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过去两年,伴随着诸多热门节目一夜爆红,其身后的操盘者——民营节目制作公司逐渐成为聚光灯下的关注对象。他们不止在内容制作上表现出众,在节目广告资源、后续运营上亦有很大的发言权。然而好节目的诞生非一日之功,好公司的成长则是更漫长的进化历程。  相似文献   

2.
随着海外电信市场竞争愈加激烈,新一轮电信广告大战亦已打响。而代表着最新科技与生活时尚的电信类产品,所推出的广告往往让人眼前一亮。  相似文献   

3.
《广告导报》2006,(4):81-83
提起广告这个行当,多数人首先会想到的是出色的创意、令人拍案称绝的视觉表现。创意人是广告业首当其冲的大明星。稍微资深一点的票友或许还能联想到AE.联想到CW,然而从事着广告调查的人们作为广告业重要的组成部分,却往往是不为人所熟知的。 广告调查在广告业中有多重要,你只需要去看看每年AC尼尔森、CTR或慧聪发布的调研年鉴值多少钱便可窥一斑。广告被称为市场经济状况的晴雨表,而广告调查则是广告业的指南针。大至市场决策、广告投放方案制订,小至单件TVC效果评估,科学的研究方式、确凿有效的数据让我们的广告人们可以拍着胸脯告诉客户:决策有效,效果不忽悠。而对于客户而言,当他们还在为大卫奥格威的箴言苦恼时,借助广告调查他们则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到底哪一半广告投入在为他们挣钱,哪一半广告费打了水漂。 本期专题的几位嘉宾都来自国内最顶尖的调研公司,在行业中他们的声音举足轻重。不同的经历、不同的背景,相同的是他们都依靠专注和坚持成就了精彩的人生。他们将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将不仅仅是对于行业的认识,更重要的,还有他们的从业心得和职业体验。广告向来是跳槽率极高的一个行业,阳春三月,新一轮的跳槽高峰又将到来,又将有许多人站在职业的路口徘徊犹豫着向左、向右……我们也希望通过本期专题嘉宾的讲述,能帮助更多的行业朋友,特别是年轻朋友厘清自己的职业道路。[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广告主最了解他们因为什么投放广告,销售直线下滑、竞争对手攻城掠地威胁到自己、品牌形象模糊、传播概念不够准确等等,这些都是广告主在营销过程中常遇到的问题。通过与广告主的交流,了解到很多人往往对广告抱有很高的期望值,既要销售又要品牌,既要知名度还要打倒对手,追求一次广告全盘解决问题,投放效果最大化。众所周知,每一次广告运动都是对品牌的长期投资,这些最基本的原则却在广告操作中被很多人忽略。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媒体人一直践行着新闻理想。在看似光鲜的背后,却背负着长期难以释放的压力。尤其近几年,传统纸媒发行量下滑,广告收入萎缩,面对新媒体的冲击,传统媒体人正在背水一战。在这场战役中,传统媒体人在压力的重负下,身心备受煎熬,今年以来,有多位媒体人或因病去世,或因抑郁症自杀。他们的离去,引起社会各界对媒体生态环境和媒体人生存状态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6.
人的记忆是有限的.而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却被很多广告主在制作广告时常常甩在脑后。他们把广告当成了货运集装箱,认为能够装载大量的信息,认为广告内容越多得到的投资回报就越多,而事实恰恰相反。  相似文献   

7.
孟源 《广告大观》2007,(4S):41-42
有这样一种行业,他充满活力四射的热血“小杆子”,也充满着长江后浪推前浪的血雨腥风,他需要你日夜颠倒深思熟虑,而其中能成为教父级人物的却寥寥无几。如果你以为我说的是江湖,那你就错了,我说的是广告。在广告江湖摸爬滚打十几载,越发觉得没有比广告更像江湖的行业,同样的竞争强度,同样的致命吸引,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相似文献   

8.
今天的影视广告已经成为我们每天生活的必需品,它覆盖着我们的视听、左右着我们的消费,而在这短短的30秒广告片背后却凝结着很多人的智慧。广告导演、制片、摄影、美指,这些把憧憬化为现实的执行者,他们在有限的物理时间里演绎了一段段精彩的人生,让那些可信、可记忆、可沟通的人物承载着原本枯燥的商品信息渗透着我们、打动着我们……如此精湛!难怪陈凯歌导演曾说:未来的优秀电影导演将诞生在广告导演中。本期收录的广告导演、制片、摄影、美指,他们是中国影视广告业的创造者、发展者和后继者,然而精彩纷呈的广告舞台上,有太多的变化和无奈,这个排名难免挂一漏万,诚请各界人士理解;同时也希望更多的广告界同仁积极参与到我们的这个系列专题里来。  相似文献   

9.
随着数字技术在电视业内得到日益广泛的运用,特别是数字录像机(Digital Video Recorder,DVR)的出现,商业电视的根基——广告(或者更精确地说,传统形式的电视广告)正在受到新技术的不断冲击。今天,观众已经能够通过TiVo或其他设备轻易过滤掉节目中间的广告,专心享受他们喜欢的电视节目。然而对于广告商来说,他们却不得不开始探寻能够代替被越来越多地“剪掉”的时段广告的新办法。  相似文献   

10.
冯小刚曾因《非诚勿扰》赞助商对植入广告的非分要求而当场发飙,徐静蕾却在《杜拉拉升职记》发布会上笑言电影中植入广告越多越有面子:观众能为《变形金刚》、007系列电影拉风贴切的植入拍案叫绝,  相似文献   

