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2005—2012年度的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城镇化对于中国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固定效应模型估计结果表明,中国农村居民收入与城镇化水平显著正相关,城镇化发展有利于促进中国农村居民纯收入与各项收入构成加速增长,但是作用大小与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城镇化的动力来源以及城镇化的空间组织模式密切相关。总的来说,城镇化水平较低地区的城镇化发展,由农业发展与农业部门生产率提高所推动的城镇化,以及就地城镇化发展模式对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长产生的正向作用相对更大。为了更好地促进农村发展和农村居民增收,当前不仅要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还要在重视工业化的同时重视农业现代化,在大力发展省会和大城市的同时切实加强中小城镇的规划与建设,因地制宜推动就地城镇化。  相似文献   

2.
论点摘编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崔伟:《大力发展都市农业加快农业转方式调结构——潍坊市寒亭区发展都市农业启示》指出,都市农业一般是指在城市及其周边地区充分利用大城市提供的科技成果和现代化设备进行生产。它是以现代科技为基础,以农业产业化为依托,  相似文献   

3.
试析对中国城镇化水平的基本判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多数学者都认为,中国城镇化发展水平目前处于中级阶段,也有极个别学者认为中国城镇化水平尚处于初级阶段。从全国来看,中国城镇化发展水平应该是处于加速发展的中级阶段;从东部沿海地区和部分大城市来看,其城镇化水平已处于中级阶段,个别地区已跨入比较成熟的高级阶段;从西部地区和绝大部分农村地区来看,城镇化尚处于低速增长初级阶段。  相似文献   

4.
运用份额偏离分析法考察2003~2007年间全国6个不同等级城市组(包括286个地级以上城市)的服务业及其细分行业增长差异,结果显示:服务业发展速度与城市等级正相关,这主要取决于生产性与消费性服务在高等级城市组(全国性大城市和区域性大城市)具有更快的增长速度,尽管同期公共服务和事业性服务在低等级城市组(地级大、中、小城市)由于基数小而具有相对快的增速;就不同等级城市来说,全国性大城市生产性服务增长尤其迅速,优势明显;区域性大城市生产性和消费性服务增长较快,有一定的优势;省会级城市各项服务业平稳增长,特色不明显;地级城市组虽然公共服务和事业性服务增长较快,但服务业主体——生产性和消费性服务增长缓慢。  相似文献   

5.
同处西部的成渝两地均是现代化的城市与落后的农村并存,具有典型的"大城市带大农村"或"大城市带大郊区"的发展特征,其统筹城乡改革具有典型性和共同性;但两市的市情及发展程度等历史基础不同也决定了其改革的差异性。从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最快区域的特性出发,成都市统筹城乡改革走整体推进之路;立足"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并存的特殊市情,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则走的是渐进之路。两地改革的有效推进,将在欠发达地区乃至全国产生积极的"以点带面"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积极推进农业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是当胶农业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认为农业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不仅是经济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结构调整与变动是影响农业经济增长的变量之一,本文以贵州省为个案对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变动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变动合理与否对于农业经济增长具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发展都市型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一项重要举措,农业旅游园区作为都市型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的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城市周边高原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以及新农村建设影响深远。本文以昆明市西山区为例,对昆明市农业高原特色旅游园区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其农业旅游园区发展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发展都市型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一项重要举措,农业旅游园区作为都市型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的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城市周边高原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以及新农村建设影响深远.本文以昆明市西山区为例,对昆明市农业高原特色旅游园区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其农业旅游园区发展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不同的增长模式因为利用资源的方式和效率不同,对资源的消耗程度也不相同。传统农业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曾造就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奇迹,但却遭遇了日益严峻的资源约束和生态环境恶化的困扰,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消除传统农业增长中存在的路径依赖,以循环农业理念构建现代农业增长方式,进行制度创新和建设,才能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基于2 183个县级单元,利用SFA方法对1992—2011年中国县域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及其分解项进行测算和时空演变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农业TFP年平均增长318%,但整体呈波动下降趋势,对农业总产值的增长贡献份额为585%;前沿技术进步是农业TFP增长的主要驱动力,配置效率也有正向贡献,而规模效率和技术效率则有负向影响。第二,中国多数地区农业TFP保持一定水平的正增长,农业发达地区的增速较快;技术效率较高的地区与中国农业生产较发达地区的分布基本一致,这与省级尺度研究得出的东高西低特征不同,同时低技术效率的地区一直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黑龙江省、山东省和全国的农业数据为样本,构建投入要素、制度变迁与农业增长的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了土地、劳动力、化肥量、机械动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及土地流转政策对农业增长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从全国范围内看,土地、劳动力对农业增长的促进作用不太明显;化肥在部分地区能够带来农业增产:机械动力在全国范围内都能拉动农业增长,科技对农业的贡献逐年增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提高了劳动效率,带来了农业的增产增收;伴随着农业科技的推广,大量劳动力的合理转移,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部分地区也出现了不适应的情况;土地流转经营政策的提出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然而不是所有地区都适合推广这一政策。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1996-2006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超越对数函数的SFA模型,实证分析了财政农业支出对农业经济的双重影响。结果发现,财政农业支出既可以作为一种投入要素直接促进农业经济增长,又可以通过提升农业技术效率间接推动农业经济增长,但财政农业支出对农业技术效率的促进作用呈现"东部>中部>西部"的特征。本文认为,在增加财政农业支出规模的同时,应进一步优化财政农业支出结构,提高财政农业支出的使用效率,充分发挥财政农业支出与其他农业投入要素的协同效应,这对于中西部地区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地处沿江地区的黄石市,其农业功能应由生产为主的城郊型农业转变为集生产、生态和景观于一体的多功能城市型农业,将城市型农业与黄石市的沿江地区特色相结合,形成一种具有沿江城市型鲜明特色的现代化农业,这也是黄石市农业发展的创新之路和希望之路。  相似文献   

