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John M. Antle Bocar Diagana Jetse J. Stoorvogel Roberto O. Valdivia 《The Austral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2010,54(4):601-617
Antle and Valdivia (2006, Austral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 50, 1–15) proposed a minimum‐data (MD) approach to simulate ecosystem service supply curves that can be implemented using readily available secondary data and validated the approach in a case study of soil carbon sequestration in a monoculture wheat system. However, many applications of the MD approach ar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where semi‐subsistence systems with multiple production activities are being used and data availability is limited.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MD analysis can be applied to more complex production systems such as semi‐subsistence systems with multiple production activities and presents validation analysis for studies of soil carbon sequestration in semi‐subsistence farming systems in Kenya and Senegal. Results from these two studies confirm that ecosystem service supply curves based on the MD approach are close approximations to the curves derived from highly detailed data and models and are therefore sufficiently accurate and robust to be used to support policy decision making. 相似文献
3.
目的 作为碳汇而非碳源,海水养殖贝类碳汇的评估及交易机制对典型蓝碳的价值实现,引领海洋渔业乃至蓝色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方法 文章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评估分析我国海水养殖贝类碳汇量基础上,结合中国核证碳减排(CCER)政策及经验,明晰可交易的海水养殖贝类碳汇,并评析首笔海水养殖贝类碳汇交易实践。结果 (1)我国海水养殖贝类碳汇规模和潜力大,2021年为468万t,较2001年增长78%,预期2035年为700万t左右,碳汇价值约7亿元;(2)新增贝类养殖、结构调优的增汇和关键环节的负排放等,理论上满足额外性条件,具有碳抵消和可交易价值;(3)我国海水养殖贝类碳汇拥有重大战略机遇,但也存在评估标准和方法学明显不足,实践中监测、核查、报告和交易的机构资质不符,以及供需主体议价能力偏差引致成交价明显偏低等问题。结论 海水养殖贝类碳汇具有交易潜力,并从加快方法学研制、交易体制机制构建、碳汇示范区建设、拓展交易实践等方面,提出我国推进海水养殖贝类碳汇交易的战略路径,以期为包括海水养殖贝类碳汇在内的海洋碳汇交易机制构建提供基础参考。 相似文献
4.
中国林业碳汇项目的需求分析与设计思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世界各国应对气候变化谈判的不断深入和我国环境治理力度的加强,林业碳汇项目的地位和作用日益上升。因此,如何更好地促进林业碳汇项目的发展已成为我国林业建设的一项新工作。文章介绍了林业碳汇项目的相关背景,分析了中国林业碳汇项目的类型和需求。在此基础上,对如何更加有效地设计未来的林业碳汇项目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地质多样性(Geodiversity)为生态系统提供产品和服务,为自然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管理提供信息。其原则是理解和利用自然过程为自然和社会带来多重福祉。文章回顾地质多样性概念的产生及其研究的发展历程,梳理已有的框架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千年生态系统评估"和"英国国家生态系统评估"等概念和相关政策之间的联系,揭示了地质多样性是可将地质与生态连通的结合点。当前,对地质多样性价值的认识尚存在争议,对地质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相互作用的探讨也不够,关于自然资本和生态系统服务的相关研究中缺少对地质多样性的全面理解。研究结论:地质多样性是地质与生态的结合点,是与生物多样性并驾齐驱的重要概念有必要引起高度重视;地质多样性研究的深入开展,必将对自然资源管理和生态文明建设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6.
苏州市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固碳能力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研究目的:分析苏州市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生态系统固碳能力的影响,为新一轮规划修编提供技术支撑。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统计分析法。研究结果:上轮规划实施以来,苏州市生态系统固碳能力急剧下降。其中,耕地固碳量急剧下降,林地、园地、城市绿地以及其他地类的固碳量略有增加。研究结论:耕地面积减少与复种指数下降是苏州市生态系统固碳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地质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一起构成了地球的自然多样性。地质多样性支撑并提供许多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为其管理提供信息。但是在生态系统方法以及相应的国际政策中对地质多样性的认知比较混乱,表述不一致,现有生态系统服务及其评估分类缺失了地质多样性的内容。地质多样性维护着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地质多样性的作用与贡献不可低估或忽视,分析地质系统为人类提供5类产品与服务的影响,有益于推动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方法的改进。 相似文献
8.
气候变化与中国林业碳汇政策研究综述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旨在研究气候变化与中国林业碳汇管理政策,国内外就碳汇问题的探讨和研究主要集中在碳汇背景、碳汇概念、碳汇意义、碳汇技术、碳汇市场、碳汇政策及碳汇项目等7个方面。在对已有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观点进行概述的基础上,认为林业碳汇是指通过实施造林、森林管理和保护、吸收大气中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从而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过程和活动。 相似文献
9.