11.
广告不仅是"说服"的艺术,更是"沟通"的艺术。在一个商品不断过剩的年代里,消费者与产品之间的距离日趋加大,而泛滥的产品信息又让他们的感官变得麻木起来,反应越来越迟钝。因此,广告仅仅选对了"诉求点",已经未必能够打动消费者,产生预想的广告效果。当你抱怨说,你的广告说得很正确,却依然没人来购买产品时,就应当冷静地想一想,很可能,你忽略了广告中更主要的因素——沟通点.也就是说.在"怎么说"上没有做好。在广告策划中.诉求点当然举足轻重。它是策划者对于产品特性、竞争对手现状与消费者需求综合分析的产物.决定着广告策划与创意的基本方向。然而.它的选择更多地取决于客观的市场要素。因此.诉求点更像是一条连接  相似文献   

12.
赵正 《广告大观》2003,(8):32-33
广告主和广告人对广告往往有着不同的欣赏立场,广告人视创意为生命,为灵魂.但却常常忽视市场和消费者:广告主最了解自己的产品和市场,对创意有自己的想法.他们不需要华而不实的花架子创意,他们需要有销售力的广告作品.要求广告诉求能够打动消费者的心智.对广告诉求的要求胜过创意表现本身。于是在广告人和广告主的拉锯较量中,  相似文献   

13.
中国广告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一群兢兢业业的广告人,同时也成就了一批广告人,他们中间有这样一群人,因为她们的存在,让刚性十足的广告圈平添了几分柔美的色彩。她们没有宽厚的臂膀,却可以在广告圈独挡一面;她们没有浑厚的声音,却依然可以叱咤风云;她们没有因为性别的差异,而低估自我的智慧和能力,他们坚信柔弱的身躯可以和高大的人群并肩同行。  相似文献   

14.
坐拥地缘之利的上海文广近年在广告经营方面少有大动作,却选择在这样一个全球经济陷入巨大不确定性的年头变革广告经营方式,这既见其魄力之大,亦见其如箭在弦之势。  相似文献   

15.
胡达恩 《广告大观》2006,(1S):86-88
长久以来,广告是一进在担心自己投放的广告能不能精确的到达受众,广告人也礼思索有没有一种新的广告媒介能把广告精准的做到消费者手中,而现在手机移动广告的出现无疑正在帮助他们交现着各自的梦想。移动广告在理论上讲,它是一种小众传播的载体,属于分众传媒的一种。与传统的广告相比,  相似文献   

16.
《广告导报》2005,(11):141-141
做明星广告好像容易,但要做出获奖的明星广告劫难,而利用明星做为品牌传播战略获得营销奖更难想象,可中脉锋灵“明星打造品牌工程”却获得了2005中国艾菲(EFFIE)奖。  相似文献   

17.
取舍之间     
徐建国 《广告导报》2004,(11):20-20
总体而言,在安徽发展得比较好的广告公司大都是“经营媒体”的公司,或是电视、或是户外……但是,安徽的媒体虽然发达,“代理制”却实在还处在初级阶段。当然这里面有双重的原因,安徽的经济本身不十分发达,同时受到距离不太遥远的上海的强势经济辐射,因此,安徽的广告公司广告意识不够先进、广告人才流失严重,导致广告公司的整体水平不高,由此形成了媒体对广告公司的保守态度。同时,作为优势媒体对广告公司也缺乏沟通和扶植,所以安徽的广告公司大都在艰难中寻求着出路。即便如此。安徽的广告公司中也不乏有突围出来的优秀广告企业,他们靠自己的坚持和智慧,在安徽乃至全国闯荡出一条生存与发展的道路,而“立足本地”似乎是他们共同的心声。  相似文献   

18.
陈若愚 《中国广告》2004,(7):150-151
毫无疑问,数据已经在广告投放中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数据也正引起各种各样的争议。而在各种各样的争议中,广告主的态度应该是最值得关注的,因为,说到底,广告最终是为广告主服务的。为此,本期我们采访了几位各种类型的广告主,听听他们对数据的认识和态度, 这对企业、广告人和传媒人都应该是有益的。为了使整个文章对数据的认识更全面,我们不特约了  相似文献   

19.
对普通消费者来说.在广告如空气一样平常的情况下.接触到一个特定的广告常常是不经意的,而对一个在背后进行策划的专业人员来说.在合适的时机,合适的地点、通过合适的媒介形式接触到希望的人群.引起他们的注意,留下记忆.博得他们的好感,甚至引发他们的行动.其中会经过怎样的思考、出现哪些疑惑、最终取得突破性的答案.却真有一番感触在其中,这就是本文探讨的主题。  相似文献   

20.
有多少台湾广告人在大陆,恐怕没有人能够说清楚。他们中间有些人早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即来到这里,有些人则可能是昨天才刚刚下飞机:他们中有的早已在圈内大名鼎鼎,有的却可能还是创意小兵。实际上,台湾广告人在大陆广告圈的分布也极为广泛,外资广告公司、本土广告公司、自创公司的都有。而从专业角色上看,做客户的、做创意的、做导演的、做制作的……也都有,在这个圈子里的几乎所有领域里都活跃着他们的身影。有人说,"为了工作去移居"是台湾人在20世纪末的重大移居原因,说穿了就为了"安居乐业"四个字。而有业内人士认为,今天台湾广告人才的移动,是台湾广告板块开始变动的指针之一,这除了显示全球化的脉动,更可能是台湾广告史上的影响甚巨的关键时刻。然而,从现状看来,台湾广告人才的移动对国内广告业的影响肯定也是极其深远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