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李维学     
李维学,号闲翁,1941年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水彩研究会会员、黄骅市美协主席。绘画作品十多次入选由文化部和中国美协主办的全国大展,并有获奖和出版,作为中关文化交流,作品《塔尔寺印象》和《时尚》,两次入选由中国美协在美国举办的“当代中国水彩画展”,分别在1991年1993年赴美国旧金山南海艺术画廊展出。巨幅国画《徐福东渡》被河北会堂收藏[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新民丛报》从1902年2月创刊到1907年11月终结,是20世纪初资产阶级改良派创办的一种重要的刊物,言论风靡一时,执舆论界之牛耳,传于海内外,影响深远。学术界对其的研究可谓硕果颇丰,但目前为止,关于此类成果的整理总结付诸阙如。故拟就对此研究做一大致梳理,以期能对读者全面了解《丛报》的研究现状及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以及在此基础上开拓新的研究模式,充分挖掘其潜藏价值。  相似文献   

3.
张艳  张家飞 《魅力中国》2009,(15):185-186
《中国论坛》半月刊乃台湾"联合报系"创办的刊物,在当时台湾思想舆论界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主要聚集了一群学院式的具有自由民主理念的知识份子,成为继《自由中国》、《文星》、《大学杂志》之后自由主义的主要阵地。本文将对《中国论坛》半月刊创办原因与特色进行分析,从而使我们从整体上了解本刊物,更加深刻的认识知识分子在社会中的所扮演的角色和地位。  相似文献   

4.
展爱军 《魅力中国》2009,(18):199-200
《万国公报》是近代来华传教士创办的时间最长、发行最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纸,在中国近代报刊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万国公报》相关的文章已有不少,本文主要以《万国公报》的主创人员和受众主体为研究对象,简单论述了《万国公报》的主要创编人员的特点、事迹、贡献以及《万国公报》面对的主要受众都有哪些,分别有什么特色。  相似文献   

5.
焦虎三 《中国西部》2014,(15):30-35
<正>1888年10月创刊的美国《国家地理》,创办伊始,还只是一个单纯介绍北美洲地理状况的学术杂志,几期以后,杂志突然转向,开始全面报道全球的人文地理。1900年8月,《国家地理》首次刊文报道中国的民风民俗,9月,杂志又随接刊出《毕晓普女士长江之旅》一文,这是羌学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因为文中介绍的毕晓普女士,即是四川与西方文化交流史上大名鼎鼎的伯德,而她同时也是西方对四川岷江上游羌族地区著述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6.
刘权 《走向世界》2012,(27):24-26
"现在中国……比前几年好,风气开了……也修铁路。人常说中国是穷地方,究其实不穷……我们盼望的是中国一年兴旺的一年。"90余年前,一个英国浸信会传教士在教外国人学汉语的《官话初阶》一书中,用尚不流畅的白话文如此描述清王朝覆亡后的中国。数年前,他刚刚创办了近代中国最早的博物馆之一——济南广智院。  相似文献   

7.
二战时期,美国对中国的认识是怎样的?从一本当时美国军方制作的《中国指导手册》(A Pocket Guide toChina),我们可以找到答案。这本手册,是为了方便在中国的美国官兵,了解中国和中国人而制作。当时,在中缅印战区驻华美军官兵中,几乎人手一册,是必读手册。"《中国指导手册》编写于1942—1944年,书中较为详细地介绍了中国的抗战情况和风土人情,告诫美军官兵要  相似文献   

8.
中关高技术产品贸易失衡是由中关两国在高技术产品上出现与其比较优势不符的贸易所致。21世纪初,中关高技术产品贸易失衡主要表现为中关信息与通讯贸易顺差,以及中国对美部分高技术产品贸易顺差转为逆差;美国对华技术出口管制对贸易失衡的影响在减弱,外商对华高技术产品加工生产工序的产业转移,成为失衡的主要原因。由此造成美国、中国、东亚经济体在中关高技术产品贸易中形成三方“互利”,但非“共赢”的利益分配格局。  相似文献   

9.
本刊杂志社副社长彭晓光曾在《走向质变的中关关系》(参见2010年9月《环球财经》)中指出:“中关关系走向质变,意味着美国主动挑起的中美博弈,将可能会大大升级——美国在意识形态传媒、货币金融经济及地缘政治军事领域对中国的一系列动作,包括日本、韩国及某些东南亚国家在海上的一系列动作,都需要放在这个背景下去把握和应对。”明年,美国将迎来大选年。中国话题历来是美国政客用来谋取政利的重要筹码。尤其在中美关系走向质变的过程中,这一筹码的分量越来越突出也属必然。美国彭博社新近刊发的一篇文章,正印证了上述引文中所述的判断。而这也提醒我们:“必须抛弃虚幻的一厢情愿,冷静理性地面对这个多少有些残酷的国际关系现实”;“历史经验表明,一个国家被英语民族锁定为‘霸权头号挑战者’,如果自己意识不到或意识模糊,那就必将对这个国家造成巨大的灾难”。  相似文献   

