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限理性的微观机理评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理性假说是传统经济学理论逻辑和方法论的基础。但是,现实市场中普遍存在着有限理性(或非理性)现象,这表明理性假说过于简单、抽象和理想化。经济学家们从考察现实经济人的认知决策行为、经济人之间及其同外部市场制度(结构)的互动关系出发对有限理性现象的微观机理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
刘友平 《经济师》2005,(5):271-272
文章分别从经济学、心理学和哲学层面分析了行为主体的理性和非理性,指出非理性行为是人类正常的行为,但个体的理性可能导致集体的非理性,非理性行为有积极的一面,同时也有局限性和破坏性。杭州房地产市场是理性与非理性交织的市场,其中集体的非理性行为非常突出,政策制定时应密切注意。  相似文献   

3.
个体理性的效率追求是经济活动的动力,但个体理性往往导致集体非理性。本文从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概念的相对性出发,探讨个体、地方政府、国家在经济活动中本位利益的追求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背离。纯粹的市场效率追求会导致“市场失灵,”政府在解决“市场失灵”时如果无法有效约束个体理性的本位利益追求与政绩偏好,在可持续发展问题上就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政府失灵”。在“双重失灵”的情况下,集体行动的逻辑必然导致可持续发展陷入困境。要在个体理性的效率追求与集体理性的“共同信念”中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明确政府责任并进行追加性制度投资。  相似文献   

4.
消费理性与非理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丘秋  陈碧霞 《经济论坛》1999,(12):20-21
经济行为在本质上乃是理性与非理性的辩证统一。当前我国的消费需求不足问题可以从消费者理性预期、收入约束、消费环境状况和消费心理、消费观念等理性与非理性因素中找到合理的解释。消费是收入的函数。收入水平各异的消费者具有不同的消费水平和消费心理。以现实经济生...  相似文献   

5.
投资者是有限理性的行为个体,按照获得的信息,并依据知识与经验等技能进行投资决策。而认知偏差的产生源于信息、知识、技能等基础的差异。无论是个体投资者还是机构投资者,都是有限理性主体,市场的有效性决定了认知偏差下的非理性行为与其他理性行为必然同时存在于市场当中,投资者的角色伴随其认知决策后的行为而实现。  相似文献   

6.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中小社员"搭便车"行为普遍存在的原因,微观层面是合作社内部制度缺陷,包括初始产权安排不当和治理机制不完全,宏观层面是农村社会制度变迁过程中宗族长老控制机制崩解、基层政府行政动员力减弱、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及伦理约束效应降低,文化理念层面是农民维护经济正义的特殊公正观和由合作社成员"异质性"引发的角色认同。"搭便车"成为合作社中小社员在现有制度安排与社会变迁背景下符合经济理性并体现生存智慧的行为选择。其治理在宏观上要求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法律意识的确位及公序良俗在社会生产与生活中约束权威的强化,同时政府减少不当干预和低效资助政策,使合作社的创立与运营回归为市场的经济行为,并将合作意识的建立与"搭便车"行为的治理等内在制度完善问题还位于合作社自身,在微观上要求合作社产权关系的厘清及治理机制的完善。  相似文献   

7.
商业诚信:从经济理性与预期效益角度考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社会信用秩序混乱的状况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诚信的缺失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它严重的影响着社会稀缺性资源合理配置的效率,使得社会交易成本不断提高,本认为,在理性人假设和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个体的诚信缺失是在既定偏好,既定制度约束下的个人理性选择的结果,章过用预期效用理论在理性人假设的条件下对失信行为进行收益-成本分析,并依此提出了提高失信成本从而抑制失信行为的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8.
理性选择向非理性选择转化的行为分析   总被引:37,自引:1,他引:37  
本文针对不确定条件下的人类选择行为提出一个新的可供研究的观点:人的非理性选择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理性选择转化而来的。文章首先简要评说了早期行为经济学的动物实验和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的选择行为是理性和非理性的同构;继而,通过解析丹尼尔·卡尼曼等人创立的前景理论所蕴涵的理性向非理性选择转化的思想,构建了这种转化的抽象模型;最后,作为对本文分析观点的一种联系实际的论证,研究了金融市场中的非理性选择以说明这种转化现象的客观存在。本文的分析可视为对行为经济学非理性选择理论之深邃见解的一种挖掘。  相似文献   

9.
从有限理性到适应性理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有限理性之父”西蒙以及行为经济学家卡尼曼等人对人类“理性不及”和偏离理性的非理性行为做过深入系统的描述,并卓有建树,但是他们并未阐释人类决策过程中如何对理性与非理性进行合理有效配置的内在机制。基于此,本文从认知和心智层面,提出了适应性理性的假设命题,探索性地构建了适应性理性理论的解释框架,以一个全新视角,深化了有限理性的思想和内涵,并运用其理论重新阐释了行为决策过程中的认知偏差和简捷启发式的合理性。本文认为人类的经济决策行为同样遵循“心智经济性”的原则。  相似文献   

