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迎红 《经济师》2014,(9):89-90
经济周期即繁荣—萧条周期,整体上反映了各大经济变量的周期性变动,是与我们的经济生活紧密相联,也是国家在对经济宏观调控时非常重要的经济现象与经济指标。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表现为周期性的波动。且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在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国的经济周期性波动也有着中国的特色。而我国在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里,带有中国特色的周期性波动的相关指标也成为我国宏观经济调控中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文章以山西省建国后经济周期性波动状况为例,简要分析、总结自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宏观调控的特点和趋势,并提出减缓经济周期波动、保障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相应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
李冬霞 《当代经济》2008,(7):114-116
随着市场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将经济周期研究方法应用于地区经济发展研究正成为对经济周期波动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本文对改革开放以来的新疆经济进行周期划分.在此基础上将其与全国经济周期波动情况进行比较,总结出新疆经济周期波动的特点,并进一步探讨了形成新疆经济周期波动特点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石清  杨静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7,(18):F0003-F0003
一季度国民经济综合景气出现了稳中向好的阶段性变化,中国经济景气监澳4中心根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周期波动规律预测分析,这将是经济增长趋势性回升的重要契机。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经济增长中仍然存在一些缺憾,即社会经济资源并未达到最充分的利用状态,突出地表现为经济周期波动下的资源配置效率损失和不均衡发展下的经济结构效率损失。为了进一步提升我国经济增长的效率,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定适宜的经济增长目标区间,熨平经济周期波动,提升宏观资源配置效率,改善投资和消费关系,降低储蓄率,提高投资效率.优化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提升经济结构效率等。  相似文献   

5.
用直接法和趋势分解法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经济波动周期及其与全国经济周期的相关性,分析山西经济周期性波动原因,既有经济周期性运动的规律性调整,又有国际环境的影响。认识山西经济运行规律,对制定山西经济社会中长期发展战略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选取1952—2011年的经济数据,讨论了1978年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经济周期特征的变化,并与其他国家经济周期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中国经济周期既有新兴市场国家的周期特征,又有发达国家的周期特征。改革开放后,除了价格和名义汇率外,其他宏观经济变量的波动幅度都变小了,大多数经济变量与产出的同期相关性和持续性都提高了。这些事实对于理解中国经济周期波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处于体制转轨过程中。在微观层面,体制转轨主要表现为不同所有制企业经济活动波动程度的变化;在宏观层面,体制转轨主要表现为所有制结构的变动。本文试图建立一个数理模型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深入探讨体制转轨对经济周期波动产生冲击的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无论在微观层面还是宏观层面,体制转轨均对经济周期波动产生冲击;在不同所有制企业经济活动波动程度的变化中,若国有企业投资冲动越小,其经济活动的波动程度就越小,对经济周期波动的冲击也就越小;在所有制结构的变动中,若国有制经济成分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越小,对经济周期波动的冲击就越小。  相似文献   

8.
本文按照国际、国内两条脉络,对世界范围内国别经济周期关联性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波动与世界经济波动的关联性、以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经济波动的关联性研究的有关重要文献进行了全面梳理,并得出了定量研究我国各区域经济运行的相互关系是我国经济周期理论和区域经济理论研究的突破和创新方向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近年我国国民经济综合景气出现了稳中向好的阶段性变化,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根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周期波动规律预测分析,这将是经济增长趋势性回升的重要契机。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周期波动态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运用定性和定量两种方法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周期的存在性进行实证检验,在此基础上研究其波动态势,结果显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在运行过程中确实存在着周期性波动,并且波动周期长度大约是六年,同时经济周期在逐渐拉长,波动幅度逐渐缩小,经济周期波动态势整体上呈收敛态势.这从侧面印证了中国宏观调控能力在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经济周期与宏观调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数次经济周期和宏观经济政策调整,正确认识与把握中国经济周期的特点,对于改善宏观调控、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快速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文章首先考察了1978-2007年间中国历次经济周期的运行规律与波动特征,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从所有制结构、社会总供求关系、经济结构、价格体制、调控手段和对外开放度等方面分析宏观调控对我国经济波动形成机制产生的影响;接着从国际经济周期的角度考察了中国、美国与世界经济周期的同步性特征,以及中国与世界其他15个不同市场类型的国家和地区之间经济周期存在的特征事实;最后给出了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根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规律预测,当前经济生活中出现的阶段性积极变化,有望推动经济景气的趋势性回升。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周期形成机理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周期波动是内部传导机制与外在冲击二者相互作用的结果。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周期形成机理也随之发生了显著变化,外在冲击对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程度有所下降,经济的周期波动越来越表现为自身运行规律的客观反映。全面把握中国经济周期形成机理变化的新特点和新趋势,有利于减小经济波动造成的损失,从而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4.
我国经济周期的成因及其测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海军 《现代财经》2006,26(3):64-69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出现了经济周期性波动。我国经济周期波动产生是内部传导机制与外部冲击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鉴于我国当前经济运行实际,应实行宏观调控政策。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周期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特点和变化趋势:从波动性质上看,我国经济周期开始向“增长型”转变;从周期长度看,我国经济周期有向尤格拉中周期演变的趋势;此外,世界经济周期对我国经济周期的影响不断加深,二者具有同步变化的趋势。当前,必须针对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周期出现的新特征,增强“反周期”经济政策的有效性,以减少经济周期波动所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6.
能源的发展与经济之间具有高度的相关性.本文从分析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经济周期性波动人手,结合能源生产量和增长率,阐述了经济周期对能源生产的影响,针对我国能源的发展情况,结合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我国能源生产的走势.  相似文献   

17.
我国经济周期的历史考察及宏观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统计特征表现为长度趋势不规则、波动质量高等方面。我国经济周期的成因和形成机制是经济内在的传导机制通过传导而作用于经济活动的外在冲击共同作用的结果。目前宏观经济形势是局部经济过热;经济运行中投资膨胀向消费膨胀的传导受阻。经济政策的目标应定位于既防“通胀”又防“通缩”,全面、准确、积极地贯彻宏观调控决策,标本兼治,努力实现经济“软着陆”。  相似文献   

18.
宏观经济周期波动历来受到中国经济学界和政府部门的关注和重视.本文以经济周期理论为依据,采用GDP增速指标和“谷—谷”法,将1953-2011年中国经济增长分为11个周期.中国经济周期波动从改革开放前的“低位—剧烈振荡”型转变为改革开放后的“高位—平缓波动”型,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波动呈现微波化特征,经济周期波动整体上呈收敛态势.本文认为中国经济周期波动是内部传导机制与外部冲击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分别从内生和外生角度探讨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周期的简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表现出明显的周期性特征,经济增长周期与通货膨胀周期之间表现出明显的内在联系。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的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20.
国际经济政策协调及其对平抑世界经济周期波动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悦 《生产力研究》2007,(16):7-9,24
在世界商品贸易和金融交易迅速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各国经济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均不可避免地受他国或全球经济波动的冲击,从而通过各种国际传导机制最终形成世界性或区域性的经济周期波动。各国政府已经发现,通过协调与合作来制定与实施对经济周期的调控政策,其取得的效果远比各自为政、彼此独立地进行要好。国际经济协调不但可以使各参与国的经济福利得以改善,而且可以平抑世界性的经济周期波动,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稳定性与协调性。总的来说,国际经济协调对于平抑世界经济周期波动有几个方面的作用:减轻世界经济周期波动中经济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冲击、减弱世界经济周期波动中经济危机在国际间的传递、遏制世界经济周期进程中的通货膨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