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双蝶 《经济改革》2011,(8):24-27
在陕甘根据地,他与刘志丹齐名。他发动清涧起义,创建陕甘游击队,在陕甘边区第一次打出了中国工农红军的旗帜,为延安成为红色圣地打下坚实基础。毛泽东没有见过他,却由衷地称他为“民族英雄”。  相似文献   

2.
1976年,从京郊插队回城的王建生,被分配到清华池工作。起先,当学徒的王建生每天就是干些打杂的活儿。慢慢的,他注意到,经过自己的师傅——清华池名师杜德顺和王振英的治疗,进来时还一瘸一拐客人出去时却是眉开眼笑;而看着被处理下来的“下脚料”,王建生也慢慢体会出客人的痛楚,对于这份在当时看来相当没有前途的“修脚”工作有了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3.
追忆当年青春岁月,感受圣地喜人变化. 2月12日到14日,在北京知青赴延安插队45周年之际,19名当年在延安插队的北京知青一起回到他们的第二故乡,与乡亲们一起过大年。他们先后到黄龙、宜川、安塞、宝塔区等故地重游,看望乡亲,并与当地有关机构座谈,为延安未来发展献计献策。  相似文献   

4.
史铁生独特的生命经历,让他无法绕过与“残疾”相关的题材。他的许多作品都关注残疾人的困境,思考对这种困境突围的方式与途径,那就是承认命运的不可掌握,要树立人生的目标,注重对生命历程的体验。难能可贵的是史铁生能够超越个人的不幸,表现出对人类共同处境与命运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经济改革》2010,(9):1-1
因为他,新中国历史上诞生了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英雄史诗”;因为他,“司马故里”诞生了第二位青史留名的文学巨人。如果你不知道他是谁,那就读一读《保卫延安》吧!  相似文献   

6.
《斑羚飞渡》是著名作家沈石溪先生创作的文学作品,描述的是他在1969年到西双版纳插队时,与当地农民狩猎时目睹到的情景。文中用惊心动魄的语言,描述“近百只斑羚面对狩猎队枪口的威逼下,宁死不屈,以牺牲半数老年斑羚为代价,越崖而逃。每一次年轻斑羚的成功飞渡,都意味着一只老年斑羚摔得粉身碎骨。”“最后伤心崖上只剩下  相似文献   

7.
尚儒 《经济改革》2009,(12):25-28
他是70多年前第一个真实报道红军长征的记者,也是第一个将真实的“红色延安”告诉全国读者的记者。不管是在《大公报》报道“中国的西北角”,还是在《人民日报》担任社长,他始终坚守着作为一个新闻人必须遵循的原则,那就是“新闻必须是事实”。  相似文献   

8.
鲁迅以其自身的文化品格和人格魅力对本世纪的中国历史、民族精神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集威严刚强与宽厚仁爱与一体。他的老友许寿裳曾在《仙台学医》中概括道:“他的举动言笑,几乎没有一件不显露着仁爱和刚强。这些特质,充满在他的生命中,也洋溢在他的作品上,以成为伟大的作家,”毛泽东高度赞扬和肯定了鲁迅没有丝毫的奴颜与媚骨,他“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敢说、敢笑、敢怒、敢骂、敢打,爱憎分明、疾恶如仇。呈现出憎恶、刚烈、韧性、倔强、不屈、开放等的人格魅力,这些人格特征可以从他的言论和作品中得到应征。[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聪明人的痛楚莫过于好处都被傻瓜捡走了。圣诞节前夕,甘布士欲前往纽约。妻子在为他订票时,车票已经卖光了,但售票员说,只有万分之一的机会可能会有人临时退票。甘布士听到这一情况,马上开始收拾出差要用的行李。妻子不解地问:“既然已没有车票了,你还收拾行李干什么?”他说:“我去碰一碰运气,如果没有人退票,就等于我拎着行李去车站散步而已。”等到开车前三分钟,终于有一位女士因孩子生  相似文献   

10.
15年时间里,他完成了从媒体记者转身成为藏区义务支教者,再成为作家和电影剧作家等诸多身份的转换。没有人确知他的身份,于是有人给他冠以“混混”的名号。但他每做一行,似乎都能做出不小的动静,从而使自己的人生一如他的小说和电影一般具有魔幻色彩。这位带着贫困走出陇西的农家子弟,凭着反叛与抗争,印证了“知识改变命运”这一命题。  相似文献   

11.
《经济改革》2010,(6):1-1
当选词: 19岁写出妇孺皆知的《翻身道情》和《南泥湾》,21岁创作中国第一部歌剧《白毛女》,使他成为革命时期中国文坛上最年轻的红色作家。催人泪下的《回延安》,激情四溢的《西去列车的窗口》,  相似文献   

