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技术要素集聚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晖  金凤君 《经济地理》2011,31(8):1341-1344
回顾了技术要素集聚的基本理论,对技术要素集聚的形成动因与形成条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技术要素集聚的相关理论,包括增长极理论、极化效应与扩散效应以及集群理论等。文章的最后针对我国区域经济的差异与技术要素聚集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本文的研究将有助人们了解技术要素对于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影响,可对解决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回归——基于区域性要素禀赋的视角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空间不可能定理的确立使一般均衡理论在空间经济学中的通用性越来越无法准确地进行把握。意识并承认要素禀赋的非均质空间分布,我们将经济增长的空间维度特征附载于要素禀赋的区域性和非区域性的统一之中,并建立了基于区域性要素和非区域性要素相互作用的区域经济增长模型。通过理论和模型分析,我们揭示了区域经济增长的本质,即当经济达到稳态增长时,区域性要素禀赋在区域经济增长率的决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采用随机边界分析方法测算了1997—2009年省际建筑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水平,并进行了区域差异化比较;然后借鉴物理学的耦合度理论,构建建筑业TFP增长与区域经济增长的耦合效应模型,并进行了实证检验;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遴选出二者耦合效应的主要影响因素,最后对建筑业经济增长方式和阶段进行了研判。研究表明:区域建筑业TFP增长存在较大差异,依据其增长率大小将31个地区划分为负增长、低增长、中增长和高增长四种类型;二者的耦合程度较高而耦合协调度较低;约束建筑业TFP增长的主要因素是地区的GDP水平,判断中国区域建筑业的经济增长仍属于粗放型增长方式和资本经济阶段。  相似文献   

4.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条件趋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王荣斌 《经济地理》2011,(7):1076-1080
选择了地理环境、要素投入、增长过程、政策扰动4个稳态因子研究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条件趋同。结果表明,1978—2008年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没有发生绝对趋同。但是,在要素投入、增长过程这两个稳态因子的分别作用下,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均发生了明显的条件趋同,趋同速度分别为1.2%和2.2%。而在地理环境、政策扰动因子的分别作用下,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均没有出现条件趋同。在上述4个稳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下,1978—2008年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出现了条件趋同,趋同速度仅仅为1.4%。这提示我们,要解决好中国的区域经济差异问题,应该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有效推进区域的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对外开放、信息化,以及增加物质资本、劳动力、人力资本和知识的投入上。  相似文献   

5.
关波  苗建军 《经济师》2005,(9):263-263,265
随着新经济增长理论的诞生,标志着无形要素已经成为影响经济增长的主导要素。它改变区域经济增长依赖的要素体系,促进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影响了经济增长的核算体系,在经济增长中发挥着越来越深刻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徐维祥  方亮 《经济地理》2015,35(2):30-36
通过因子分析法、回归分析、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和聚类分析法分析了华东地区国家级高新技术园区创新驱动和创新活动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认为高新技术园区创新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内生影响变量,能够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但是,高新技术园区创新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又与创新要素集聚状况、组织学习状况以及区域的经济环境状况等区域条件有关,创新要素集聚度较高、学习水平较高、经济环境较好的区域或园区更有利于发挥创新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基于要素适宜度视角的区域经济增长机制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郝大江 《财经研究》2011,(2):104-111,123
文章指出,传统区域经济不平衡增长理论难以对现实经济做出有力解释,究其本质是其忽视了区域性要素与非区域性要素之间相互匹配在区域经济长期变动中的重要作用。基于区域性要素禀赋,非区域性要素和区域性要素之间的非线性绩效组合是区域经济增长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文章通过理论分析和模型推演显示,要素适宜度不仅可以澄清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也可对区域经济不平衡增长的本质、现实区域经济增长在时间维度上的非连续性做出新的理论判断。  相似文献   

8.
认识并承认要素禀赋的非均质空间分布,经济增长的空间维度就附载于要素禀赋的区域性和非区域性的统一之中.要素适宜度反映了空间经济增长中所涉及的区域性要素与非区域性要素之间的匹配程度.在垄断竞争和规模报酬递增的条件下,将要素适宜度引入空间经济增长理论,不仅足以规避空间不可能定理的否定结论,而且通过模型推演可以揭示出:区域经济增长取决于区域性要素禀赋条件以及要素适宜度水平;同时,在区域经济增长的均衡路径选择上,要素适宜度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为基础,采用索洛增长方程,对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及其差异性进行分析,研究资本、劳动和制度因素及要素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揭示各因素特别是要素集聚因素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及贡献程度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0.
采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估算2002—2021年中国30个省份农业要素替代弹性,实证检验农业要素替代弹性的空间差异及经济增长效应。研究发现:农业要素替代弹性存在显著空间非均衡特征,其中诱致性技术创新效应表现出自东向西逐渐弱化的“阶梯式”分布形态,而直接替代效应则呈现“核心—边缘”空间格局。诱致性技术创新效应和直接替代效应均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正向影响,且不同区域内二者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强度有所差异。对此,提出始终坚持市场决定性作用、着力打造区域科创中心、贯彻落实“大协同和小差异”原则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知识可达性(knowledge accessibility)是指一个区域(国家、地区、城市)与其他有关区域(同样也包括国家、地区、城市)之间,知识流动(溢出)的便捷程度。知识分布的空间差异是理解区域经济增长与区域经济差距的关键性因素。经济增长主要发生在产业集群高度可到达(可进入)的区位。从这个意义上讲,显示了区域经济增长过程的"区位依赖(location-dependent)"。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一国一地区的发展都不可能是独立的。知识可达性的高低(或大小),反映了某一区域与其他区域进行知识交流的"机会"和"潜力",而这种接触机会、接触潜力是区域经济发展极为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2.
地域文化以其广泛而深刻的渗透力对经济增长绩效有着重要影响,地域文化的空间差异也必然导致区域间生产要素非线性组合绩效的不同。然而传统经济增长理论均质文化的假设却使得地域文化这种生产要素被长期忽略,从而传统经济增长理论与现实经济表现出难以克服的割裂状态。将文化因素引入经济增长绩效研究,探析地域文化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机制,不仅可以弥补过往经济增长理论的不足,而且其对区域经济增长差异以及非连续性的解读也为我国提出并实施的主体功能区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政策依据。  相似文献   

