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虢君不醒     
黎想 《秘书工作》2013,(3):12-12
原文昔者虢君骄恣自伐,谄谀亲贵,谏臣诘逐,政治踳乱,国人不服。晋师伐之,虢人不守。虢君出走,至于泽中,曰:"吾渴而欲饮。"其御乃进清酒。曰:"吾饥而欲食。"御进腶脯粱糗。虢君喜曰":何给也?"御曰:"储之久矣。"曰:"何故储之?"对曰:"为君出亡而道饥渴也。"君曰:"知寡人亡邪?"对曰:"知之。"曰:"知之,何以不谏?"对曰:"君好谄谀,而恶至言,臣愿谏,恐先虢亡。"虢君作色而怒,御  相似文献   

2.
◎原文昔者魏武侯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朝退而有喜色。吴起进曰:"今者有以楚庄王之语闻者乎?"武侯曰:"未也。庄王之语奈何?"吴起曰:"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朝退而有忧色。申公巫臣进曰:‘君朝有忧色,何也?’庄王曰:‘吾闻之,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今以不谷之不肖而议于朝,且群臣莫能逮,吾国其几于亡矣,是以有忧色也。’庄王之所以忧,而君独有喜色,何也?"  相似文献   

3.
《战国策·赵策》中指出:“耕三年,韩、魏、齐、楚负亲以谋赵,襄子往见张孟谈而告之曰:‘昔者知氏之地,赵氏兮则多十城,复来,而今诸候孰谋我,为之奈何?’张孟谈曰:‘君其负剑而御臣以之国,舍臣于庙,授使大夫,臣试计之。’君曰:‘诺。’张孟谈乃行,其妻之楚,长子之韩,次子之魏,少子之齐,四国疑而谋败。”意思是说,公元前450年,原来与赵国结盟的韩、魏、齐、楚四国一起背约,联合起来准备进攻赵  相似文献   

4.
原文子贡南游于楚,反于晋,过汉阴,见一丈人方将为圃畦,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滑滑然用力甚多而见功寡。子贡曰:"有械于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见功多,夫子不欲乎?"为圃者仰而视之曰:"奈何?"曰:"凿木为机,后重前轻,挈水若抽,数如泆汤,其名为槔。"为圃者忿然作色而笑曰:"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子贡瞒然惭,俯而不对。(《庄子·天地》)  相似文献   

5.
贾芝 《企业文化》2007,(11):55-55
常言道:"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而今在企业管理中却流行一个新观点:"疑人也用,用人也疑。"这个问题的焦点是"疑"和"用"。"用"是目的,"疑"的手段。如果只是用而不疑,那企业迟早必乱;如果只疑而不用,那企业的人才必定越来越少。疑和用本来就是矛盾的统一,诸葛亮用魏延难道不疑?既然疑为什么还要用他?"取其勇也"!  相似文献   

6.
常言道:"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而今在企业管理中却流行一个新观点: "疑人也用,用人也疑."这个问题的焦点是"疑"和"用". "用"是目的,"疑"的手段.如果只是用而不疑,那企业迟早必乱:如果只疑而不用,那企业的人才必定越来越少.疑和用本来就是矛盾的统一,诸葛亮用魏延难道不疑?既然疑为什么还要用他?"取其勇也"!  相似文献   

7.
不得妄委署     
正◎原文刘备在樊口,日遣逻吏于水次候望权军。吏望见瑜船,驰往白备,备遣人慰劳之。瑜曰:"有军任,不可得委署;倘能屈威,诚副其所望。"备乃乘单舸往见瑜:"今拒曹公,深为得计。战卒有几?"瑜曰:"三万人。"备曰:"恨少。"瑜曰:"此自足用,豫州但观瑜破之。"备欲呼鲁肃等共会语,瑜曰:"受命不得妄委署;若欲见子  相似文献   

8.
相照 《秘书工作》2013,(5):44-44
原文灵公好妇人而丈夫饰者,国人尽服之。公使吏禁之,曰:"女子而男子饰者,裂其衣,断其带。"裂衣断带相望而不止。晏子见,公问曰:"寡人使吏禁女子而男子饰,裂断其衣带,相望而不止者,何也?"晏子对曰:"君使服之于内,而禁之于外,犹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也。公何以不使内勿  相似文献   

9.
新商业文明的起点在哪里——《论语》管理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语>--第十一章二十一节:子曰: "(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第十九章六节:子夏曰: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第十九章七节:子夏曰: "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第十九章八节:子夏曰: "小人之过也(必文)."以上<论语>原文片段中的重点符号为作者所加.幺峻洲释义:第十一章二十一节:孔子说: "只是因为[一个人的]言论笃实而加以赞许,[他]是真正的君子呢?还是神色上伪装庄重的人呢?"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书《尚书·洪范》篇中曾系统地讲述了当时的宏观经济管理思想,并把管理的方法分为九种: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三曰农用八政,次四曰协用五纪,次五曰建用皇极,次六曰义用三德,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征,次九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极。其中与管理思想最为紧密的就是八政:一曰食,二曰货,三曰祀,四曰司空,五曰司徒,六曰司寇,七曰宾,八曰师。这就是管理界所谓的洪范八政,食货为先的解决民生和货物流通的管理思想。  相似文献   

11.
管理者如何正确使用耳朵,用好耳朵、用对耳朵?会听,不仅能获取全面准确的信息,去伪存真,还能辟邪履正,确保在复杂纷纭的挑战中应对自如,从这个意义上说,管理者的耳朵关乎荣辱成败。从古至今,因会不会用耳朵招祸得福的事可以说无以计数。东晋晚期的权臣桓玄兵败后曾问身边诸人:"我何以败乎?"吏部侍郎曹靖之说:"天怒民怨,焉能不败!"桓玄又问:"卿何不谏?"曹靖之回答:"当时朝中一片  相似文献   