12.
韩朝华,研究员,供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1953年生于上海,1969年到内蒙插队。后来,做工、当兵、上大学;再后来,做研究、出国访学、当博导。无一次有领潮流的豪气,只庆幸赶上了“末班车”。曾作一家之言,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一贯倡导并身体力行“不做寿”。1943年,延安各界提议给毛泽东的50寿辰搞庆贺典礼,中央一部门的负责同志写信报告了毛泽东。毛泽东回信说:“生日决定不做,做生日太多了,会生出不良影响,目前是最困难的时候,时机也不好。”到毛泽东54岁生日时,正值1947年党中央“十二月会议”期间,在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又想给他做寿,但是他坚决不答应,并且讲出了三大理由:“一是战争时期,许多同志为革命流血牺牲,应该纪念的是他们,为我祝寿,太不合情理;二是部队和群众粮食紧缺,搞庆祝活动会造成浪费,脱离群众;三是我才五十四岁,往后的日子长着哩,做寿是不会使入长寿的。”  相似文献   

14.
南京大学历史系高华副教授新著《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延安整风运动的来龙去脉》一书,是迄今为止研究延安整风运动最全面、最系统的一部学术著作。本书正文共分上、下两篇。上篇“延安整风运动的起源”共五章,下篇“毛泽东与延安整风运动”共十章,下篇为本书的重点。本书篇幅巨大,考证精细。作者参考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当事人的回忆,将延安整风运动的来龙去脉作了深入透彻的剖析。作者认为,延安整风最终树立起毛泽东在党内、军内无比崇高的地位。延安整风是有组织《在中央总学委的统一领导下进行,中央社会部、组织部和中央党校则是重…  相似文献   

15.
呼东方 《经济改革》2011,(11):23-25
董城村,一个位于陕西法门寺和乾陵之间的小村庄。因为一所“猪倌大学”的建成,这里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这所大学是当年在董城村插队的一位知青投资建成的,听说这知青现在是个大老板,有钱的很!”董城村一个村民一边给记者指路,一边感叹着说。一条新修的柏油路,是通往猪倌大学的专用路。学校并没有像其他大学一样在9月按期开学,偌大的校园显得空空荡荡,不过,它带给董城村的变化,却早已实实在在地发生了。  相似文献   

16.
杨景龙 《经济改革》2011,(11):36-38
杨争光一直很忙。他西安、深圳两头跑,写完小说写剧本,哪有不忙的道理?不过,杨争光的忙,也与他过于复杂的身份有关。用陕西作家秦巴子的话说,“在当代中国作家中,他是一个复杂的构成,关于文学、文人、文化的种种时髦或并不时髦的说法,都可以在他的身上找到佐证:先锋小说、寻根小说、地域文化小说、诗人、著名电影编剧、电视剧大腕、影视公司老总、策划人、专业作家……”  相似文献   

17.
丁蓉 《经济改革》2009,(12):21-24
其实,当他接到中央的“转正”任命,几乎没有人感到意外。他在重庆的8年,正是这个中国最年轻的直辖市破解发展难题,确定发展方向、奠定发展基础的8年,而他作为一名“副”字头市长,却每每展现惊人之笔,大有“功高盖主”之势。如今,当他终立潮头,便不能不让人对重庆的未来再添期待。  相似文献   

18.
一个普通周日的中午,我和丈夫带着四岁的女儿来到位于乌鲁木齐市中山路上的肯德基餐厅。进入餐厅,看着里面“人满为患”,我对身边的女儿说:“宝宝,你看这么多人,坐的地方都没有,我们改天再来好不好?”女儿一听立即撅起了小嘴,那表情、那神态分明在告诉我们她一百个不愿意。丈夫说等一会儿吧,运气还算不错,没多久我们便等到了座位。  相似文献   

19.
从文学青年到战地记者,他在枪林弹雨中经历了那场惊心动魄的延安保卫战。200万字的战地日记,成就了新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大规模正面描写解放战争的长篇小说。从此,他的命运就与这部“英雄史诗”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20.
张凌云 《经济改革》2014,(11):54-56
凭借一部《侯卫东官场笔记》,他红遍大江南北,接连几年闯入国内作家富豪榜;他神龙不见首尾的低调一度引发全国大搜索。因他的作品而掀起的关于“官场文学”的各种涟漪,他也从不回应。他的计划是,将包括《侯卫东官场笔记》、《侯海洋基层风云》在内的《巴国侯氏》系列小说写成30本,600万字,预计一直要写到2018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