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天空高远,因为它知道雄鹰要展翅翱翔;大地宽厚,因为它知道大树需要茁壮成长。他是国土资源的守护神,他全心全意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因为他知道土地是人们赖以生存的资源。他是一名军人,他时时不忘党旗下自己的铮铮誓言,因为他知道人们需要安定祥和的生活。  相似文献   

2.
邢章萍  张健  刘璐 《经济》2011,(11):66-68
因为担心记者不知道他因原办公地点维修而搬至新的办公室,他特意打电话告知;因为担心记者找不到他现在办公的地方,他特意走到院子里等;对他的约访因为他工作的忙碌,拜访时间一改再改;当记者第一眼见到他时,他身穿灰色西装  相似文献   

3.
短短3年,蒋友柏已成为台湾媒体的宠儿。这并不因为他曾祖父是蒋介石,也不只是因为他的太太曾经是个名模;而是因为他创办的设计公司,靠着创新的商业模式,让外国设计公司都交口称赞。蒋友柏,一个另类的蒋家后代。  相似文献   

4.
叶华 《新经济》2010,(3):42-43
谁人不识宁高宁?或许因为华润而认识他,也或许因为中粮集团而记住他。宁高宁的丰富履历,不仅刻录了他个人的成长,还缓存了国企改革的历史回忆。  相似文献   

5.
高世英在海外是著名人物,因为他是澳洲华裔科学家,澳洲维奥集团生物科技创始人;他在中国知名,因为他现任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理事、北京中关村生命科学园海外顾问、奥维集团主席.但是他最吸引人们的还是他的退休之后的创业故事.  相似文献   

6.
闫广英 《环境经济》2012,(11):67-68
读历史学家许倬云的一生回顾,会注意到一个细节。早在1965年,他已经开始在台湾倡导口述历史。究其原因,不是因为他的芝加哥大学留学归来的学理背景,敏锐地察觉到了口述史对当代历史研究的重大意义,而是因为他发现身边有很多朋友都是世家子弟,出自名门望族,  相似文献   

7.
美原 《经济改革》2009,(6):26-29
因为他的惊天义举,使新疆免于战乱之灾而获得了和平解放;因为他的苦心坚守,使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为新中国屯垦事业的开山杰作。正因如此,王震将军才会送给他一个实至名归的评价:功盖天山。  相似文献   

8.
颜夏 《经济》2006,(8):123-123
王小波是我很景仰的一位作家,不仅因为他文章写得好,还因为他有写文章的人应该有的良心。可惜天妒英才,他去得太早,留给这个世界的.除了掷地有声的文字,只有无边的惋惜和怀念。  相似文献   

9.
一位文学名人曾经有这样一段耐人寻味的话:"一个铮铮铁骨的汉子,一旦他的双脚踩在生他养他的土地,他会变得连他自己也无法想象的虔诚、倾情甚至豪放,因为他找到了可以让他泼洒一腔情愫的土地;因为他来到了可以让他倾情回报的人民的身边……"  相似文献   

10.
陈颖  邢章萍 《经济》2011,(Z1):32-34
因为在"读书无用论"时代的无奈,他不得不将爱好从数理化转到了文学创作上;因为在高考志愿上的"被选择",他一脚迈入了经济学的大门,就这样如痴如醉地爱上了它。  相似文献   

11.
孔子,是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人,因为他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以30岁的而立之年确立了自己的人生事业——培养中国的政治家。在他一生的教育生涯中,他创办的商学院(或者也可以称为政学院,因为那个时候学生上学多为了能够跻身仕途)  相似文献   

12.
《经济改革》2010,(9):1-1
因为他,新中国历史上诞生了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英雄史诗”;因为他,“司马故里”诞生了第二位青史留名的文学巨人。如果你不知道他是谁,那就读一读《保卫延安》吧!  相似文献   

13.
《经济改革》2010,(5):1-1
当选词: 因为他,中国西部美丽而又神秘的”湘西世界”才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因为他,中国作家才有过那么一次无限靠近诺贝尔文学奖的惊人之旅。当代中国经得起历史考验的文学大师并不算多,而他作为“乡土文学之父”,显然是其中最重要的代表之一。  相似文献   

14.
初次和王树声联系的人都会很不习惯,觉得找到他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因为他没有手机.不过熟悉之后,就会发现其实找他也不是那么困难,因为他几乎每天都在华声天桥民俗文化园市场的办公室里,只要到那就能找到他.  相似文献   

15.
如果你爱自己,请关心你身边的老人——因为他就是将来的你。如果你爱世界,请关心你身边的老人——因为他就是将来的你。  相似文献   

16.
沃尔沃中国掌门人吴瑜章是位美籍华人,他在国内物流业的声名大噪不是因为他的沃尔沃卡车公司亚洲区常务副总裁.沃尔沃卡车公司大中国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的头衔,而是因为他在把脉中国物流业时的稳.准,精。[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商人郭敬明     
李疑然 《新经济》2011,(3):44-47
1983年出生的郭敬明,如今已经是多次荣登中国作家富豪榜并且创造了许多图书销量奇迹的老板。有人说郭敬明的成名是在腥风血雨中前进,因为尽管他的图书销量很好,也拿了很多奖,但他的每一步动作都牵连着巨大的争议。从抄袭到炫富到加入作协再到被《纽约时报》评论为最成功的作家,他身上有很多正面负面的东西一直在交锋。还有人说他根本就不会写,因为他写的东西根本没有营养,是快餐文化,他太像明晕,而非作家。  相似文献   

18.
幻想与务实艺术家更多的是靠灵感,因为她是艺术创作的源泉;企业家更多的是靠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因为这是搞好企业的根本途径。陈树廷这个在砂海浸泡多年的汉子,他既有艺术家的奇妙幻想,又有企业家那种务实探索的精神,他的胸怀象砂海那样的舒展豁达,他的  相似文献   

19.
早闻李晓林,不是因为他的林达集团,而是看到他驾驶中国第一辆劳斯莱斯幻影轿车驰骋;今知李晓林,不是因为他的劳斯莱斯,而是他在地产界赫赫有名的林达集团。可是,当我们提起劳斯莱斯、林达集团,不一定能想起李晓林,但当我们提起李晓林,却肯定能引出一系列的话题:  相似文献   

20.
6年前,他还是当地出名的“赌王”,因为赌博,他从一个小老板变成了卖掉所有家产的狂徒,差点儿妻离子散,甚至产生过自杀的念头。于是,他想到了“立碑戒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