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校课程思政是实现立德树人和三全育人的有效途径,它对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摄影艺术”课程为载体,提出“摄影艺术”课程思政的“道法术器”教学改革实践路径,即“道、行归一”——实现价值引领;“以法施教”——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教亦多术”——打造三维一体有效课堂;“利器善教”——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2.
财商教育嵌入思政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是财经类高校“思政课程”转向“课程思政”的有效行为。财商教育与思政课程的耦合,需考量“00后”大学生可支配资金分配方式和互联网金融消费模式的代际消费特性,需确定财商教育纳入思政课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可结合点,需兼顾“4+1”思政课程内容体系的完整性和“课程思政”的开放性,需平衡理论教学的政治性和实践教学的实用性,实现内容耦合、形式耦合和机制耦合三者平衡。  相似文献   

3.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不仅能彰显体育所具有的育人价值,也能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绩效。“课程思政”建设背景下,高校应通过整合思政资源、提升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效能,建立健全激励保障机制、推动体育课程思政落到实处,加强跨学科沟通协作、提升体育课程思政育人质量等策略,构建体育课程思政育人路径,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4.
在理论层面,“课程思政”理论延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延,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的典范。在实践层面,“课程思政”的践行有助于缓解思想政治教育“孤岛化”的现实困境,有助于高校形成“三全育人”的大思政格局。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的建设路向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夯实“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二是激活“课程思政”建设的客体,三是提升“课程思政”建设的环体,四是优化“课程思政”建设的介体。  相似文献   

5.
在“大思政课”视域下,加强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是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有机统一的必然选择,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实现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要着力提升专业教师的思政素养和能力,深入挖掘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学,切实加强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的互助协作。  相似文献   

6.
“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高校英语教师有责任肩负起思政教育的重任,将思政元素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在掌握英语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政治觉悟。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将思政元素与语言知识教学合理融合,提升课堂思想高度。就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的必要性以及高职院校学生的学情进行分析,并就如何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中实施思政教育进行了探究,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效果三方面阐述了对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设计,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梳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理清其发展的历史脉络、挖深挖透其思政育人价值,既能够激发大学生学习党史的积极性,又能够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高校应围绕思政课程的教育目标,从创新教师教育理念、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协同发力、课后活动拓展等方面全面提升“精神谱系”融入思政课程的效度、深度和广度。将“精神谱系”有理、有力、有效地运用于思政课程教学过程,纳入高校育人体系,融入意识形态教育领域,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课程思政的目的是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实现协同育人。大力推进普通话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是今后高校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普通话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和突破口。文章就高校普通话课程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路径进行探析,提出了具体可行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措施,明确了思政元素的融入载体和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切入点,有助于构建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领“三位一体”的育人机制,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构建协同育人大格局。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要突出“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在教学中必须有机融入思政元素。高校通过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双边互动育人课堂,对课程思政教学在空间、时间上进行拓展,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  相似文献   

10.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此,高校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树立大思政意识,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积极构建高校课程思政,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但从现状来看,大思政格局下高校课程思政的构建面临教学理念滞后、教师队伍薄弱、教学实践匮乏、学生认识不足等一系列困境。为促进高校课程思政的构建和发展,高校需立足于大思政格局,从教学内容建设、校企合作实践、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机制完善四方面入手,积极破解我国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难题,为大思政格局下高校课程思政的构建和创新提供契机。  相似文献   

11.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以培养“德技双修”的新时代职业人才为目标,校企深度合作、产教融合的“双主体”育人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路径,两者之间协同联动、同向同行。高职院校应把“双主体”育人与课程思政紧密融合,从建立健全课程思政教学管理机制、构建多维教学场景、打造协同育人数字化平台以及突出教学评价体系课程思政元素等方面入手,构建校企“双主体”育人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进而培养出“德技双修”的新时代人才。  相似文献   

12.
开展“课程思政”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推进器,也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有力保障。从情感学习理论出发,分别就思政元素的挖掘、课程资源的内化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开展研究与探索,强调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与教学活动中师生的互动性,从而促进高职商务英语听说课程专业知识与价值观培养的融合,以期为高职商务英语听说课程思政的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以下简称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立足四川文化艺术学院思政课程教学改革并结合个人有关教学研究,笔者从教学定位到教学实施,提出关于民办艺术院校思政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以期深化高校思政课程教学的具体研究,推动民办艺术院校思政课程教学的提升建设。  相似文献   

14.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是新时代大中小学教育改革的指向和目标,也是践行“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创新育人模式。发挥思政课程的育人实效性是整个高校育人工作的首要环节,但在基础知识教育的整个学科体系中,将思政课程与其他基础学科交叉融合教学是新时代课程发展的现实需求。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实践路径中仍存在基础教育课程融合效果并不理想、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化认知模糊、中小学思政课呈现弱势形态等不足现状,应从顶层设计、体制机制、教师队伍等方面入手,切实解决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现实困境,形成大中小学课程一体化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15.
课堂教学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可结合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公共关系”课程的改革实践,提出高职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实施路径。可采用“三融、五探、三和”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遵循教学基本规律要求,加大课程思政教学多维创新,提升专业教师素质能力,完善课程思政评价机制,进而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随着高校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推进,理工科院校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广泛实施。《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是环境科学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授课中结合思政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政素养。本文概述高校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理念,论述《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教学融合思政理念的意义,并分析《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思政教学中的问题,提出思政理念与《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有机结合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路径。从解决教育的首要问题、“三全育人”的重要保障、思政课程教育的重要补充等三个角度阐述高校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逻辑,从学校、院系、教师以及学生层面归纳高校开展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困境及原因,从构建课程思政分工协作育人联合保障体制机制、课程思政队伍建设提升机制、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建设融合机制、思政教育与第二课堂建设融合机制等四个方面构建高校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机制。  相似文献   

18.
大学英语课程是在校大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高校大学英语教学应围绕本校可持续发展,结合自身人才培养方案,深入了解当下大学生的思想特点,牢固树立“课程思政”理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教学体系,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策略,改革教学评分准则,结合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目的,充分发挥大学英语课程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9.
结合工科类理论力学课程特点,从哲学思想、工程与生活实践、人物故事等方面探讨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教学设计。通过修订课程大纲、优化教案设计及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加强课程思政教学反思,实现“教书”和“育人”的同频共振、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提升课程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0.
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各门课程的思政教育作用,通过课程思政建设实现全程育人,是目前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而推广课程思政的难点则是如何将思政内容“如盐入水”般融入工程类课程中。结合中药制药专业培养目标,充分发挥工程制图课程的育人功能,重点突出中医药院校育人特色,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从教学大纲、教学方法、理论教学、计算机实验教学等多方面展开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大国工匠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