14.
"人口准入"与人口规模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特大城市人口是否需要控制?近年来,由于我国大城市人口的剧增,关于人口控制又成为大城市公众关心的问题。似乎有不少理由可以论证大城市规模仍可扩大,如地区的经济增长需要丰富廉价的劳动力和高素质的员工;商家需要人气,房地产市场更希望有外来人口的购买力等。特别是为了尽快实现现代化,中国的经济发展需要高效益。而现代化的过程在空间上就是一个集约化的过程。集约化程度越高的地方,经济活动的效率就越高。从我国区域发展来看,东部沿海地区比中西部有着更有利的发展条件和基础,其投入的效益也要高得多。中国在珠三角、长三角、环渤…  相似文献   

15.
柬埔寨商机     
农业 在柬埔寨经济中,农业居主导地位,占全国GDP的43%,比全国75%的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虽然与其他东南亚国家相比,柬埔寨农业生产水平低,但是增长潜力巨大。柬埔寨政府通过引进先进生产技术和资金,农业领域增长快速,取得不俗成果。在柬埔寨进行农业生产基础条件优越,国内林业、渔业资源丰富,所产粮食及牲畜品种多样,其丰富的生物资源亟待开发。柬埔寨政府在农业生产领域给外国投资者许多优惠政策,进一步鼓励农业领域增长。  相似文献   

16.
贺州地区是一个农业型地区。1998年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中,农业产值占了近一半。广西区党委在经济建设“三大战略六大突破”的决策中,把贺州地区划入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主导产业的桂东经济区,农业财源建设是其战略重点,为此,应转变观念,重新认识农业财源建设的作用和意义,积极开拓农业财源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7.
科学家对技术与经济相关关系的研究成果表明技术进步对于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支,发展科技对于我国农业发展同样是十分重要的。随着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农业对科学技术的需求将会不断增长,因而也要求政府有相应的供给以实现农业科技的供需平衡。  相似文献   

18.
发达国家农业增长中科技的贡献达到60%-70%,甚至更高,而我国仅有40%-50%的水平,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则更低。西部是我国农业资源富集地区,不但要明确政府在农业科技投资中的主体地位,还应加大私人部门对农业科技投资的资金支持,提高农业科研投资强度;要建立和完善增加农业科技投入的投资、监督、保障和责任机制,并将农民人力资本投资、农业技术推广、农业生产实践、农民投资服务体系创新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19.
利用面板模型对西部地区1978—2009年农业信贷投入的经济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业信贷投入促进农业产出增长的作用比较明显,而在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方面则显得比较乏力;农业信贷资金的产出弹性逐渐得到改善,农业产出对信贷投入的响应更趋积极;农业产出和农村居民收入对农业信贷利率的变化不敏感,农村金融市场上信贷配给的现象依然普遍;农业信贷投入的经济效应存在省际差异。因此,应完善农业信贷的征信机制,增加农业信贷资金的有效供给并调整投入结构,调整西部地区农业生产结构,改善农民收入结构,以增强农业信贷投入的经济效应。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黑龙江省和山东省1978-2012年的数据为样本,构建计量经济模型,实证分析要素投入、政策支持、农地制度改革对农业增长的影响.通过两省份实证结果的比较可以发现:从投入要素角度看,黑龙江省土地、机械动力、用电量对农业增长的影响显著,劳动力、化肥量、灌溉量对农业增长影响不显著,山东省用电量对农业增长影响显著,其他要素影响不显著;从政策支持角度看,黑龙江省农业财政支出和农业贷款对农业增长的影响显著,而山东省只有农业财政支出会带动农业增长;从农地制度改革角度看,土地流转制度在黑龙江省实施的效果明显,在山东省实施的效果不明显,并不是所有地区都适合推广该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