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连片特困地区农村贫困代际传递的内生原因与破解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连片特困地区1816个农村贫困家庭的微观调查数据,建立Logit和Probit模型,对影响农村贫困代际传递的内生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经济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心理资本是影响农村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因素,其中家庭收入、父辈对子辈教育投入和家庭结构对贫困代际传递的影响最显著。为了阻止贫困世袭,实现精准扶贫、脱贫,政府应精准施策,加大贫困地区资源转化力度,培育好属地化的支柱产业,增加农村贫困地区教育资源投入;社会组织应广泛参与,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营造积极健康的乡土文化氛围,重塑农村贫困人口自我发展信心。  相似文献   

2.
代际传承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重要议题。本文使用具有全国代表性的农村调查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父辈从事自营工商业对子辈从事自营工商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从事自营工商业在父辈与子辈之间存在明显的代际传承性。这种代际传承性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所增强。另外,父辈与不同性别的子辈之间均存在自营工商业的代际传承,且这种代际传承性在父辈与低教育程度的子辈之间更为明显。进一步分析发现,农村劳动力从事挣工资的职业也具有代际传承性。此外,本文分析了农村劳动力从事自营工商业代际传承性背后的机制,发现父辈从事过自营工商业,可以显著地增加家庭的物质资本和社会资本。  相似文献   

3.
通过发展教育实现脱贫是治本之计。本文作者从家庭教育与贫困陷阱的角度构建了一个代际交叠模型,从家庭代际传递的角度分析教育投资与脱贫的关系。对于家庭而言,贫困家庭的教育投入不足导致其陷入贫困陷阱,而较高的人力资本投资引致较高的收入,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提供了可能。为此,作者建议支持和提高贫困家庭增收能力、鼓励贫困家庭进行教育投资,通过教育的方式稳步持续且高质量地实现脱贫攻坚任务。  相似文献   

4.
通过发展教育实现脱贫是治本之计。本文作者从家庭教育与贫困陷阱的角度构建了一个代际交叠模型,从家庭代际传递的角度分析教育投资与脱贫的关系。对于家庭而言,贫困家庭的教育投入不足导致其陷入贫困陷阱,而较高的人力资本投资引致较高的收入,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提供了可能。为此,作者建议支持和提高贫困家庭增收能力、鼓励贫困家庭进行教育投资,通过教育的方式稳步持续且高质量地实现脱贫攻坚任务。  相似文献   

5.
正十堰市分行积极探索教育扶贫贷款领域,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做法经验,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从根本上铲除贫困提供了有力金融支撑。加快实施教育扶贫工程,让贫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激发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是推动扶贫开发由"输血"向"造血"转变的关键。站在扶贫攻坚主战场,农发行十堰市分行主动提升站位,大胆探索教育扶贫贷款领域,形成了具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1989~2011年的数据,对农村居民代际收入流动性趋势及传递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第一,1989~2011年间,农村居民代际收入弹性总体较高,表明代际收入流动性整体较低;尽管如此,高收入的子代受父代收入的影响却比较小。第二,从代际收入弹性这20多年的变化趋势看,1997年达到峰值后,代际收入弹性缓慢下降,然而在2011年时,代际收入弹性有所反弹。第三,以子代受教育年限代表的人力资本投资确实是解释农村代际收入流动性的重要因素,而以子代职业类型代表的社会资本投资则在农村居民代际收入传递机制中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要提高农村居民的代际收入流动性,政府需要进一步增加对农村的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以保证各个阶层子代拥有公平受教育的机会。此外,政府还需要不断提高劳动力就业市场的规范程度,努力打破劳动力就业市场中的"双轨制"。  相似文献   

