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的生态补偿机制建设带有明显的政府主导性。政府在生态补偿机制的建设中起到了推动政策实施和资金支持的重要作用,是完善生态补偿机制运行的主导力量。但是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亟需解决和完善。在借鉴国外政府对生态补偿机制建设和运行的经验基础上,结合我国政府运转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的现实情况,提出进一步完善和强化政府在生态补偿机制中作用的几点措施。  相似文献   

2.
生态补偿的内涵在国际上指的是生态系统服务付费,我国现行生态补偿机制主要有纵向财政转移支付、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和市场化模式三大类。不同地区和部门在森林、草原、湿地、流域和水资源、海洋以及重点生态功能区等生态补偿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总体来看,我国的生态补偿机制还没有根本确立,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利益调节格局还没有真正形成,对生态环境保护还没有充分发挥作用。未来生态补偿机制的发展趋势有:补偿投入力度强化;补偿方式多元化;补偿制度体系完善化。  相似文献   

3.
林业的发展存在着非常强的经济外部性。在新的形势下,我国的林业建设正在从以采伐木材为主转变成为以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为主,林业生态补偿机制也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结合当前我国林业生态补偿机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立健全我国林业生态补偿机制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对我国生态补偿机制存在问题的探讨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量的降低,需要有效的环境保护规划的配合,而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便是对生态补偿机制的设计。本文基于对生态补偿较主流定义的理解,结合国内国外实践经验,找出我国目前的生态补偿机制存在的问题,并试图给出相应对策,有效平衡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利益冲突。  相似文献   

5.
流域生态补偿的障碍因素及运行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流域生态环境危机和区域矛盾日益加剧的社会背景下,构建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在阐述构建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必要性的基础上,着重从体制机制、补偿意愿与补偿能力、技术、补偿费等方面讨论我国流域生态补偿面临的障碍因素,并对我国流域生态补偿运行机制做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6.
自生态扶贫式机制政策出台落实,在我国一些地区广泛应用,但其应用过程存在一定问题,因此探索更好的实施路径显得尤为重要.针对当前京津冀生态功能区扶贫实施现状,结合生态补偿式扶贫政策,探析京津冀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式扶贫机制存在的不足并对症下药,对京津冀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式扶贫机制途径进行创新,以及如何在生态保护大政策背景下权...  相似文献   

7.
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较为突出,生态效益及相关的经济效益在各利益相关方分配不公平,因此需要尽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国外生态补偿又称为生态服务付费,研究和实践时间较长,发展比较成熟,成功经验值得借鉴。我国生态补偿机制的研究和实践尚处于探索阶段,既有经验,也存在许多问题。我国应该不断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的政策法律,同时坚持市场化发展方向,逐步建立生态补偿的市场机制。  相似文献   

8.
基于西部生态补偿视角的横向转移支付制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财政转移支付是生态补偿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对生态环境的建设和改善发挥了显著作用.但是仍存在着诸多局限性。纵向转移支付方式使中央财政压力巨大.资金使用效率和可持续性较低等。构建以生态补偿为目标的横向转移支付意义重大.本文以公共财政和生态补偿理论为基础.阐述了建立横向转移支付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了我国生态补偿领域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西部生态补偿视角下横向转移支付制度的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9.
生态补偿是以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为目的,以经济手段为主调节相关者利益关系的一种具有经济激励特征的制度安排,生态补偿机制是一种有偿使用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新型管理模式,是通过"资源有价"的观念重新审视生态环境资源,重新评价生态环境资源在经济建设和市场交换中所体现出的价值,从而激励损害(保护)行为的主体减少(增加)因其行为带来的外部不经济性,最终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实施生态补偿机制,恢复已遭破坏的生态环境,是实现人类持久生存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研究是当前生态学重要研究领域之一,本研究分别从生态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的角度详细论述了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分析了生态补偿的内涵,总结了我国生态补偿的实践经验和相关政策。  相似文献   

10.
韩向华 《价值工程》2009,28(1):38-40
流域生态补偿模式是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生态补偿机制中的一部分。当前太湖流域生态补偿模式主要问题是:补偿责任不明确,补偿标准不合理,融资渠道单一。完善太湖流域生态补偿模式的关键是:明确流域生态补偿的主体和对象,确定科学合理的补偿标准,开拓多渠道的补偿途径。  相似文献   

11.
河北省生态补偿机制的完善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央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实施主体功能区的战略,按照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建立对生态的保护和补偿机制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生态补偿机制是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制度保障,对于环境的污染和防治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以河北省为例,对其生态补偿机制的立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完善机制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完善我国生态补偿机制的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上世纪90年代,我国就开始了生态补偿机制的探索和尝试.目前,已取得了生态补偿理论与实践方面的一些进展,有些生态补偿项目的生态环境效益已经开始显现.但是,由于生态补偿机制涉及面广,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复杂,例如,受益者如何界定、哪些受益者需要付费、补偿标准怎么确定、以什么形式实现补偿、如何激励和监督被补偿者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以保证生态补偿目的的实现等.这些问题表明,我国生态补偿机制亟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3.
生态补偿是调节经济活动外部性、保护生态系统结构稳定、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重要经济手段。乡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突出,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尤其重要。本文阐述了东山镇生态补偿的基本情况,分析了东山镇生态补偿中存在的问题,从财政角度提出了进一步完善乡镇生态补偿体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生态补偿是调节经济活动外部性、保护生态系统结构稳定、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重要经济手段。乡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突出,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尤其重要。本文阐述了东山镇生态补偿的基本情况,分析了东山镇生态补偿中存在的问题,从财政角度提出了进一步完善乡镇生态补偿体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雾霾治理生态补偿机制研究成为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服务""生态补偿""生态补偿机制"构成了雾霾治理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的相关重要理论概念范畴,科学地揭示和认知其内在逻辑关系及应用价值,对进一步解决如何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解决区域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环境的制约问题,正确确定补偿主、客体利益关系,科学界定补偿标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6.
区域间生态转移支付的财政政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转移支付对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区域间生态转移支付政策还不能使生态受益者和提供者在成本与收益的分担与享受上趋于合理。文章以生态足迹理论为基础,分析国内区域间生态转移支付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基于生态补偿的横向转移支付制度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17.
刘文博  敦洁 《企业导报》2014,(13):115+119-115
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不断加重,生态系统的各个方面都正在遭受严重的破坏。农业方面也不例外,土地等农业资源正在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此时,农业生态补偿机制的作用就越来越突出。它能够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但是,我国的农业生态补偿机制还存在一些问题。文章将就我国农业生态补偿机制的现状、存在的问题、相关对策研究及中国农业生态补偿机制的法律完善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8.
现通过对当前我国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恢复补偿机制中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讨论了矿产资源开发和生态恢复补偿机制的相关内容,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企业经济》2013,(7):145-149
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涉及到流域上下游省区间的生态和利益关系,牵涉的范围广,利益主体多,省域之间的协商难度较大,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更难。本文以国家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新安江流域为典型进行实证研究,剖析了跨省流域生态补偿的难点与问题,构建了全新的体系框架,提出了推进跨省流域生态补偿试点机制的政策建议。这对于化解区域利益冲突、完善生态补偿长效机制、推动跨省流域生态补偿试点在全国展开、促进流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草原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与此同时产生的生态问题也不容忽视。本文从系统的高度运用生态学、经济学、法学等知识,认真分析了我国草原面临的生态危机,提出了解决方法即构建草原生态补偿机制,并探析了它的补偿的定义、补偿的原则、补偿的核心问题和补偿的方式。其目的是达到保护草原生态资源和环境,实现草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我国全面建构统一的生态补偿法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