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赵云 《中国品牌》2014,(5):90-91
2013年是让华为终端董事长余承东满意的一年。虽然“下课”的传闻几乎每隔一个月就会来那么一次,但坐在华为终端会谈室里,他说:“我还在。”在余承东接手华为终端部门时,华为终端的全球品牌知名度低于5%,而2013年“这个比例是52%,华为终端有了很大变化。”“行业正处于一个洗牌期,有些公司将消失。”他说,“4G的来临,对我们是—个机会。”  相似文献   

2.
华为是一个低调的公司,但华为的老总任正非却很有名,这很大原因在于他的系列文章和讲话,其中有不少广为流传,成了业界的名句。比如“什么叫成功?经九死一生还能好好地活着,这才是真正的成功”,比如“华为没有成功,只是在成长”,比如“制定一个好的规则比不断批评员工的行为更有效,它能让大多数的员工努力地分担你的工作、压力和责任”,而最为有名的是他对华为的那句判断:“华为的危机,以及萎缩、破产一定会到来。”  相似文献   

3.
任正非试图把华为从“狼性组织”变为“狼狈组织”。他通过《华为基本法》,以一个人的思想聚集一群人迈向一个目标。他以全员持股制度保证了华为15年的繁荣。当他意识到很多企业垮在管理难关,他抛弃“中药偏方”改吃“进口药”。至今,华为的成长仍系于他一人的胆识与能量,这位老英雄还能主宰新华为吗?他正在经历自我革命的苦难历程,同时他感到危机正向华为走来  相似文献   

4.
《销售与管理》2010,(6):44-48
任正非,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创办人、总裁。十余年军旅生涯,43岁借款2万元创业,二十年低调如一。任正非领导的华为已经成为—种现象。在他的领导下,华为成为中国高科技企业成长的领先者,探索出有中国特色又与国际接轨的商业模式和管理体系,成功地由“活下去”到“走出去”再到“走上去”。  相似文献   

5.
《华为基本法》最初起源于华为老板对于工资制度的困惑,最终使华为摆脱了靠个性权威治理企业的时代。在1995年前后,华为老板任正非遇到一件令人头疼的事情,公司已经发展到千人规模,工资单上的很多人他都不认识,该怎么给他们确定工资?能不能让专业人士做这件事?于是1995年,华为成立了工资改革领导小组,请来了某大学管理学院退休的院长来主持。  相似文献   

6.
洪亮 《大经贸》2008,(2):38-40
华为,1987年靠两万元起家,到今天已经成长为年合同销售额为160亿美元的全球化公司(注:华为2005、2006、2007年的合同销售额分别是:82亿美元、110亿美元、160亿美元)。作为中国企业高成长的代表,华为成了其他企业竞相模仿的成功典范。然而,在声声不绝的学习喧嚣过后,却鲜有模仿者取得可以与华为比肩的成就,甚至是拿来的东西在本企业应用时感觉到极端地不适应。深入探究其原因,  相似文献   

7.
任正非 《商界》2006,(7):20-21
这是一篇难得的奇文. 华为与港湾网络的是是非非,已经成为最近中国企业界的焦点之一。极富戏剧性的是,一度水火不容的华为与港湾网络竞然爆出合作的新闻,而更令人称奇的是,曾经对手下叛将李一男发出“追杀令”的任正非,这一次大度地发表了一通令人感叹不已的演讲: “如果华为容不下你们,何以容天下,何以容得下其他小公司?”[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华商》2012,(10):16-16
一个月以前,就在美国国会的一个委员会准备警告美国电信网络公司,不要和中国的华为公司进行业务往来的时候,华为首席执行官任正非却在伦敦唐宁街10号的壁炉前,与英国首相戴维·卡梅伦合影。卡梅伦宣布任正非已经同意华为斥资12qG英镑(约合i21亿元人民币),在英国扩展其目前已经相当庞大的业务规模。  相似文献   

9.
互动     
在采访华为荣耀前,有个问题萦绕在我脑际:对一个企业来说.“基因决定论”是一条铁律么?脱胎于B2B思维模式的华为的荣耀事业部,能否真的完成B2C的转型?在华为荣耀开放了所有部门的采访资源,和我们做了长时间交流之后,我们至少可以明确的是,华为正在改变,而荣耀就是这改变的切入口。  相似文献   

10.
会员新闻     
《WTO经济导刊》2013,(9):20-20
华为联手微软举办APP挑战赛 日前,华为宣布启动“Inno—Apps:华为·微软系统欧洲开发者挑战赛”。比赛由华为欧洲联合微软、欧洲青年创新者论坛(EYIF)发起,面向27岁以下的欧盟大学生和专业人士。挑战赛旨在推动年轻开发者设计可促进社会融入的新移动应用程序,促进年轻一代电子技能(e-skills)、电子参与(e-participation)和企业家精神的养成。  相似文献   

