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哈贝马斯不认同在他之前的马克思、恩格斯、斯大林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阐述。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内容是生产力,生产关系辩证关系问题。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和矛盾运动,阶级社会的阶级斗争,推动着人类社会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从而使一种社会形态代替另一种社会形态,最终的决定力量是生产力。哈贝马斯则认为,由这种生产力生产关系的辩证法产生的社会发展动力理论,需要重新界定。  相似文献   

2.
文芳玲 《理论观察》2003,1(6):13-15
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来看,可以从生产力的内在要素和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要素两个角度考察社会发展动力。邓小平提出改革动力论,主要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对生产力反作用的角度揭示社会主义发展动力。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创新动力论,主要揭示了对生产力内在要素的变革,实现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跨越,推动社会主义发展。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人类社会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正是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经济基础同上层建筑之间又统一又斗争的矛盾运动,形成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但是,有人总感到困惑,既然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国生产力这么落后,为什么能搞社会主义?既然社会主义是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社会阶段,为什么我们在经济上远远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既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为什么  相似文献   

4.
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1992年春节前夕,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视察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当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小平同志的重要论断,加深了我们对改革开放这一战略决策的深刻意义的理解。众所周知,人类社会存在着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并由此而构成一定社会形态的基本矛盾的运动,推动着社会合乎规律地前进、发展。  相似文献   

5.
<正>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毛泽东同志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第一次明确肯定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仍然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再次肯定了这一论断。但是如何把这一社会基本矛盾具体化,揭示出它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具体表  相似文献   

6.
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指出未来世界国际冲突的根源将主要是文化的而不是意识形态的或经济的,全球政治的主要冲突将在不同文明的国家和集团之间进行,文明的冲突将主宰全球政治。而我们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推动历史发展包括推动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一些文化的差异不足以引起社会的动荡和战争,真正的动荡和战争还是由于资本主义世界的固有矛盾而引发的,是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利益的冲突。尽管文明差异也是产生国际冲突的诸多原因之一,但决不是主要矛盾,更不是决定性的因素。  相似文献   

7.
一、制度变迁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及其难点新制度学派认为,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制度不断变迁的历史,这与马克思所揭示的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就是社会制度变革更替的历史,观点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制度被定义为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它包括基本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两方面内容;制度的更替被解释为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和其所表现的阶级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通过阶级斗争的革命形式实现的。新制度学派对制度的定义是一定阶段生产关系的基本性质(所有制性质)或本质联系,其定义较为广泛、具体,…  相似文献   

8.
永恒的经济利益与不断变化的经济利益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利益是永恒的,而经济利益关系是不断变化的。经济利益关系是生产关系中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经济利益关系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们不断变化和丰富的经济利益的需求同相对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而经济利益关系变化的直接原因则是一个社会制度的变迁,尤其是分配制度变化的结果。经济利益关系演变受到生产力规律的约束,也受到既有经济利益关系格局的约束。经济利益关系演变的轨迹也是有规律可循的。经济利益关系演变受到经济增长、结构调整、制度变迁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科学研究的整体性视域,要求我们在分析分配关系时把握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总状况,把握经济规律运动的总要求,把握物质生产运动的总过程,把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态势,把握社会生产关系的总环节、把握分配关系内在的总结构、把握时代发展和现实境遇的总脉搏.基于马克思的总体性视域,社会主义收入分配制度的坚持和完善,需要坚持和完善...  相似文献   

10.
过去我们一直宣传社会主义时期社会基本矛盾是先进的生产关系与落后的生产力的矛盾,我认为,现在应该还一个和我们现在的生产力相适合的生产关系的本来面貌,只有对这个问题重新认识以后,以这个思路来理解这次江总书记在中央党校5月29日的讲话中,关于“多种经济成份并存”、“混合经济”、“丰富所有制的结构”等等,也就有它的一定道理了,也就是说什么样的生产力应该有一个与之相应的生产关系。从我们国家目前的生产力的状况来看,确实有不同层次,因此,它也就需要有不同的所有制形式,如家庭经济、民营经济、个体经济,在一些地区和…  相似文献   

11.
自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提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主张之后,我国进入了一段迅速发展的新时期.但“永恒的公平”标准是不存在,我们必须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去把握公平的问题,对效率和公平关系进行新的定位以解决社会发展中的难题.  相似文献   

12.
喻冬冬 《魅力中国》2014,(19):33-33
人类经济发展史,也是一部人类改造自然的历史,伴随着人类的生产力的提高,我们对自然的依糊越来越小。马克思曾指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生产力,与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渐进式改革与激进式改革辩证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渐进式改革与激进式改革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时,就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刘姝丹 《辽宁经济》2003,(12):13-13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江泽民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发展先进的生产力。对于仍然存在的不适应先进生产力和时代发展要求的一些落后的生产方式,既不能脱离实际地简单化地加以排斥,  相似文献   

15.
问博 《魅力中国》2014,(8):269-269
在我们人类日常生活中,“利益”这一个词出现的频率是非常高的。利益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言行举止。正像马克思所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总的说来,利益的追求是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深层动因。人们在追求利益的同时,必然会产生各式各样的利益矛盾。正是由于这些不同的利益矛盾及其不断解决.才构成了真正的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利益及其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16.
社会经济层次性探析张建新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历史任务,要求我们把当代经济研究的视角和重心,从以往以生产关系为主体,转向以社会经济──特别是生产力的发展为主体;从单向度、单层次的生产关系变革的研究,转向生产力以及生产力与生产关...  相似文献   

17.
<正> 甘肃生产力水平低下,这是众所周知的客观实际。生产力不发达的原因,可以从经济、社会、自然、历史多方面找到。发展生产力,也可以有多条思路。我以为发展甘肃生产力的首要目标是调整社会经济关系。本文试图从“一定的生产关系是在一定的生产力基础上产生,一定的生产关系反转来又促进或阻碍生产力发展”这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出发,分析甘肃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谈谈社会经济关系的调整。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剖析关于经济全球化实质的不同观点,认为从马克思主义角度可以得出更加深刻、全面的结论。从生产力角度看.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在于资源配置的全球化,是市场经济的全球化。从生产关系角度看,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在于资本主义的全球化,是美、日、欧三极主导的全球化。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看,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现象.其实质在于资源配置范围的扩大与配置效率的提升,未来将是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生产关系的全球化。  相似文献   

19.
李宇 《南方经济》1998,(4):14-15
本文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根本矛盾,但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基本矛盾的内容是不同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领域的主要矛盾是生产社会化程度和生产资料社会化程度差异性的矛盾,而非其它。  相似文献   

20.
宋芳 《特区经济》2007,226(11):134-135
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带来了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造成了社会结构的深层次变化,致使各种利益矛盾冲突摩擦凸显,对和谐社会的构建造成极大的威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依赖政府有效地解决冲突的良性运行机制。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必将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作出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