7.
我国流动人口子代能否摆脱贫困的桎梏,对于我国巩固脱贫成果与衔接乡村振兴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2013年、2015年以及2017年的跟踪数据,使用代际收入弹性模型进行测量,为了弥补已有研究仅仅关注到的父代和子代的影响因素,引入家庭整体的视角来探讨代际间贫困的传递,旨在探索贫困代际传递好转的具体实施路径。研究结果表明:流动人口的贫困代际传递程度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子代层与家庭层的影响因素共计对代际收入传递提供了16.79%的贡献率,其中最重要的传播路径为家庭层的发展享受型消费;家庭层的影响因素对男性的影响较大而对女性的影响较小;对城镇流动人口的影响相比农村流动人口更大。基于上述研究,应加强对流动人口的家庭消费类型、家庭创业、家庭负债等方面的帮助和政策引导,以期实现长久的脱贫和稳定。  相似文献   

8.
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人口流动常态化、家庭结构变迁的背景下,农村老年人的生存样态不断贫困化,了解并分析农村地区子女代际支持现状、子女代际支持对老年多维贫困的影响,有利于改善农村老年多维贫困现状。本文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 (2016)的追访数据,从子女代际支持视角出发,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子女代际支持对农村老年多维贫困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一是农村地区的老年人具有较高的多维贫困发生率,农村老年人陷入多维贫困的比重分别为:55.34%(经济贫困)、53.03%(健康贫困)、34.58%(精神贫困)。二是农村子女对老年父母的代际支持较少,月均经济支持额在一百元左右,照料支持随着农村父母年龄的增长不断增加,而精神支持则呈现出相反的态势。三是不同类型的子女代际支持对农村老年多维贫困存在一定程度的缓解效应。  相似文献   

9.
收入流动性与贫困的动态发展:基于中国农村的经验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1988—2003年CHNS的5轮农村家庭收入调查数据,对中国农村贫困的动态发展进行了经验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农村贫困的状态更多的是一种暂时性的贫困,而且中国农村存在着较高程度的脱离贫困与进入贫困并存的现象;不同收入阶层的贫困(或非贫困)家庭在脱离(或进入)贫困的可能性上存在明显的差别,同时绝大多数的贫困家庭在脱贫后都进入了较高的收入阶层,而大多数情况下非贫困家庭在进入贫困后都分布在离贫困线较近的收入阶层;贫困家庭在脱贫后并不具有较强的维持非贫困状态的能力,同时,刚进入贫困的家庭与之前一直处于贫困状态的家庭在脱贫的机会上并没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研究解决贫困及其代际传递问题应该以家庭为基本单位。从能力视角看,家庭贫困是在特定国家和地区的体制和政策环境下,一个家庭占有和使用自然资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能力,以及抵御天灾人祸风险的能力在经济收入上的表现低于社会平均水平的差额。它是一个家庭占有和使用资本的能力、抵御风险的能力的函数。贫困家庭占有和使用资本的能力、抵御风险的能力与贫困程度呈现负相关。对于所有家庭而言,国家的体制机制、宏观政策,以及自然资本和生存环境条件等都是影响家庭贫困的外在因素。一个家庭占有和使用自然资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能力与抵御疾病与意外伤害风险、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才是贫困代际传递的内在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全国12个省份1395份基层调查数据,利用二元Logistics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代际关系质量对农村老年贫困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村家庭代际关系质量总体较好,代际关系质量对农村老年贫困有显著影响,且存在显著差异。代际关系质量对农村老年收入贫困的影响来自于与儿子关系、与儿媳关系和与女婿关系;代际关系质量对农村老年精神贫困的影响,来自于四个方面。基于血缘关系的代际关系质量对农村老年贫困的影响效应,明显大于基于姻缘关系的代际关系质量对农村老年贫困的影响效应,与儿子关系在代际关系中起主导作用。代际关系质量存在示范效应,但其对农村老年贫困的影响非常有限。农村老年贫困个体差异明显。因此,从代际关系质量视角治理农村老年贫困问题,应在分类施策基础上,重点提升老年人与儿子关系的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分析劳动力在外流过程中能否阻断相对贫困的代际传递,以及研究提升人力资本在此过程中的影响,为未来相对贫困的治理提供借鉴。方法 文章基于代际传递视角,运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微观数据,通过构建AlKire-Foster(A-F)模型,测度我国劳动力外流人口的多维相对贫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构建Logit模型研究劳动力外流人口多维相对贫困的代际传递问题,最后采用列联表分析人力资本在此过程中的作用。结果 我国劳动力外流人口整体上不存在严重的极端多维相对贫困,并且多维相对贫困状况有所改善;劳动力外流人口在教育和生活水平维度存在严重且长期的相对贫困;劳动力外流人口的多维相对贫困存在代际传递问题,并且父亲的多维相对贫困状况对子代的影响明显高于母亲;西部地区存在极端多维相对贫困的代际传递问题,中部地区比东部地区多维相对贫困代际传递问题的程度更深;在劳动力外流的过程中提升人力资本存量能够有效阻断劳动力外流人口的多维相对贫困代际传递问题。结论 父代应以身作则,正向影响子代成长;提高政府专项扶贫中人力资本扶贫资金比重,完善地方政府关于未成年子女教育和健康考核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群众普遍受益。  相似文献   