11.
“两周前我们公司决定所有法律人员集中,成立统一的法律部。”张旭廷说。 张旭廷现在的名片上印的职务是华为公司法律部部长,而仅仅半个多月前,他接受媒体采访时的身份是华为国际法律事务部首席律师。 这样的“集中”,在华为法律部历史上,已经是第二次了。实际上,短短4年时间,华为法律部已经从分散到集中,经历了数次分分合合。  相似文献   

12.
李一男的简历,“简单”得令人骇异15岁,当大部分同龄人还是碌碌少年时,考入华中理工大学少年班的李一男便已具有天才的特质。幸运的是其与众多仲永类神童不同,天赋非但未曾夭折,长大后的际遇更是有若神助:1993年,硕士李一男在23岁时进入华为,两天时间升任华为工程师,半个月升任主任工程师,半年升任中央研究部副总经理,  相似文献   

13.
陈宇 《商界名家》2004,(12):70-72
7月28日,华为、华为3Com和思科三家公司同时向美国得州法院提出了中止上诉的申请,这个请求被法官予以批准并立刻生效,这意味着三方均不得再就此案或者其它相同事由提起诉讼,从而使得已经历时一年半时间的思科与华为知识产权官司终于画上了一个句号。  相似文献   

14.
华为的垫子     
周攀峰 《商界》2006,(9):130-135
华为是一本书,华为是一个谜! 18年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艰辛历程,成就了华为的今天。为防成功后的华为人沾上骄娇二气,任正非一直大张旗鼓地倡导着一种东西,这就是华为人的垫子精神。[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商》2014,(2):12-13
新旧年交汇之际,华为总裁任正非在干部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其探讨的问题只有一个:华为这种年营收已经达到385亿美元的传统电信设备巨头,如何应对互联网颠覆式创新的冲击?对此,任正非给出了自己的回答,保持冷静,拥抱变革。  相似文献   

16.
我用了接近30年的时间去研究中国领先企业,华为是主要案例之一。这家企业经历几次大危机,但都能安然度过,这一点尤其引发我的关注。2001-2002年,华为遭遇了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生死存亡关头。任正非带领华为快速调整业务结构,转变战略逻辑,并展开了积极自救。经历过这个冬天后的华为,迎来了发展的春天。2018-2019年,华为面临的是超级大国国家力量的合围危机。一个企业去对抗一个国家,而且是一个超级强国所施加的影响,压力超出我们的想象。华为依然快速应对,积极自救。仅以任正非为例,他本来是一个低调做事的人,但是在美国打压危机到来时,他主动走到聚光灯下,广泛与世界各大媒体交流,与各个领域的重要专家交流。  相似文献   

17.
资讯     
<正>消息李一男回华为任副总裁华为收购港湾已可以画上一个句号。知情人士透露.李一男9月11日已回到华为上班.职务为副总裁兼首席电信科学家.掌管华为战略与市场部。同时回到华为的还有原华为高级副总裁、港湾副总裁黄耀旭.他回到华为的职务为综合产品与解决方案部部长。据透露.在当初华为收购港湾的协议中.李一男回到华为是附加条款。首席电  相似文献   

18.
筝鸣 《广告大观》2004,(9):149-149
有这么一个广告人,已经三十岁,他已经做了三年的广告,但还是一个小小的文案,所幸还呆在一间算不错的公司里头,但身边所有的同事都比他的年纪小,而行内已经有大把和他同样年纪的总监,他的薪水,区区三千块,他生活在北京,上海,广州或者深圳某一个高消费城市的角落里。三千大元,可能只够别人缴一个月房租的钱。他没有什么积蓄,没有结婚,甚至都没有女朋友。家乡三十岁的同学朋友们都买  相似文献   

19.
冯禹丁 《商务周刊》2009,(23):81-82
谁是金融危机的最大受益者?在通信设备行业,答案非华为莫属。去年的这个时候,华为还位列爱立信、阿尔卡特朗讯、诺基亚西门子之后,市场研究公司Dell’Oro刚刚公布的报告称,华为已经在今年第三季度超越诺西,成为全球第2大移动网络设备厂商。  相似文献   

20.
张建华 《商界》2009,(11):150-150
2001年,联想分拆,老帅柳传志带少帅杨元庆共同拜访的第一位企业家.是华为掌门人任正非。他们对华为以创新为龙头的市场探索表示艳羡。少帅杨元庆表示联想要做高科技的联想,请教任正非:“如何能做成华为一样的公司?”任正非以一位长者的口吻对他说:“开发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要做好投入几十个亿、几年不冒泡的准备。”并玩笑地说:“你们就卖华为的产品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