,北部沿海地区的"低-低"集聚效应逐渐减弱,"高-高"集聚中心由东北地区转移至西南地区。(2)农业碳补偿率存在显著正向溢出效应,邻近省份农业碳补偿率提高1%,将导致本省农业碳补偿率增加0.439%,区域农业碳吸收能力呈互相促进、协同提升的演进特征。(3)农业经济发展、农林牧渔部门比例优化与造林力度均对本省农业碳补偿率具有正向影响,农林牧渔从业人数、化肥施用强度和草食牲畜占比则呈负向作用;源于溢出效应,邻近省份农业经济发展与部门比例优化均有利于本省农业碳补偿率的提高。建议各省份加强区域协作,调控关键影响因素,因地制宜探索多元化的协同减排增汇路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明茶叶区域格局演变特征,对优化安徽省茶园空间布局意义重大。[方法]文章基于空间分析手段和县域统计信息,定量探究1998—2019年安徽省53个县区茶叶生产格局变迁规律,并对演变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1)安徽省茶园种植区域向皖西、皖南空间集聚不断增强。安徽省茶园种植主要分布在两大热点区域:以歙县、黄山市辖区为核心的皖南地区,以霍山县、岳西县为核心的皖西地区。(2)茶叶生产格局由“单核心”向“双核心+周围小中心”的集聚模式转变。(3)标准差椭圆分析表明,安徽省茶园沿NW-NE方向展布,椭圆扁率由1998年的0.46增加至2019年的0.54,椭圆中心逐步向西北方向迁移。[结论]安徽省茶园时空格局集聚及演变的驱动因素趋于多元化。自然资源是区域茶园生产变动的首要因子,政策因素是安徽省茶叶时空集聚的导向性因素,茶叶技术及茶园规模化建设是茶园扩张的推动力,茶叶市场、效益等外部性因子对茶园格局变迁发挥着日趋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在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谁善于把握机遇,开拓市场,谁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领先一步,获得经济快速发展之硕果,这是被市郊第三产业发展实践所证实的一个基本结论。近年来,特别是去年以来,上海郊区各单位十分重视第三产业,把它作为发展经济的新增长点来抓,取得了显著成效。1993年,郊区第三产业总产值达到90亿元,比上年增长22.20%,高出市郊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1.4个百分点;郊县社会商品零售额为161.5亿元,比上年增31.5%。  相似文献   

13.
数字乡村建设是促进中国乡村振兴的关键战略方向。本文基于2011—2019年30个省份面板数据构建了中国数字乡村发展水平指标体系,使用熵值法、泰尔指数、莫兰指数等研究方法对数字乡村发展的时间演变、区域差异及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探析。研究发现:中国数字乡村发展水平正逐步提升,但存在较大区域差异,基本呈“东—中—西”递减状态,且粮食生产环节较多得益于数字乡村发展红利;区域总体差异基本呈缩小趋势,四大区域的差异主要源于区域内,东部地区差异及贡献率最大,三大粮食功能区区域内差异也逐步降低;数字乡村发展在空间上存在显著相关性,东部和中部省份多表现为HH型和LH型集聚,西部较多省份则为LL型集聚。据此,本文就数字乡村发展的推进路径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目的]农家乐与旅游农庄是乡村旅游地最具有乡村性的旅游服务企业。游客网络关注具有前兆效应,参考游客网络关注信息,揭示农家乐、旅游农庄空间集聚类型、集聚模式,有利于构建农家乐、旅游农庄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方法]文章依据网络大数据以及江苏省农业委员会发布的休闲农业发展数据,运用核密度分析法,分析了南京乡村旅游地农家乐、旅游农庄的分布以及网络关注热度、美誉度空间特征。[结果]发现农家乐、旅游农庄空间分布、网络关注热度、美誉度呈现不同的空间集聚特征和产业空间类型。[结论]南京市农家乐、旅游农庄空间集聚呈现明显的空间等级性、区域差异性、团块状集聚、中心集聚辐射特征。从空间分布集聚度、网络关注热度、网络关注美誉度,三者之间的关系,把乡村旅游地农家乐、旅游农庄集聚空间分为高水平均衡协调区域、低水平均衡协调发展区域、失衡发展区域3种类型。不同的区域体现了不同的发展类型。  相似文献   

15.
让黄浦经济更繁荣上海市黄浦区区长周太彤黄浦区是规划中的中央商务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心商业区的核心区域,肩负着要将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的中心城区的重任,在上海的战略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九十年代的前五年,黄浦区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16.
近日,虹口区人民政府为鼓励非区属企业来虹口投资举行了表彰会。会上350家非区属企业代表出席了会议。黄跃金区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区计经委张汪耀主任宣读了《虹口区支持改革,支持发展经济的若干措施》决定,并对31家非区属企业进行了奖励。 近年来,虹口区按照上海市总体发展规划,充分发挥中心商业区的功能,大力发展商贸和房地产为重点的第三产业,积极规划,调整区域布局。初步形成了点(大柏树)、线  相似文献   

17.
东莞作为一个被香港、深圳和广州三大国际都市环绕的城市,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其在产业布局上与广深港形成协同互补。因此,研究东莞市的产业集聚水平,对东莞市未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和进一步扩大产业优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区位熵和赫芬达尔指数对东莞市产业集聚度进行测算,研究东莞市主要工业细分行业集聚水平,分析东莞市六大片区产业集聚度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部分行业在四个关键年份的集聚变化特征。研究表明:制造业仍然是东莞的优势产业,并且第三产业不断向中心城区集聚。最后,根据相关结论,提出东莞未来产业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上海郊区的经济小区为成长中的中小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开拓了广阔的集聚空间,已经成为区域经济振兴的重要载体和助推器,在上海经济发展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前,松江区正在实践“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居住向集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的发展方略,努力建设一批产业集聚化、经营国际化、融资多元化、管理规范化、  相似文献   

19.
研究目的:明确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时空演变特征,为实现各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协同发展提供理论支撑。研究方法:SBM-Undesirable模型、空间自相关模型及马尔可夫链模型。研究结果:(1)2007—2018年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各年份平均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值在中低效率区间波动,整体呈现小幅波动下降趋势且存在空间不均衡特征;(2)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整体呈现正空间自相关性,在空间邻近溢出效应的驱动下生态效率高—高集聚区域及低—低集聚区域分别由“双核集聚”逐步转变为“单核集聚”、“多核集聚”逐步转变为“双核集聚”的空间分布格局;(3)各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类型转移具有稳定性,且存在“俱乐部收敛”现象,空间溢出效应在其演变过程中发挥着显著影响作用。研究结论:应从建立各邻近市(州)间完备生态农业合作机制、政策联动机制及建立以生态价值为取向的支农政策等方面出发,提升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整体耕地利用生态效率。  相似文献   

20.
自改革开放以来,上海郊区第三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并连续十多年保持了在三次产业中增速领先的地位。进入90年代后期,发展速度逐渐减缓,去年首次出现第三产业增速略低于第二产业。新年伊始,笔者对郊区第三产业发展特点进行了调研,并对世纪之交第三产业的发展趋势作了初步分析。现根据调研情况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