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韦东 《西部论丛》2006,(4):58-59
2005年底.A股市场上轰轰烈烈的股权分置改革吸引着几乎所有人的眼球,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自2001年6月1日开始对境内居民开放的B股市场却顶着“边缘化”的帽子而无人问津,背后是沪市B股从241.61点至50.32点高达79%的惨痛跌幅。就在B股投资者四年多来从兴奋到失望直至麻木的时候,B股市场却在进入2006年后出现了戏剧性的一路暴涨,短短18个交易日,沪市B股飚升51%,深市B股也上扬了33%;市场被点燃了,但我们更愿意用理性的眼光去审视B股市场的前世今生,从而希望能为其未来走向的把握提供一点参考。  相似文献   

2.
下挫150点,跌穿3000点。房地产市场调控加码之后,A股市场迎来“黑色星期一”。  相似文献   

3.
游资逐利的真实手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游资”日益成为了中国普通公众,尤其是金融以及诸多大宗商品市场参与者们最为关注的经济词汇之——从A股的“涨停敢死队”到楼市的“炒房团”和能源市场的“炒煤团”,从创业板的爆炒到迪拜世界奢华买楼再到炒房客齐集海南,似乎只要是能“炒”的市场都能觅到诸多“游资客”的身影。现实地看,与流动性紧密相关的游资大进大出对其介入市场产品的价格走势往往会产生极为显著的影响——价格暴涨(催生泡沫)之后伴随着暴跌(泡沫崩溃),在导致市场运行机制失灵的同时,也成为诱发市场恐慌,甚至危机的导火索。  相似文献   

4.
过去一年多时间,中国股市上证指数从6124点下跌到1664点。坊间“珍爱生命,远离股市”的调侃道出了无数中国股民的无奈。有数据显示,2008年A股市场的股票账户流通同比2007年下降了76%,许多计划上市的公司也纷纷将计划推迟,监管部门也加强了对新股上市的管理。是什么导致了全社会谈股色变?我们试图分析其中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2月26日,上证综指没有任何悬念地一举越过3000点,报收于3040.60点,再次改写了中国A股市场发展16年来的历史纪录。 农历新年后开盘第一天,股市“开门红”还在让股民满怀期许,第二天却以十年一遇的“黑色星期二”带来“恐慌”。 一时间,坊间各种猜测不绝于耳,A股市场是否会沦为流动性泛滥的牺牲品?3000点是A股市场的终点还是新一轮牛市的起点?3000点后的投资机会在哪里?[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经过股权分置改革后.中国资本市场步入“全流通”时代,2008年限售股开始进入解禁的阶段,A股面临“大小非”的全面解禁。同时,国际金融危机爆发,A股也不能独善其身,股市从2007年的6000多点一路下跌到现在的2000点左右。上市公司市值的大面积蒸发、企业资金链的告急、对现金流的渴求.让企业举步维艰。在一批批企业倒下洗牌的过程中,却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并购时机。  相似文献   

7.
李斌 《新财经》2008,(5):108-111
从2008年4月2日开始,中国平安、中国铁建、海螺水泥等H股股价都曾一度超过A股,成为A+H倒挂股。从某种意义上说,A股与H股的高溢价时代也许渐行渐远了。A股从几年前的特立独行,到现在与世界经济融合,已经不能再与过去同日而语了。对于投资者来说,也随着市场的变化,渐渐走向成熟与理性。本期“机构视点”邀请了德邦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陆满平、申银万国证券市场研究总监、首席市场分析师桂浩明、国海证券研究所首席策略研究员钟精腾来共同关注A股、H股及美股联动。  相似文献   

8.
五年前的中国证券市场泡沫时代,大部分理性的声音一直被淹没在投机的浪潮中。不断有各种研究报告从低利率的角度、从成长性的角度“证明”中国证券市场60倍的市盈率是合理的,投资者也对此深信不疑。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不是政策设置上限,大部分上市公司的股票发行价格绝对不止20倍。A股市场不仅是投资和投机的乐土。也是国内公司股权资本融资的首选。然而,如今不仅中国证券市场本身从“泡沫”市场转化为“负泡沫”市场。连市场主体的角色也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英国《金融时报》12月24日】1992年中国的上证指数就曾到过1500点,当时香港和美国市场基本也就在2000多点。2005年6月6日11点4分4秒,上证跌破了1000点。A股市场,一觉醒来,回到了起跑线。而2005年的香港和美国市场却分别跑在了16000点和12000点水平上。难道中国的宏观经济基本面比这两个地区差?显然不是。中国经济没出问题,自然是股市出了问题。  相似文献   

10.
《新财经》2008,(5):68-68
从2000年以后,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是没有问题的,GDP始终以每年10%的速度在增长。从微观上看,中国上市公司的业绩也在不断提高。但是,从2001年以后,很多海外的投资顾问和投行分析师们,在评论中国资本市场的过程中,得出了在2200点要“挤牙膏”,要人为挤出泡沫。并提出用“市价”来减持国家股,实现非流通股与流通股的自然并轨,实际上,这就是今天的“大小非”解禁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