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一、前言 60年代以后,南朝鲜的经济一直以较高的速度增长(年平均增长率为8.5%),被西方称为“汉江的奇迹”。1985年以来,由于日元升值、美元贬值、油价下跌和国际利率下降等因素,促进了南朝鲜经济再次上升,1986年上半年的出口额增加了23%,预计1986年的年增长率将达12%,因而被称为“第二次汉江奇迹”。因此,西方国家把南朝鲜称为“第二个日  相似文献   

2.
亚洲“四小”实施以出口为主的外向型经济,对外贸易在它们的经济发展中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近年来由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货币大幅升值、劳工短缺和工资上涨,特别是1989年1月1日起美国取消普惠制以后,它们出口产品的竞争能力大为削弱,对外贸易的发展明显减缓。1987年,亚洲“四小”的贸易顺差为308亿美元,1988年降到200多亿美元,1989年已降至170亿美元左右。在亚太地区新的产业分工格局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下,亚洲“四小”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经贸战略和政策进行大幅调整,以促进外贸来带动经济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对于以出口导向型经济为共同特点的南朝鲜和台湾,汇率问题是至关重要的。85年冬以来,由于美元对日元、西德马克大幅度贬值,使与美元有密切联系的南朝鲜元和台湾元对日元、马克的比价相应降低,增强了南朝鲜和台湾出口的竞争能力,成为导致它们经济加速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它们的汇率问题,更引起人们的注意。本文就南朝鲜和台湾的汇率问题分别作一简述。  相似文献   

4.
一、亚洲“四小”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在过去几十年间,出口导向的经济发展战略给南朝鲜、台湾、香港和新加坡(以下简称亚洲“四小”)带来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的高速增长,但是,这一发展模式本身也隐含着许多结构性的矛盾和问题,80年代中期以后世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趋势的发展,世界贸易保护主义的增强,更使这些矛盾和问题日益显露出来。同时,曾经促成亚洲“四小”经济高  相似文献   

5.
<正> 一、发展对外贸易面临的困难80年代以来,对外贸易仍是亚洲“四小”经济增长的“推进器”。由于对外贸易的发展同国际经济贸易形势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国际经济贸易形势的急剧变化,必然给亚洲“四小”的对外贸易带来深刻的影响。近年来,这种影响既有有利的因素,也有不利的因素。有利的因素是,世界石油市场价格的暴趺、日元的升值等,使得以出口导向为特征的亚洲“四小”受益匪浅。但同时,不利的因素也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亚洲“四小”同美国的贸易不平衡,引起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日益加剧,导致其对美国的出口势将受阻。亚洲“四小”的经济主要是依赖美、日的资本、技术和市场,在60年代中期前后迅速发展起来的。1986年,新加坡、南朝鲜、台湾和香港对美国的出口额占它们的出口总额分别为  相似文献   

6.
1986年整个亚太地区的经济增长率为3.1%,其中东亚地区(包括中国)则为6%。 由于美元贬值,日圆升值,对于亚太地区各国造成了不同的影响。与美元挂钩、出口工业制成品的南朝鲜、台湾出口大幅增加,带动经济复苏,并出现了超过10%的高增长率。香港比1985年大有起色。新加坡略有好转。东盟其他国家,除泰国外,都受到油价、原料价格下跌的影响,经济增长放慢。南太平洋地区经济呈现不景气,澳大利亚、新西兰都面临困难。  相似文献   

7.
近40年来,台湾经济发展较快。自1952年至1988年,国民生产总值由16亿美元增长到1225亿美元。经济的快速增长,使台湾与南朝鲜、香港、新加坡并列为亚洲“四小龙”。从企业结构看,自1952年至1985年,民营企业占所有企业的比重由43.4%增长到83.9%,而公营企业从56.6%降低到16.1%。相比之下,民营企业发展迅速,后来居上。  相似文献   

8.
进入八十年代后,南朝鲜、台湾、香港和新加坡等亚洲“四小”的经济发展的内外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看来,象六、七十年代那样的对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的主客观环境已经失去。当前面临的严峻的经济社会环境说明它们的经济发展已到了重大转折时期。能否顺利实现这一转变将关系到亚洲“四小”的未来生存和发展。但是到目前为止它们对转变什么,怎么转变等问题尚无明确认识、因此今后三五年对亚洲“四小”来说将是个至关重要的时期。  相似文献   

9.
1985年日元升值以来,亚洲“四小龙”的货币也纷纷升值。日元升值导致亚洲各国的国际贸易分工体系由垂直型的商品生产转向水平型的商品生产,亚洲“四小”的货币升值,导致其对外投资的大幅度增长。亚洲地区国际贸易分工和国际投资模式的这一重大转变,为东盟四国——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的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机会。东盟四国政府及时调整国内的产业结构,大力改善投资环境,并不失时机地加速开放本国的金融市场,以吸引外资发展本国经济。1988年和1989年,东盟四国的平均经济增长率超过了亚洲“四小”,  相似文献   

10.
一 1985年,一向高速发展的亚洲“四小”平均经济增长率只有2.3%。可是,进入1986年后,“四小”尤其是南朝鲜和台湾经济却出现快速反弹。据各自官方统计,1986年上半年,南朝鲜经济增长率高达11.1%,全年亦超过10%;台湾经济增长率达9%,全年为10.8%;香港经济增长率在4—5%之间,全年为7%左右;新加坡1—3月经济增长率为—3.4%,4—6月上升为0.8%,全年大约在1—2%之间。  相似文献   