10.
基于2005—2014年大兴安岭图强林业局碳汇造林项目的项目地潮河林场、奋斗林场、二十八站林场和育英林场的数据,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对森林碳汇项目促进减贫的影响因素及其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森林碳汇项目通过促进社会就业情况和经济情况有助于减缓贫困,并且社会就业情况在减贫影响上比经济状况贡献度高;而森林碳汇项目造林阶段的造林面积对减缓贫困在一定程度上呈正相关关系。通过结果分析表明只有基于内生发展动力和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的森林碳汇项目开发设计,由"输血型"模式变为"造血型"模式,才能更好地实现应对气候变化和缓解贫困两个目标。 相似文献
11.
The Time Path and Implementation of Carbon Sequestratio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Hongli Feng Jinhua Zhao & Catherine L. Kling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2,84(1):134-149
We develop a dynamic model to investigate the optimal time paths of carbon emissions, sequestration, and the carbon stock. We show that carbon sinks should be utilized as early as possible, and carbon flow into sinks should last until the atmospheric carbon concentration is stabilized. We rule out any cyclical patterns of carbon sequestration and release. We propose and assess three mechanisms to efficiently introduce sequestration into a carbon permit trading market: a pay-as-you-go system, a variable-length-contract system and a carbon annuity account system. Although the three mechanisms may not be equally feasible to implement, they are all efficient.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省森林碳汇估算及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森林碳汇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随着碳汇造林的广泛开展,森林碳汇的计量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黑龙江省森林资源丰富,是我国最主要的林区,巨大的“碳汇”既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也蕴藏着潜在的巨大经济利益.本文运用森林蓄积量扩展法与生物量换算因子(BEF)法对黑龙江省森林碳汇容量和碳... 相似文献
13.
碳汇林业融资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碳汇林业投入不足的问题,借鉴传统林业融资方式,提出了构建碳汇林业融资机制,包括碳交易平台融资、商业贷款融资、产业投资基金融资、资本市场融资以及BOT系列项目融资等途径和方式,同时对融资项目风险进行了分析,并从财政补贴、政策性保险、林权配套改革和林产品市场等4个方面构建碳汇林业融资保障体系,以解决碳汇林业融资过程中的问题,以及为保障融资机制的有效运行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14.
15.
在我国碳汇林业发展历程和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政策风险、交易与管理缺失导致的投资短缺问题、专业技术和人才缺失的技术壁垒和自然风险等一系列障碍,进而从问题根源角度提出了依国情落实相关政策和标准,规范交易机制管理机制,拓宽投资渠道,提高公民生态意识,加强碳汇林业多元化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通过系统梳理国内外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相关研究,总结与概括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评估方法与实现机制,以期反映最新研究进展并提出研究展望,促进生态系统服务的理论完善与实践应用。[方法]文章采用文献梳理及归纳总结方法,从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与内容、价值评估、价值实现机制三方面进行综述与讨论。[结果]当前学界对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与内容已基本达成共识,其价值评估的对象广泛、区域尺度多元,评估方法总体可分为价值量与物质量(或称货币与非货币)评估法;价值实现机制的探索旨在解决生态系统服务利用的外部性问题,从经济学、管理学等不同学科视角,基于交易市场类型、资金来源、补偿方式等属性提出多元实现模式。[结论]深化生态系统服务概念与内容研究、精准评估服务价值并促进评估结果的衔接使用、加大价值实现机制的案例研究,是该领域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我国森林碳汇项目激励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激励的角度予以分析,认为制约我国森林碳汇项目发展的因素包括产权制度缺陷、市场运行中交易成本过高和碳汇供给不足三类。并结合经济学和管理学相关知识,提出以产权交易模型、市场规范模型和政府协调模型———"三轮驱动"的激励模式,以促进我国森林碳汇项目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与塔吉克斯坦的三种主要农作物20年来的固碳能力及碳蓄积总量进行估算,并对农作物碳蓄积量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新疆和塔吉克斯坦主要农作物平均固碳能力分别为1.39t/hm2和0.75t/hm2,新疆小麦、玉米和棉花的固碳能力分别是塔吉克斯坦的1.34、4.93和1.40倍;从1990年到2010年,新疆农作物固碳潜力总体呈现上升趋势,而塔吉克斯坦则呈现先下降再上升的趋势。与新疆相比,塔吉克斯坦的农作物具有较高的固碳潜力,通过农业新技术的实施可将潜力转化成可实现作物固碳量,为减缓气候变化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20.
城市水系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系是城市最宝贵的自然要素之一,它具有水利、航运、生态、旅游游憩、历史文化、纳污等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保护应包括严格控制水系污染和破坏、保护水系的各种自然过程、开发水系的旅游游憩功能和保护滨水区的历史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