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周静 《江南论坛》2023,(3):52-57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新时代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抓手,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促进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需要坚持把握好物质生活富裕与精神生活富裕的关系原则、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的原则、循序渐进与先行示范相结合的原则。新征程上,扎实推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必须通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经济高质量发展、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等措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精神生活新期待。  相似文献   

2.
莫兰琼 《江南论坛》2022,(12):14-18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历经百年探索,中国成功地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正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共同富裕与中国式现代化有机统一,彼此相依、相互促进。各国现代化的终极目标均是求富,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的是中国式现代化不仅要求富,而且还要让每一个国民都达到富裕,即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的重要表现之一。在推动共同富裕的进程中,既要兼顾速度与质量,也要平衡效率与公平。  相似文献   

3.
认识富裕的基本问题是构建中国特色国有经济理论的逻辑起点。邓小平在科学解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时,总是与"实现什么样的富裕、怎样富裕"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联系在一起,并由此构建了中国特色国有经济理论体系。人民共同富裕即"实现什么样的富裕"是邓小平社会主义科学富裕观的首要问题,也是构建中国特色国有经济理论必须搞清楚的问题,要实现人民共同富裕,就必须以科学精神在我国探索和回答怎样实现人民共同富裕即"怎样富裕"的现实途径。邓小平社会主义科学富裕观蕴含在中国特色国有经济理论内。  相似文献   

4.
葛扬 《经济学家》2022,(12):22-24
<正>习近平同志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庄严宣告:“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21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其中,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特征。一、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是区别其它现代化的根本特征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根本特征的共同富裕,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的构想具有内在的逻辑一致性,有着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渊源。马克思早就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2]104这里的“所有人的富裕”就是共同富裕的意思。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强调,社会主义“通过社会化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  相似文献   

5.
<正>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1]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指明了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我们现代化建设发展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  相似文献   

6.
中国式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创举,具有鲜明的历史感。中国式现代化破解了西方资本主义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难题,确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样板,具有重大世界意义。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进一步坚持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既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也是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陈越强 《江南论坛》2012,(11):23-24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一个民族和国家文化的核心是价值体系,本质是民族和国家利益,关键是社会和人们认同。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嘉兴全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嘉兴与"三城一市"为目标,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系统建设作为实施文化兴市战略、  相似文献   

8.
姜辉 《经济管理》2021,(12):9-13
党的十九届六中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重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在科学理论"十个明确"的核心内容中写入了"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内容,并把"坚定不移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道路"纳入"坚持人民至上"这条历史经验中.《决议》中的有关表述,集中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部署、战略举措、实践成就和宝贵经验.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部署要求,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全面正确认识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新发展阶段通过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全面总结了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为新时代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指导.邓小平理论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南方谈话作为邓小平理论的集大成之作,全面阐述了邓小平关于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对当前我国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立足党的十九届...  相似文献   

10.
<正>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全面地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提出了“两个确立”,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基本方略进行了全面的阐释。为更好地以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党的历史经验激励和启迪全党全国人民,推动国企改革、金融、绿色发展、香港工作继续开创新局面;改变理论建设滞后于实践的局面,加强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梳理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高度肯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的伟大理论成就,并重点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刻内涵。本文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回顾党领导下我国财政发展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支撑,从四个方面展开研究:一是毛泽东思想指引下的中国社会主义财政理论建立;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引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政理论形成;三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政理论构建;四是结合笔者的长期研究提出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政理论体系的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强调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习近平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重要论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中国特色的市场化改革是在坚持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下发展市场经济。我们既不能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中找到现成答案,也不能照抄照搬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教条、复制西方的模式,而应该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推动理论创新。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新成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既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也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为此,必须要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需要建立新型的政商关系。  相似文献   

13.
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积极探索和认识自然规律,不断利用大自然为人民谋福利.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美丽中国是建设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此必须坚定不移地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要加快建设生态...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提出了"两个确立",将习近平同志确立为党中央、全党的核心,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上在毛泽东思想之后以主要贡献者的名字命名的第二个指导思想,并强调这两个确立"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由...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确定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新的发展理念、新的发展路径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提供了新的机遇、新的动力.因此,有必要在十六届五中全会的视野下,重新审视以往振兴与发展的思路和对策,要求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要体现以人为本,改善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并以产权为核心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总之,要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在“十一五“期间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16.
中国宏观经济;十九届五中全会;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经济复苏;十四五规划  相似文献   

1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背景、核心和载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经勇 《经济学家》2006,24(6):50-55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转变,标志着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解决我国“三农”问题上形成新的思路与谋略,必将从根本上改变长期处于严重滞后的农村经济社会面貌。我国经济的发展也将从偏向城市经济转入重点发展县域经济的时代。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18.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算起,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发挥重要作用的三中全会有4次,十八届三中全会是继前3次三中全会以来最重要的一次三中全会。本文在反思过去10多年来“重发展,轻改革”、“重政策调整,轻制度创新”的倾向基础上,解读了十八届三中全会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新创意,阐发了《决定》中关于市场“决定性”作用与基本经济制度之间关系的新表述。本文认为,(1)决定性作用不单单是文字上的新表述,而且是20多年来中国市场化改革的经验和理论的升华;(2)决定性作用更清楚地界定了市场与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不同功能;(3)决定性作用厘定了市场经济与基本经济制度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Since the start of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in 1978 China’s economy has grown rapidly, but the quality of development is relatively low. With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principal social contradiction, low-quality development cannot respond to the needs of this situation. The central authorities proposed a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whereby domestic circulation and international circulation can boost each other, with domestic circulation as the mainstay. In the Fif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9th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stressed that we should promot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as the theme to meet the growing needs of people for a better life.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inconsistent economic growth rate and quality of development, this paper starts by adjus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omestic circulation and international circulation with domestic circulation as the mainstay, discusses how to create conditions for consumption upgrading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from both supply and demand ends, and expounds on how to use international circulation to promote domestic circulation and better bring in international forces, so as to explore how to achieve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under the double-circulation pattern. Beside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 sugges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