11.
<正> 最近20多年,台湾和南朝鲜奉行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战略,取得国民经济高速增长,引起世人瞩目,其显著特点是国民生产90%依赖对外贸易,尤其是出口贸易对它们的经济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这两个地区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关系非常密切。从1963年至1985年的23年间,台湾出口贸易年平均递增24%,同期,台湾经济增长率年平均递增9.1%。1988年,台湾出口额创历史最高记录,达到605亿美元,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一半。南朝鲜出口贸易在1962年至1987年的25年间,每年平均增长30%以上,而经济增长率年平均  相似文献   

12.
张忆 《亚太经济》1988,(4):11-17
出口导向战略的确立与经济增长 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中期,是香港、台湾、南朝鲜、新加坡经济发生重大变革的转折时期。此间,“四小”先后实现了经济发展战略上的重大转变,即走外向型经济的发展道路,实施“出口导向”战略,以谋求经济的高速增长。  相似文献   

13.
尹翔硕 《亚太经济》1990,(6):18-21,52
一近几年来,东南亚国家,特别是东盟中的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的经济发展颇受人注目。它们已成为全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这四个国家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于投资的急剧增加。这几年,这几个国家不仅国内的私人投资大幅增加,而且外国投资也不断地流入。外国直接投资是从1986年下半年开始首先大量涌入泰国的,然后,在其它三个国家也大举进军。外国对泰国的直接投资在1987年增幅最大,从1986年的194百万美元,到1987年增为2,004百万美元。而对其它三个国家则是1988年的增幅最大。外资这几年大量流入上述四国有内外二方面的原因。由于这几年向东南亚国家直接投资最多、增长最快的主要是日本、台湾、南朝鲜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因此,从外部来看,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第一,日元、新台币和南朝鲜元自1985年起对美元不断升值。以日元为例,1984年底大约是251元兑1美元,到1988年底,已升至125元兑1美元,升幅近一倍。由于货币大幅升值,出口行业的成本的外币计算也就大增,出口产品的价格也不能不上涨。出口行业受到很大的打击;第二,日本、台湾和南朝鲜  相似文献   

14.
张忆 《亚太经济》1990,(3):48-54
从50年代初迄今40年以来,台湾、香港、南朝鲜、新加坡的经济发展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其中除香港外,由于当局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介入,经济战略及政策措施有轨迹可循,特别是60年代以后,以出口为导向的外向型经济战略占有突出地位,对外贸易在亚洲“四小”经济发展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因此,从横向上对亚洲”四小”对外贸易和发展特点及其与外向型经济的关系作一比较,可以加深我们对其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亚洲“四小”的国际贸易备受注目。六十年代中期,它们的出口仅占世界出口总额不到2%,1987年提商到6.5%,其中五分之二销往美国。1980年到1986年“四小”出口新增加的560亿美元中,美国市场占300亿(54%)。英国1986年进口“四小”的产品500亿美元,占美国进口总额14.6%——相当于美国从法国。  相似文献   

16.
一、亚洲“四小”化学工业概况 亚洲“四小”化学工业主要包括石油化工、无机化工、精细化工等部门,除香港作为化学品再加工生产和经销地外,南朝鲜、台湾和新加坡都有相当发达的化学工业。 化学工业代表是石油化工。亚洲“四小”没石油资源,从国外进口原油,但南朝鲜,台湾和新加坡利用外国资金和技术,迅速发展了石油化工。  相似文献   

17.
1985年,被人们称为“经济奇迹”的亚洲“四小”的经济发展陷入困境,增长率普遍放慢。南朝鲜的经济增长率由1984年的7.9%下降到1985年的5.2%,香港从9.3%下降到0.8%,台湾从9.6%下降到4.7%,新加坡经济更糟,从8.2%下降为-1.8%,出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负增长。有人认为,这是短期因素造成的,经过适当的调整。  相似文献   

18.
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日元大幅度升值,日本海外直接投资呈现跳跃式增长。日本在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香港、韩国、新加坡和台湾)的直接投资迅速扩大,投资部门结构和产业技术层次均发生变化。几年来,日资已深深渗入亚洲“四小”经济的各个领域,对它们的经济发展产生日益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发展,亚洲“四小”产业竞争力不断提高,对外贸易额迅速扩大,由1980年1644.3亿美元增至1989年4812.9亿美元。它们作为“新兴工业化社会”群体,显示出具有了参与稳定世界经济集团的基本力量。本文拟就以下三个问题作些分析。一、八十年代贸易的主要特征首先,贸易地位不断提高。1980—1989年,亚洲“四小”占世界贸易总额比重由6.96%升至7.65%,其进口贸易由4.5%增至7.33%,出口贸易由3.9%增至7.95%。这些贸易地位变化,主要由以下两种因素促成。一是由于实现了规模经济和供贷商品多元化,促其产品竞争力上升。1970—1984年,亚洲“四小”出口多元化指数提高了,其主要出口商品品种,香港由8种增至128种,南朝鲜由22种增至152种,新加坡由59种增至173种。另据1988年《日本经济新闻》调  相似文献   

20.
<正> 货币是一国经济的血液,在市场经济国家中,货币供给成为货币政策最主要的指示器。所谓货币政策,系指中央银行通过对社会货币供给总量和增长速度的调控,进而实现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平衡。货币政策成了政府管理经济活动,促进经济增长的强有力工具。60年代初,亚洲“四小”以贬值货币为契机,开始由进口替代工业化向出口导向工业化的经济转型,首先遇到储蓄和外汇两大缺口。于是,组建国内金融机构,推进货币市场成型,强化货币供给,扩大出口以增进资本积累,成为了亚洲“四小”实施货币政策的主体目标。一、贷币供给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