10.
明末清初中西文化的交流,既不同于古代的中外文化交流,也异于近代的中西文化交流。明末清初的文化交流又称为西学东渐,之所以形成西学东渐这一文化交流情况的原因是有很多方面的,有中国自身的原因,也有西方文化的因素,还有西方传教士的推动。  相似文献   

11.
许培培 《黑河学刊》2010,(12):33-35,38
《华女阿五》是第一部由美国的土生华裔女性完成的半自传体小说。1970年代美国华裔文学的概念及研究诞生之后,《华女阿五》遭到了美国的华人评论家们的批评,但其曾在1950年出版之后得到了美国主流社会的认可。当时《华女阿五》及其作者黄玉雪之所以能够得到以美国政府为代表的主流社会的认可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华女阿五》呈现的华人形象符合当时美国主流社会的公众对华人的看法;其二,黄玉雪作为华裔女性的成功故事满足了美国政府的政治外交需要。《华女阿五》顺应了当时美国主流社会中的时代潮流,反映了当时美国的华人所面临的生存环境和生存需要。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近代社会,传教士宣传男女平等的教育思想,创办教会女子学校,资助中国女留学生,这为妇女受教育提供了机会,促使中国妇女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3.
赵云 《湖北经济管理》2008,(14):140-141
中国对美国贸易顺差自2005年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后持续走高.对中美双边经贸关系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影响。文章将中国对美国贸易顺差指标与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的若干指标结合,通过计算说明中关贸易顺差的相对规模。  相似文献   

14.
基督教是我国现有的四大宗教之一。作为外来宗教,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也是历尽坎坷,基督教虽然几次被中国官方政权排斥,但是基督教会始终没有放弃在中国传教的意愿,陆上丝绸之路被阻后,传教士无法从陆路进入中国,随着航海时代的到来,资本主义的崛起,基督教的传教士再一次踏入中国的土地。在这期间基督教传教士的行为也对当时的中国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中关贸易顺差年年扩大,引起美国国内的担心,也是中关贸易摩擦的根本原因。该文基于2005年中国海关统计以及美国商务部2005年对华贸易统计数字,以制造业的就业状况和中关出口贸易额的行业分布为切入点,力求用数据说明美国制造业产业调整跟中美国际贸易的密切联系,并得出以下结论:中关贸易较全面地反映了美国制造业产业调整的特点和趋势;美国制造业就业状况变化跟我国出口贸易数据所反映的情况基本吻合,且有着惊人的一致性;中关贸易顺差并未引起美国全国性失业率上升。  相似文献   

16.
马爽爽 《魅力中国》2014,(27):229-229
明清之际的科技翻译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科技翻译高峰。那时,士大夫与外国传教士交往密切,通过翻译促进了中西之间的科技文化交流,使我国的科技文化水平飞速发展。但其中也存在问题。本文先整体介绍当时的翻译情况,然后通过分析证明这一时期的翻译虽做出了很大贡献,但其中也存在着问题。  相似文献   

17.
徐先知 《新西部(上)》2007,(3X):170-170,207
明末清初中西文化的交流,既不同于古代的中外文化交魂,也异于近代的中西文化交流。明末清初的文化交流又称为西学东渐,之所以形成西学东渐这一文化交流情况的原因是有很多方面的,有中国自身的原因,也有西方文化的因素,还有西方传教士的推动。  相似文献   

18.
美国学者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一书介绍了战后美国中国史研究模式的转变。1986年他在该书《中文版前言》中提到了当时美国最新的四部“中国中心观”研究取向的代表性专著,其中第一部便是曾小萍(Madeleine Zelin)的《州县官的银两——18世纪中国的合理化财政改革》(The Magistrate’s Tael:Rationalizing Fiscal Reform in Eighteenth-Centuo Ch’ing China,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4)。  相似文献   

19.
俊友 《东北之窗》2013,(14):38-39
李洪涛,1947年生于有"浪漫之都"美誉的中国大连市,现任美国兰多夫梅肯学院名誉教授,欧洲国际东方美术研究院荣誉院士,日本国际美术协会顾问,美国中美文化交流协会高级艺术顾问,美国人民大使协会高级艺术顾问,美国今日电视台艺术顾问,美国《常青藤》诗刊艺术顾问。  相似文献   

20.
有人把2000年比作一座跨世纪大桥,连接着二十世纪和二十一世纪,在这座时间大桥上回顾一下中国的国民性,过去是什么样子,现在怎么样,今后会如何?究竟进步了多少?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人的特性》一书,给予人们深深的思考,此书由英国传教士明恩溥于1890午写成并出版。鲁迅先生曾十分推崇它的关于中国国民性的描述,今天读来,仍是那么意味深长。80年前,鲁迅先生清醒而犀利地写出《孔乙己》、《阿 Q 正传》等作品,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国民性中的麻木、自欺欺人、死要面子等不良品性,而十九世纪来华的部分外国传教士亦对中国国民性有着极为深划的认识。英国公理会传教士明恩溥(1854——1932)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位。他1872年来华,先后在天津、山东庞庄传教,在华生活了近50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