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中国华北,地下岩溶多为溶隙网络状,主要发育强径流带系统。论文首先分析了中国南、北方岩溶差异的原因,包括地质差异、气候差异和时间因素限制,之后分别论述了岩溶水强径流带基本特征、岩溶水强径流带的宏观发育机制、强径流带的成因类型、地下岩溶发育深度、新构造运动与强径流带岩溶变迁,指出强径流带是地下岩溶选择性发育的结果。强径流带的成因类型和构成为:接触带型(约占47%);断裂带型(12%);岩溶河谷型(22%);河流渗漏集中补给型(9%);浅拗向斜型(6%);复合型(3%)。  相似文献   

2.
以秦岭淮河为界,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基本地质条件、地下水动力条件及气候因素等方面存在一系列差异,决定了中国北方和南方岩溶塌陷在类型、发育特征、规模、强度与形成机制等方面的差异。因此,论文在详细对比分析了中国南北方岩溶塌陷的地质条件、岩溶地下水动力条件、岩溶塌陷类型、发育特征、规模及强度以及形成机制上的差异性基础上,发现了南北方岩溶塌陷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中国北方区域构造上为较单一的断块隆起山地和沉降盆地,其岩溶水文地质单元规模大,地下水动力作用相对较弱,塌陷类型以古岩溶塌陷为主,塌陷机制除常见致塌模式外还有一种地震效应致塌模式;而中国南方区域构造上多形成较紧密的褶皱,其岩溶水文地质单元规模小、地下水动力作用较强,以现代岩溶塌陷为主,塌陷机制除常见模式外还有冲爆致塌和酸液致塌两种模式。  相似文献   

3.
论文通过分析沙河市新城镇东北部村民宅损裂成因,依据该区地球物理特征,采用了浅层地震勘探和高密度电阻率成像技术对成因进行了勘探调查。结果显示,岩溶地层浅埋区域,局部浅层地下水与下部岩溶贯通,大部分岩溶裂隙区域目前相对稳定。上覆第四系地层相对较薄,地表径流能够沿奥陶系岩溶裂隙发育地层形成地下水垂向径流发育带,推测这些因素与研究区民宅损裂成因具有一定的因果关系。依据物探异常成果数据,共划分出5处地下岩溶裂隙发育区域和1个浅层水位降落漏斗区域。在前期资料收集、地面调查的基础上,通过调查分析该区房损成因及地灾形成机理,为灾害防治选择有针对性的施工方法提供科学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柳林泉域岩溶地下水的径流特点进行了分析,并根据1962—1982年的泉流虽系列资料确定出泉域岩溶地下水的开采量,建立了泉流量与有效降水量线性相关年的平均流量预测模型和泉流量自相关的月平均流量的自回归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5.
为揭示涉县东风湖泉域岩溶地下水化学特征及演化规律,运用Piper三线图、Gibbs图与离子比例法对泉域内14个岩溶水样的地下水化学特征及水化学组分形成作用系统分析,最后通过饱和指数分析与反向模拟查明了研究区地下水化学演化机理。结果显示:研究区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_3-Ca·Mg型或HCO_3-Ca型,地下水水化学特征主要受岩石风化作用控制,地下水从补给区到排泄区径流过程中水样发生方解石、石膏、岩盐溶解,白云石沉淀,阳离子交替吸附为Ca~(2+)—Na+朝正向进行。从强径流区到排泄区水-岩作用为方解石、岩盐沉淀,而白云石、石膏溶解,地下水中Ca~(2+)置换出含水介质中Na~+离子。  相似文献   

6.
明水泉是山东重要岩溶大泉之一。本文运用系统理论方法研究明水泉岩溶水系统,圈定系统的范圈,讨论岩溶水系统的补给与排泄,从容观上建立水文地质模型,对长期争论的水文地质问题进行了论证,提出了开发、保护与管理水资源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公乐亭泉出露于蓟县系雾迷山组白云岩地层与第四地层接触部位,为溢出泉。水温14℃,水型为重碳酸钙镁型,多年平均流量0.2m~3/s。公乐亭泉域地下水径流具剖面二维流特征,存在统一的深部水流系统及上水泉和骆驼鞍两个局部水流系统。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总结我国北方岩溶充水矿床水文地质特征和总结岩溶充水矿床和岩溶水源地勘探与评价的基础上,提出北方岩溶水盆地水文地质边界类型划分意见:首先按边界所处的空间位置不同,将自然边界划分为侧向边界和垂向边界两类;其次按导水程度不同又划分出9类21种边界类型,如隔水边界、相对隔水边界、弱导水边界等。并根据地下水流场等资料,论述组成每类边界的岩性、构造及水动力特征。  相似文献   

9.
抽水形成的岩溶地面塌陷,是一种不可忽视的人为活动诱发产生的环境地质灾害,危害十分严重;它发生的基本条件是:岩溶发育、基岩上覆松散盖层和大量抽取岩溶水;它发生的基本作用是:潜蚀作用和吸蚀作用;其过程十分复杂。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综合论述洛塔岩溶发育基本条件的基础上,从岩溶发育与构造关系;地表溶蚀强度与地下溶蚀强度关系;碳酸盐岩石类型特征及变化对岩溶发育的影响等方面,探讨了该区岩溶发育的基本规律。文中提出,在一般条件下地表溶蚀强度大於地下的概念.铀系法同位素年令资料表明,仅根据溶洞出露高程来确定洞穴的形成时代是不可靠的.高程洞穴内上层洞的形成时代,可比高程较高洞穴内下层洞的形成时代老.  相似文献   