12.
清醒与糊涂     
<正> 若想有雅量,就得学会宽容,而若要做到宽容,又少不了三分糊涂。反之,一个人过于精明必过于清醒,过于清醒必过于计较,自然与雅量无缘。"绝缨夜宴"的故事虽然古老,它所阐述的道理却不陈旧。两千六百年前,一阵穿堂风吹灭了大殿上的蜡烛,顿时伸手不见五指……一个年轻的将士在醉意中对楚王的爱妃许姬有非分之举。那许姬脑袋灵光、手脚麻利,顺势扯下此人头盔上的红缨,然后柳腰款摆一步一莲花地走到楚庄王面前去打小报告:"座中有条色狼,现在掌灯可以逮个正着。"楚庄王一惊,不禁纳闷:是何人色胆包天!但随即莞尔而笑。年轻人喝多了两杯,酒后失态,人之常情,焉能以色狼治罪?于庆功宴上揪出来"批斗"也败人兴致。想到这里,便传令凡饮宴者统统摘下红缨,然后才吩咐重新点燃蜡烛。多年之后,有个叫唐狡的将领勇冠三军,立下汗马功  相似文献   

13.
徐匡 《秘书工作》2014,(2):57-57
正原文公仪休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仪子不受。其弟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此不必致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相似文献   

14.
正最早提出居官需"清、慎、勤"的,大概应当属晋武帝司马炎。他曾对诸大臣说:"为官长当清,当慎,当勤。修此三者,何患不治乎?"从此以后,"清、慎、勤"这三个字,常被奉为居官第一箴言,并且屡被后人论列。宋人吕本中在《官箴》中指出:"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知此三者,可以保禄位,可以远耻辱,可以得上之知,可以得下之援。"明朝有一个人,我对他的尊姓大名不得而知,其生卒年月亦不详,但此人对"清、慎、  相似文献   

15.
眭达明 《秘书》2012,(12):19-20
钦若宴见,帝问曰:"卿何故不之中书?"对曰:"臣不为宰相,安敢之中书!"帝顾都知,送钦若诣中书视事。谓令设馔以待之,曰:"上命中书设馔耳。"钦若既出,使都知入奏,以无白麻,不敢奉诏,因归私第;有诏,学士院降麻,谓乃除钦若使相,为西京留守。帝但闻宣制,亦不之悟也。——《续资治通鉴》卷三十五,中华书局1957年8月第1版第789页王钦若与丁谓同为宋真宗  相似文献   

16.
材料者说     
张英俊 《秘书》2015,(4):14-17
1说为文之气"文以气为主。"(曹丕)传统文化语境中,"气"的概念内涵丰富,谈论做人做事时常取其精神状态、道德境界、作风习气之意。文秘工作者为文当有十气。一曰志气。"夫志,气之帅也","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诗言志,文亦言志。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为文亦然。人生无志,如行船没有航向;为文无志,提笔则软弱乏力。志存高远方成大器,胸有大志乃有雄文。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执  相似文献   

17.
眭达明 《秘书》2012,(10):19
时届岁暮,例进请安折。请安折者,寥寥数字,曰:"某官某跪请皇上万安。"可影写,乃令邬书之。折入,世宗识其字,朱批曰:"朕安,邬先生安否?"李大惊,益优礼之。嗣是浙督屡易人,而邬先生者年享千余金,书一请安折,终其身勿替。——《清稗类钞·幕僚类》,中华书局2010年1月第1版第3册第1384页  相似文献   

18.
知易行难     
<正>著名学者胡适先生在其初任北大教授(后任北大校长)时,在课堂上被学生频频发问,有些提问不乏刁钻古怪,甚至"荒诞不经"。比如学生问:"活人和死人最根本的区别是什么?请用最简单、最直接的语言表达。"胡适先生答曰:"活人会呼吸,死人不会呼吸"。学生又问:"活人为什么要呼吸?"胡适先生答曰:"呼是为了出口气,吸是为了争口气。人活着就是为了这两口气!"学生又问:"人生一世,最要紧的事情是做什么?请用两三个字回答。"胡适先生  相似文献   

19.
“偶然耳”     
正原文初,陈留刘昆为江陵令,县有火灾,昆向火叩头,火寻灭;后为弘农太守,虎皆负子渡河。帝闻而异之,征昆代林为光禄勋。帝问昆曰:"前在江陵,反风灭火,后守弘农,虎北渡河,行何德政而致是事?"对曰:"偶然耳。"左右皆笑,帝叹曰:"此乃长者之言也!"顾命书诸策。(《资治通鉴·汉纪》) 译文起初,陈留人刘昆当江陵令,县里发生火灾,刘昆对着烈火磕头,大火随即熄灭。后来刘昆当弘农太守,郡中老虎都背着幼虎渡过黄河远去。刘秀  相似文献   

20.
《大唐新语》载:明崇俨为正谏大夫,以奇术承恩。夜遇刺客,敕三司推鞠,其妄承引,连坐者众。高宗怒,促法司行刑。刑部郎中赵仁恭奏曰:"此辈必死之囚,愿假数日之命"。高宗曰:"卿以为枉也?"仁恭曰:"臣识虑浅短,非的以为枉,恐万一非实,则怨气生焉。"缓之旬余,果获贼。高宗善之,迁刑部侍郎。读罢此文,掩卷沉思,感慨良多。一是赵翁不唯上、只唯实的高贵品质难能可贵。在龙颜大怒,"促法司行刑"之时,他想的不是违圣命可能掉乌纱以至掉脑袋的个人得失,而是"恐万一非实"草营人命的后果。这种抱定护法不惜牺牲一切的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