10.
噪音交易使金融市场成为可能,基于噪音的交易将噪音融入到价格中。噪音交易与理性套利是金融市场中交易者所采取的策略行为,市场中既没有完全的理性交易者也没有绝对的噪音交易者,交易者在不同的时期、以不同概率选择噪音交易策略或理性套利策略,噪音交易者和理性套利者的比例是动态的。噪音交易不仅可以长期存在,而且在某些时期会占据市场主导的地位。噪音交易与理性套利都是金融市场运行不可或缺的条件,噪音交易者与理性套利者长期共存并形成了市场的博弈均衡。  相似文献   

11.
吉云 《经济评论》2007,148(6):37-41,54
经典期望效用理论不能为现实中的不确定性决策和有限理性行为提供具有描述意义的指导,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在期望效用理论之外寻找新的思路。不确定性的本质在于决策者自身不知道相关概率分布,他的决策依据是自己确定的主观概率。尝试模型化不确定性的非期望效用理论需要正视这类决策中的"主观性"。而现实中不确定性环境下的具体决策过程呈现出有限理性甚至"非理性"特征,由此导致的宏微观经济效应也难以在期望效用理论框架下进行考察。关注"真实世界"的经济学应该对此给予更多的注意力。  相似文献   

12.
金融市场中的进化论假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传统金融理论假设交易者是理性的,但是我们日常的观察以及大量心理学的证据都表明人们会受到各种偏差的影响而偏离了理性。虽然传统的金融学家也认同现实中作为决策者的交易者并不是完全理性的,但是他们认为市场进化(market evolution)或者市场选择(market selection)过程会最终把那些非理性交易者排斥出市场,同时只有理性交易者才能  相似文献   

13.
从择校费问题看家庭教育投资的有限理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自身的教育投资理论知识有限,易受各种因素的干扰,致使很多家庭在对子女进行教育投资时不能客观、理性地分析子女的教育需求,投资决策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因此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非理性行为。由于中国目前实行较为严格的户口制度和教育制度,所以对于特定的家庭对教育产品的选择不存在很大的弹性。另一方面,国内教育收费普遍低,投资回报率比较高,不同教育产品之间的差异不显著。本文选择。是否支付择校费用”,并把调查城市选择在上海,利用问卷和数据分析,对投资人决策机制的理性程度进行分析。由于篇幅的限制,本文主要针对家庭教育投资决策人主观的收益和风险对最终决策的影响分析。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市场体制的不断完善,企业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逐渐摆脱了短兵相接的非理性竞争,逐步学会了理性竞争,竞争观念实现了由非理性的高度对抗到理性的合作双赢,由在狭窄市场上的非理性的拼死争斗到理性的多点进攻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理性与非理性的分歧出发,系统阐述理性概念的演进过程、有限理性的发展及非理性的代表性观点。  相似文献   

16.
高雷 《经济学家》2007,(1):11-16
经济学界至今还没有对有限理性的成因找到一个公认的正确答案.通过实验,本文证明了经济主体的有限理性不是由于人脑计算能力的约束,也不是由于道德或社会规范的约束,而是因为受到其不愿尊重客体的自我主体意识的影响.本文还证实,自我主体意识是禀赋效应、现状偏爱现象、沉没成本谬误、占便宜悖论、Ellsberg悖论和分离效应等异常现象产生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17.
投资者行为本质:理性与非理性辨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从理性与非理性的分歧出发,系统阐述理性概念的演进过程、有限理性的发展及非理性的代表性观点。  相似文献   

18.
正交易费用下的"囚犯难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囚犯难题”正确的启示不应该是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有冲突、个人理性选择的结果可能无效率,而应该是:第一,有效的制度安排一定要构成纳什均衡。第二,制度很重要,有什么样的制度安排,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结果。与其说“囚犯难题”部分地奠定了非合作博弈论的理论基础,不如说它更多地揭示了制度经济学的精髓。传统分析犯了拿这个约束条件下的事去做那个约束条件下的标准或者参照的错误,完全忽视了正交易费用的约束。  相似文献   

19.
“经济人”具有经济理性,“道德人”具有道德理性。“道德经济人”实质是“经济人”与“道德人”的统一和融合,因此,“道德经济人”的行为选择状态是经济理性和道德理性并存的双重理性。现实中,“道德经济人”能够很好地实现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在经济理性和道德理性共同支配下的“道德经济人”占主导的社会必将是一个和谐、有序的社会。  相似文献   

20.
阮青松 《经济学家》2003,(1):126-127
2002年10月9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本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普林斯顿大学的卡纳曼教授和乔治·梅森大学的弗农·史密斯教授,前者因为“将心理学的悟性和洞察力融合到经济学科中,特别是有关在不确定条件下如何做出判断和决策的研究”而获奖,后者则是因为“通过实验室试验进行经济方面的经验性分析,特别是对各种市场机制的研究”而得奖。卡纳曼和史密斯的获奖在某种程度上标志着经济学从“理性”假设向重视人的“非理性”心理和行为的回归。从中世纪开始,理性主义开始在欧洲盛行。在这种思维方式下,人类对外在事物的认识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