11.
本文着重论述桃林口坝址区晚前寒武系碳酸盐类岩石的结构构造、岩石和地下水化学成分,结合岩溶形态、发育强度和水动力条件,探讨了岩溶在平面上分布规律、控制岩溶发育的基本因素以及岩溶洞穴分带性。初步认为,本区岩溶发育强度主要受水动力条件制约,在同一地貌单元上分布不同高程的洞穴,可能为同期地下水沿坡渗流溶蚀而成。并分析库水向邻谷渗漏通道及其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以河北阜平地区的岩溶勘查为例,采用音频大地电场法、音频大地电磁EH4法、高密度电阻率法等综合物探方法,结合区域内的岩石地球物理特征正态分布以及对综合物探成果分析和研究,基本查明了该区的岩溶及破碎带分布特征及赋存空间;综合认为在神仙洞—金龙洞电阻率的高低变化部位是断裂破碎带或岩溶破碎的反应。  相似文献   

13.
渣尔泰韧性剪切带在渣尔泰群分布区北侧,与早元古代地块的邻接部位,它不仅是重要的构造变形带,也是一条主要的地质界线。剪切带沿走向长约100km,宽0.6~3.6km带内发育有不同类型的变形构造和 S—C 组构、不对称压力影等微变形构造。整个剪切带呈强、弱应变带相间排列的特征,应变值在22.5~3.7间变化,总位移量大于4.605km,各种指向构造表明该带是由北向南的压剪性推覆型韧性剪切带。由于剪切带的动力变质作用,析出的含硫溶液与含矿岩系进行了蚀变扩散交代和水化作用,使矿石元素发生活化、迁移和富集,在有利的构造部位形成工业矿体。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大连湾滨海地区岩溶发育特征、影响因素做了分析,对其工程地质性质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5.
井陉地区位于河北省太行山中段,区域地质构造受新华夏系第三隆起带的控制。由于喜马拉雅运动的影响,形成了现今盆地形态的基本轮廓。区内断裂以北北东向为主,部分为南北向。盆地周边是由古生代地层组成的丘陵低山。盆地内部及坡麓地带广泛发育第四系地层。该地区新构造运动显著,以升降运动为主,并伴随断裂及火山活动,断裂活动具继承性,雪花山玄武岩的喷发与此有关。区内河流阶地普遍发育,古岩溶洞穴高出现代河面10—30米。一、第四系地层的划分井陉地区缺失中生界和第三系地层,第四系沉积物均直接覆盖在不同岩性的古生界地层上,与下伏古生界基岩呈不整合接触。根据岩性,结构特征及所含古生物化石,第四系地层自下而上可划分如下:  相似文献   

16.
从含氡温泉地质构造背景入手,利用地热调查、井温测量、测试水样同位素等手段,对平阴氡温泉的水源、热源和储集与其赋存地质条件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认为平阴氡温泉的水源为大气降水,热源主要为深部地下水对流及放射性元素衰变释放的热量,热储层为太古代泰山岩群变质岩中的构造破碎带及古风化裂隙壳。地质成因模式为:以太古代泰山岩群变质岩的构造裂隙带为主要含水层,以寒武系馒头组页岩、朱砂洞组砂岩为上部隔水层、以太古代泰山岩群致密变质岩为下部隔水层。在补给区大气降水通过岩溶管道、裂隙下渗至含水层,沿深部断裂构造线由南向北径流,径流过程中受地温及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热量的影响,水温缓慢升高,同时地下水可有效溶解围岩中氡等微量元素。  相似文献   

17.
板峪口—上寨地区位于太行山中段阜平穹褶束与五台山—恒山花岗绿岩带汇合部位。该区发育两期韧性剪切带,第一期为拆离—滑脱型韧性剪切带;第二期为逆冲推覆型韧性剪切带。本文重点总结了韧性剪切带地质特征,并对其地质意义进行了讨论。认为原五台群为由一系列韧性剪切带分割的构造岩片叠置体。板峪口组和五台群金刚库组中的部分中深变质片麻岩为“外来岩片。”原五台山群与阜平群为由韧性剪切带接触。并总结了韧性剪切带对金矿的成矿、控矿规律。  相似文献   

18.
在货泉钱中,发现有凿去外环仅存中间部分的对文货泉,也有只剩货泉的外环部分而不见其中间部分的綎环货泉.上例基本是将一枚货泉钱从中间凿开,分成内、外两部分,目的是将一枚货泉分开当两枚钱使用.  相似文献   

19.
运用岩溶学、洞穴学理论及洞穴沉积物的形成机制,将洞穴的区域地质地貌条件和自然背景与洞穴次生化学沉积物发育过程联系起来,对云南多乐原溶洞群的洞穴结构、洞穴环境及洞穴沉积物特征进行分析,结合野外实地调研,探讨洞穴石钟乳分布情况、发育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石钟乳发育特征表现为石钟乳个体形态各异、类型多样;垂向成层分布、群生为主;大型石钟乳发育突出;石钟乳出现拐弯现象。影响多乐原石钟乳发育的主要因素有区域的可溶性碳酸盐岩、水动力条件、二氧化碳浓度和二叠纪时期特殊的地理环境,这些主要影响因素和其他因素相互作用,形成了类型丰富、形态各异的石钟乳。  相似文献   

20.
在岩溶发育区,桩基础施工时因遇到溶洞而引发诸多问题,顺利进行超长桩的施工并完成是实现整个工程标段生产目标的决定性因素。本文分析了引发这些问题的主要诱因,如人员、机器、材料、操作方法和施工环境等。通过溶洞的类型、判断等专题会议的召开和每根基桩对应处理方案的编制等系列对策的实施,使得岩溶强发育地区的超长桩施工质量得到有效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