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著名经济学家展望我国经济二十年后世界第三北京一家经济研究所最近提出一份研究报告认为:未来的20年对我国至关重要.如果经济增长能够保持在年均7%,那么到2020年GDP总量将达到1998年的4.4倍,在世界上仅次于美国和日本.提出上述预测的是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的课题研究报告,由全国11位著名经济学家共同研  相似文献   

2.
《经济学家》(Economist)2007年1月383卷第8513期70页的《经济学聚焦》栏目刊登了一篇题为《中国与印度生产率的比较》(Productivity Comparison between China and India)的论文。作者比较了中国与印度在全要素生产率方面的差异。许多乐观主义者曾认为印度经济与中国经济表现出一样强劲。《经济学时代》(Economic Times)曾撰文,认为由于资本与劳动投入的增加,印度的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不断加速。然而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却由于浪费性投资而放慢速度。由此可以判断,印度与中  相似文献   

3.
<转型经济学>(The Economies of Transition)2008年1月第16卷第1期113~139页刊登了世界银行高级经济学家Assar.Lindbeck的一篇题为"中国的经济与社会互动"(Economic-Social Interaction in China)的研究论文.作者利用系统、历史研究方法考察了中国从1979年至今的社会经济改革,目的是分析中国改革的实质以及改革中经济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为中国下一步改革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4.
中国社会科学院1989-1991年院重点国际合作项目:“生产率与中美日经济增长比较研究”的中方研究成果部分“生产率与中国经济增长”成果鉴定会,于1993年6月25日在北京举行。鉴定委员会由国内11名著名经济学家和软科学专家组成。他们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顾问马宾教授,国务院研  相似文献   

5.
财经热点     
正亚行维持对中国经济增长预期亚洲开发银行发布的最新一期报告称,平稳的消费和不断增长的外部需求将支持今年中国的经济增长。尽管中国面临房地产行业持续放缓、以及今年早些时候的信贷增长紧缩以及劳动力减少等压力,但亚行维持其对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预测,即2014年为7.5%,2015年为7.4%。亚行首席经济学家魏尚进表示:"在中国转型的关键时期,政府提出的结构性改革措施比完成经济增长目标更为重要。即使经济增长率低于预期,只要就业情况良好,就没有必要惊慌。"受  相似文献   

6.
《长三角》2009,(11)
【编者按】尼古拉斯·斯特恩勋爵,著名的气候变化经济学报告《斯特恩报告》研究团队负责人,曾任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和高级副行长。现任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经济与政府学科教授、亚洲研究中心印度观察室负责人。2009年9月。斯特恩勋爵在人民大学发表《应对气候变化采取全球行动:中国、哥本哈根和第12个五年计划》演讲。本刊节选了其中有关于中国低碳经济的部分。斯特恩勋爵认为,过去十年中,中国经济强劲增长、工业繁荣发展、出口不断增加,以及持续推进的城市化,无可避免地导致大量二氧化碳的排放,并且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这种趋势可能还会持续。中国要在所有的公民中推动低碳繁荣,所面临的挑战是,让碳排放量与经济增长和收入增长脱钩。报告肯定了中国在为减少碳排放过程中所采取的措施和努力,并相应地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数据》2009,(7):6-6
中国过去的经济增长,是略高于10%,今年的口号是保八:美国过去的增长是20%左右,今年是倒退。刚拿到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最近在香港的一个论坛上曾扬言,在15年至20年间,中国会赶上美国,变成全球经济第一大国。  相似文献   

8.
马晓河,1955年生于陕西省,经济管理学博士。曾担任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等职务,现任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安徽省政府顾问、江苏省无锡市政府顾问等职;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是我国知名的经济学家。马晓河研究员主要的研究领域为:经济发展战略、产业结构与产业政策、农业和农村发展政策等。近年来,他的主要科研成果或论著有: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我国产业政策;“十五”期间我国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路与对策;管住穷人,帮助穷人;当前全球化条件下我国经济安全与重大产业战略研究;加入WTO后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情况分析;“十一五”时期我国食品工业发展战略研究;“十一五”期间我国广播电视、电影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中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下一轮经济增长靠什么?工业反哺农业的国际经验及我国的政策调整思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若干问题研究;结构转换与农业发展等。20多年来,马晓河研究员在国内外报刊上先后发表论文或报告200多篇,专著(合著)8部。近年来,马晓河研究员受两届国务院总理的邀请,多次参加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参与国家有关经济政策的制定工作,为宏观经济决策提供咨询。  相似文献   