13.
户籍制度"松绑"之前,中国农村的家庭宗族网络一直承担着生产、分配和消费经济资源及负载着经济和社会地位提升的代际传递功能。对家庭宗族网络代际收入转移的研究是探寻农村居民收入不平等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探究核心目的是最大程度地打破其与经济、社会和政治地位相捆绑的"富二代"、"农二代"等身份给其带来的分配不公现象。鉴于此,笔者基于CHNS调查数据对农村家庭宗族网络代际收入进行测度,发现其对下一代的收入有显著影响;家庭宗族网络代际收入弹性呈现出"骤降"到"骤升"的变化态势。要进一步消除由于家庭宗族网络带来的收入和机会的不均等问题,应强化农村市场信贷机制及农村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及最低生活保障等的投入力度,让农村家庭的土地资本、人力资本等也能够参与分配,继续深化收入分配、遗产赠与及税收等方面的改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我国贫困治理正在由单一驱动转变为多维治理,对四省藏区的多维贫困治理绩效展开测度与分解,不仅有助于更加清晰地认识当前阶段四省藏区贫困治理的现状与短板,而且有利于对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提供明确的参考。[方法]借鉴A-F多维贫困测量方法,提出多维贫困治理的测量方法,利用四省藏区484份农户调查数据,对四省藏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治理绩效进行测量与分解。[结果]四省藏区收入和住房维度的治理绩效突出,但在居住环境、教育和医疗意识维度表现出来的现代伦理思想差距明显;青海藏区多维贫困治理绩效最高,云南藏区排名靠后,主要受居住环境和医疗意识维度限制;户主受教育年限与多维贫困治理绩效成正比。[结论]四省藏区多维贫困治理绩效显著,主要体现在经济收入与基础设施方面,但贫困农户的现代思想与发展意识还较为匮乏。因此,一方面,在安排教育、住房、医疗等项目时,不能单纯追求数字层面或指标层面的脱贫,应当辅以相应现代思想的教育引导,转变贫困农户的落后陈旧意识,并将其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把基础教育作为解决四省藏区深度贫困问题的突破口,在普及义务教育的同时,采取有效的举措重点解决学生不愿意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问题,并转变陈旧的子女教育观念,以防止教育维度的代际传递。  相似文献   