13.
靖学青 《经济问题》2012,(3):4-8,87
以2004~2009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为样本,对"资源的诅咒"假说进行了实证检验,揭示了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及其与影响因素关系的新特点。一是矿产资源开发与经济增长显著正相关,"资源的诅咒"假说并不成立;二是人力资本、科技创新均与经济增长为负相关,主因是中西部地区教育科技水平较低;三是物质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影响不显著,物质资本投资的地区差异不再是决定地区经济增长差异的重要因素;四是资源开发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其投资增长的直接作用上面,通过间接的传导渠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较小。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制度转型时期区域经济增长中的制度内生性及制度资源在地域分布上的非均衡性对区域经济增长差异产生影响.本文定性分析经济增长中的区际差异与制度绩效,围绕如何从区域经济增长的区际差异中甑别制度差异,提出了评价相应绩效的方法,并以一个县域经济为实例进行了实例分析.  相似文献   

15.
我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比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修华 《经济地理》2007,27(2):183-186
通过运用金融相关比率、金融机构信贷比率、金融市场发展指标对我国东、中、西部的金融发展水平进行比较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东中西部的金融发展水平不仅表现出绝对差异,而且相对差异较大,中、西部地区落后于东部地区,且在信贷资金运用效率上中部劣势尤为突出。回归分析也证明了金融发展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有重要影响。因此,制定合理的金融政策有利于区域金融与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中国2005—2017年省级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经济增长目标数据,实证检验了地方经济增长目标对要素市场扭曲的影响。研究发现:(1)地方经济增长目标对要素市场具有显著的扭曲效应。通过干预信贷资源配置、扩大土地出让和压低劳动力工资等方式扭曲要素市场是地方政府实现经济增长目标的主要方式。(2)地方经济增长目标对要素市场扭曲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经济增长目标对要素市场的扭曲效应在中西部地区和保增长压力较大地区更为明显。(3)地方经济增长目标对要素市场扭曲的影响存在基于制度环境的门槛效应。随着金融制度、法律制度和产权制度的改善,经济增长目标对要素市场的扭曲效应将会减弱。本文为政府目标管理和要素市场扭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中国2005—2017年省级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经济增长目标数据,实证检验了地方经济增长目标对要素市场扭曲的影响。研究发现:(1)地方经济增长目标对要素市场具有显著的扭曲效应。通过干预信贷资源配置、扩大土地出让和压低劳动力工资等方式扭曲要素市场是地方政府实现经济增长目标的主要方式。(2)地方经济增长目标对要素市场扭曲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经济增长目标对要素市场的扭曲效应在中西部地区和保增长压力较大地区更为明显。(3)地方经济增长目标对要素市场扭曲的影响存在基于制度环境的门槛效应。随着金融制度、法律制度和产权制度的改善,经济增长目标对要素市场的扭曲效应将会减弱。本文为政府目标管理和要素市场扭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18.
以河南省数据为分析对象,分析了消费和投资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程度。分析发现,消费和投资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在三大产业中,投资是第二产业主要驱动因素,而消费是第一产业、第三产业主要驱动因素。由于第二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消费和投资对拉动第二产业增长都比拉动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增长得快。此外,进一步分析了消费和投资对各次产业中各行业影响程度,并得出了相应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自然资源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但是一直以来资源问题却没有引起主流经济学界的重视,包含有自然资源因素的增长模型是对区域经济增长模型的扩展。经验数据表明自然资源在某种程度上会挤出物质资本,并影响效率,从而形成区域经济增长过程中的"资源陷阱"现象,西方学者对此做出了理论上的解释。  相似文献   

20.
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估计区域金融发展水平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考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技术进步影响,并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对区域金融发展规模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之间的因果关系做出检验。研究发现,1990年以来中国西北各省区的经济金融化程度均得到提高,但是金融发展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较弱,全要素生产率对金融规模的响应程度和显著性不高,西北地区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