9.
英国经济学家安格斯·麦迪森,在著作《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公元960-2030年》中分析了中国经济在过去一千年的增长表现,重点放在20世纪后半期中国的经济政策和经济增长表现,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结构-效率-速度为逻辑框架,在分析 “服务业成本病”与“结构性减速”形成机制的基础上,通过成本 曼奎斯特模型与传统径向曼奎斯特模型相结合的非参数方法测算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规模效率、配置效率及技术进步和价格效应的增长率。研究表明:(1)“服务业成本病”和“结构性减速”实质上一脉相承,以“服务业成本病”现象来反驳经济增长进入“结构性减速”阶段是自相矛盾的;(2)中国各产业的技术进步增长对其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起决定性作用,各产业的技术进步增长减缓使得其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下降,从而导致中国经济增速下滑;(3)在全要素生产率层面上,服务业并非是“技术停滞”部门,但服务业内部部门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存在较大异质性,生活性服务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较快,而生产性服务业和公共服务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缓慢;(4)中国各产业的配置效率增长总体上比较缓慢,进一步着力深化市场化改革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1.
三十年来,中国经济经历了经济增长、发展和制度变迁的精彩过程。这个过程包含了太多引人入胜的故事、试验、决策、辩论和学术的研究,不胜枚举。它是经济变迁的过程,也是政治过程,还是一场大规模的社会试验和思想革命。经济学家在这个经济变革过程中的参与、感受和经历显得格外不同。与其他社会科学家不一样,自从1978年安徽小岗村实行土地联产承包制和1979年4月政治经济学的无锡会议以来,两代经济学家三十年来积极传播思想、参与政策讨论、走进真实世界、推进经济研究。他们坚持不断地在各自的领域出谋划策、大声疾呼、撰写报告、发表评论。他们自己内部意见分歧、分裂、争执不休,甚至相互指责。但是他们一直在跟随经济改革和发展的脉搏而进步。虽然经济学家在思想上经历着在禁锢与解放之间的痛苦挣扎,但开放和市场化道路带来的经济发展和结构变迁总是不断打破我们原有的神话和教条,引领思潮,推动思想和学术的创新。  相似文献   

12.
新闻链接     
2003年中国通货紧缩将会缓解高盛公司公布的一份报告中预测,2003年中国会出现0.5%左右的轻度通货膨胀。据报道,与大多数经济学家所预料的“前高后低”相反,我国经济增长出现了“前低后高”的良性增长态势。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内需自主增长的能力在增强,自主投资能力也在增强,而出口对经济形势向好则起到了锦上  相似文献   

13.
在过去30多年里,中国一直是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正如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所说,如果把中国的省都作为一个独立的地区来看,那么从1978年以来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20个地区全都在中国。  相似文献   

14.
研究目标:研究中国出口增长推动力的阶段性演进及地区分布差异。研究方法:基于中国1978~2014年的省级面板数据,采用超越对数形式的随机前沿模型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在经济转型期,市场化改革与对外开放的发展是中国出口增长的首要推动力;在“入世”准备期,中国出口增长由制度因素、物质要素投入协同推动;在“入世”增长期,物质要素投入成为中国出口增长的首要来源;在全球引擎期,物质要素投入协同贸易潜力主导中国出口贸易的发展;地区间出口贸易差距主要源于贸易潜力、资本与制度因素的三重差异。研究创新:对改革开放以来至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中国出口增长推动力的阶段性演进进行系统研究。研究价值:针对中国贸易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克鲁格曼对东亚经济“神话”的质疑出发,通过对经济增长源泉的分析,讨论中国改革三十年以来的经济增长模式,得出要素积累是中国改革后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力量,而技术进步也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最后文章提出了关于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模式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6.
经济增长的源泉到底是什么,很多经济学家都对此进行过研究。有人认为是技术进步,有人认为是人力资本,也有人归结为制度变迁。本文从更宽广的全要素分析的角度,对经济增长的源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提出了自己独到的看法和观点。  相似文献   

17.
上个世纪30年代,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建立了一种经济增长模型,强调企业家通过创造性破坏即创新,以对技术的试错,生产新产品,或以新技术、新方式生产旧产品。以此来改进生产方式、推动经济增长,创新,即是对原有要素组合的革命性破坏.、熊彼特特别强调,创新是企业家精神的集中表现。结合现阶段中国的实际,我认为,内生于经济体系的技术变革,知识资本和企业家精神,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所在:  相似文献   

18.
国家的繁荣或贫困主要依赖于经济增长速度的长期趋势。人力资本已经被公认为影响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最早开始研究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他系统地阐述了人力资本概念、投资、形成途径及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指出教育是形成人力资本的主要途径。许多经济学家对不同国家人力资本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验证了舒尔茨的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经济学家在“增长模型”和“发展模型”中都把人力资本视为最重要的内生变量。文章从人力资本角度出发,分析西部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境,探讨以增加人力资本存量作为西部经济增长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研究目标:要素错配对经济增长和区域非均衡发展的影响。研究方法:运用提出的测算框架将经济增长分解为部门全要素生产率、要素禀赋和资源配置效率,并通过构建反事实框架重点探讨要素错配如何影响区域经济的非平衡发展。研究发现:2000~2013年要素再配置仅能解释中国经济增长的9.2%,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要素积累和部门全要素生产率;部门全要素生产率、要素错配和要素禀赋分别可以解释区域非平衡发展的56.5%、30.7%和12.8%;要素完全有效配置将使得人均真实收入年均增加31.4%,但提升空间趋于缩小。研究创新:拓展传统经济增长分解方法并构建反事实框架研究要素错配的经济效应。研究价值:有助于深入理解要素配置在经济增长和区域非平衡发展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中国经济周刊的一篇文章说,美国花旗集团信用卡总公司经济学家谭维东评论,中国铁路只能国有,必须国营。这位外国的经济学家说,如果铁路产权平台放开,中国铁路的未来完全可能重现近代中国保路运动的悲剧。即完全被国际资本巨头绞杀的悲惨结局,说这种话的背景是中国铁路的改革正在拉开大幕,铁路政企分开,不再保留铁道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