15.
我国在2020年底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这意味着我国的绝对贫困被基本消除,缓解相对贫困将成为农村扶贫事业的重点工作。以收入支持为基础的扶贫政策能够满足农村贫困居民的基本生活需要,但却忽视了贫困家庭所陷入的"资产贫困"陷阱,导致扶贫措施缺乏社会投资视角,进而因造血功能不足致使农村贫困群体难以真正脱贫。利用云南省石屏县的调查数据,提出农村地区现行反贫困实践在定位上重扶贫、轻开发,在实施手段上缺乏系统性等问题。分析了资产扶贫措施的减贫类型,讨论了针对农村贫困家庭进行资产建设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在农村劳动力流失与老龄化的背景下,摸清我国农村空巢老人的多维贫困状况,找到解决农村空巢老人多维贫困的有效路径,为更好地开展精准扶贫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撑。[方法]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共计2086份有效样本数据,运用AF方法从健康、经济状况、生活标准和社会参与4个维度来测量农村空巢老人多维贫困程度,并通过SPSS 17.0进行二元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实证研究农村空巢老人多维贫困的影响因素。[结果]健康、生活标准、社会参与对农村空巢老人多维贫困的贡献率较高,其中健康维度中的慢性病指标影响最大,而经济状况方面的剥夺程度最低。在地区差异上,中部地区在健康和生活标准方面存在较深的剥夺,西部地区则在经济状况和社会参与方面存在较深的剥夺。拥有在世子女、社会支持和村委会关心对农村空巢老人多维贫困具有正向缓解作用,但是具有孤独感、在世子女数量越多或者对子女关系不满意的农村空巢老人陷入多维贫困的可能性更高。[结论]为缓解农村空巢老人多维贫困,在关注其收入贫困之外,一方面要重视改善其生活保障机制和人居环境,另一方面,更要增强人文关怀和提升老人社会参与感。  相似文献   

17.
农村贫困家庭学生教育救助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农村贫困家庭学生的教育救助明显存在着救助主体职责不明、救助资金难以落实、救助范围过于狭小、心理救助严重缺位等问题,这不仅侵犯了贫困家庭学生的受教育权,也制约了贫困家庭的可持续发展,还成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瓶颈。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应建立政府救助为主、社会助学为辅的教育救助体系,并应高度重视农村贫困家庭学生的心灵救助。  相似文献   

18.
迁移具有促进农民工代际收入流动性的作用。本文运用中国家庭收入调查项目(CHIP)数据,结合理论和实证分析农民工代际收入流动性的迁移效应以及传递机制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农民工代际收入流动性存在迁移效应,随着迁移距离增加,代际收入流动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倒U型趋势,其中迁移区位为本乡镇的代际收入流动性最低,迁移区位为市外省内的代际收入流动性最高。同时,农民工代际收入传递机制作用效果存在迁移异质性。因此,政府应进一步引导农村劳动力自由、合理流动,提升劳动力要素空间配置效率,以阻断农村流动劳动力群体代际低收入传递。  相似文献   

19.
曹华翠 《山西农经》2021,(4):180-181
在我国精准扶贫事业不断推进的过程中,教育在精准扶贫的各个领域都发挥着基础性、长期性的重要作用,分析了贫困代际传递的内涵和原因,基于人力资本理论的分析框架,讨论了教育对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影响并提出了有效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2017年甘肃省15个贫困村的调查数据,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研究了贫困地区农村男性和女性劳动力在不同教育阶段的教育回报。研究结果表明,贫困地区农村教育的收入效应较强并具有一定的代际传递效应,尤其是女性的受教育水平对子女接受高中和大学阶段教育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贫困地区农村的教育收益率具有显著的性别差异,女性在初中、高中和大学阶段教育上获得的教育回报显著高于男性,但在小学阶段教育上获得的教育回报显著低于男性,两者高中阶段教育回报最高;进一步开展反事实分析,比较参与者平均处理效应(ATT)和非参与者平均处理效应(ATU)发现,部分能力较高的劳动力具有获得更高收入的潜质,却未能接受更高层次、更好质量的教育,且这一现象多体现在女性劳动力中。因此,推动贫困地区高中教育的发展,发掘女性在精准脱贫中的潜力,消除高能力贫困学生的入学障碍,可能有助于进一步发挥教育在反贫困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