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永宝 《中国电子商务》2009,(12):128-128,130
长期以来,我们始终将公民的道德义务与法律义务混为一谈,否定遗失物拾得人的报酬请求权,只是承认其保管费用的补偿权,并赋予了其大量的义务,造成了拾得人权利与义务的失衡。因此有必要批判地吸取中外法律制度的合理因素,构建我国拾得遗失物制度的权利义务体系,以实现拾得人权利与义务的平衡。本文主张应当赋予遗失物拾得人报酬请求权和一定条件下取得遗失物所有权的权利,以此来完善我国遗失物拾得制度。  相似文献   

2.
遗失物能否适用善意取得制度一直以来颇受争议。不同国家的立法例也都有所不同。正如学者王泽鉴所说:动产所有权善意取得制度最可表现法律上的利益衡量和价值判断,其涉及到两个民法上的基本利益或价值:一是所有权的保护,一是交易安全。那么在遗失物的取得这个问题上,应该更侧重保护谁的基本利益?针对我国现实而言,遗失物是否应该适用善意取得制度呢?  相似文献   

3.
周红高 《商》2014,(50):181-181
我国《物权法》第107条规定了遗失物的善意取得问题,但针对107条的规定,学术界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议,本文通过对我国遗失物善意取得制度及各国法律规定进行分析认为,遗失物能有条件的适用善意取得。  相似文献   

4.
《商》2015,(50)
物权是与人们的经济生活关系最为紧密的权利,我国《物权法》中关于遗失物归属制度的相关规定更是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研究我国遗失物归属制度具有巨大的实际价值。本文主要采用了横向比较的方法,即将我国的相关制度和其他发达国家的相关制度进行横向比较以此彰显出我国遗失物归属制度的特点,进而引出报酬请求权的相关内容,最后针对我国遗失物归属制度的相关规定阐述自己的看法以及建议。  相似文献   

5.
所谓遗失物的拾得,指发现他人的遗失物而予以占有的一种法律事实。拾得遗失物,属于法律事实中的事实行为之一,本文浅谈欧美与西方国家遗失物的拾得与权利义务分配制度比较。  相似文献   

6.
拾得遗失物,乃是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遇到的事。之所以将这一日常行为在法律上设定为一种制度,即"遗失物拾得制度",则是基于保护拾得人和遗失人的合法权益,明确物权的归属,稳定社会关系和保障市场交易安全的考虑,更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法制建设的进一步完善,为兼顾当事人的利益,民法特别规定了在遗失物拾得人与所有人之间发生债的关系,即报酬请求权,同时新的物权法对遗失物的权属作了明确的规定。  相似文献   

7.
我国《民法通则》和《物权法》都对拾得人的权利义务做了具体的规定。但从现行规定来看,我国法律对遗失物的处理规定还有很多问题,本文从遗失物的含义及认定入手,对我国拾得物的处理规则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完善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拾得遗失物的法律制度由来已久。所谓遗失物是指所有人或合法占有人不慎丢失,并不为任何人占有的动产。世界各国的民法对拾得遗失物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作了较为详尽的规定,但具体内容各有不同。近现代大陆法国家大多数沿袭了日耳曼法,依照各国国情创建了关于遗失物的法律制度并  相似文献   

9.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丢失物品的现象很常见,有的人是拾金不昧,非要等到失主认领回去方可安心,有的自己归为己有,让失主是担心焦急也没法找到,从而使双方产生纠纷进而引发出一系列关于遗失物拾得的法律问题。本文浅谈我国古代遗失物的拾得与权利义务分配制度。  相似文献   

10.
高帅 《商场现代化》2012,(1):102-104
在国外,无论是大陆法系,还是英美法系,对拾得人权利义务的规定都是对立统一的,即在规定遗失物拾得人的归还义务的同时,也规定了权利人应付酬的义务,即拾得人的获酬权。包括我国台湾民法亦规定拾得人享有报酬请求权。在遗失物归属问题的立法上,历史上有两种立法例:罗马法系不承认拾得遗失物为所有权之取得方法,日尔曼法系则为拾得人有限取得所有权主义,世界多数国家采纳了后者。我国的民事立法从实施《民法通则》否认拾得人享有报酬请求权及不能取得所有权以来至颁布《物权法》的20年间,一直坚持忠诚地恪守这一立法例,立法者把此规定归于与我国道德传统的密切关系上。然而,事实上,这一规定恰恰仅体现了立法者个人的美好心愿,但缺乏现实性与实用性。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日渐强大,国民素质却没有同步提高,由于道德问题出现的纠纷屡见不鲜,人们却期望完全通过法律解决问题。由此,以市场经济为背景,立足于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对国民道德现状进行分析,得出了法律与道德相互渗透、相互保障,在一定程度上相互转化的结论,并且认为法律与道德存在严格的界限,应根据不同情况,平衡法律与道德关系,以期使人们明确道德与法律的关系与界限,使政府部门更精准地运用法律手段与道德制约,从而增强国民道德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12.
刘音 《商场现代化》2007,(5):282-284
拾得物法律制度作为物权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逐渐引起了法学界的广泛重视。现实生活中纷繁复杂的拾得物纠纷,使我们法学实务界在法律适用上感到无法可依。因此我主要从拾得物纠纷的法律适用和如何明确我国的拾得人的权利角度,分析了拾得遗失物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3.
法意何谓     
刘文蛟  刘新春 《商》2014,(5):166-167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法律观念深入人心,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逐渐学会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目前我国正在积极推行依法治国的方针,因此我们每个人都要积极的学法、懂法、用法以及守法。法律具有强制力的特点,而且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共同维护社会的稳定,同时法律也是人性的底线,任何人违反法律,必然受到法律的惩戒。  相似文献   

14.
孔鹏 《消费导刊》2009,(4):191-191
法律与论理历来是人们谈论的话题,可以说法律主要规定的是人类道德的底限,而伦理主要涉及的是人类道德的上限,因此我国现在倡导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关于环境教育方面,在我国中小学教育体系中有必要在培育学生环境道德情感的同时,让其了解一些环境法律的基本知识。本文就我国中小学的环境法教育的必要性、目标以及相关实施途径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刘义青 《中国市场》2008,(18):92-93
我国诚信中出现的问题,最根本的是人们有关诚信的道德出了问题,这表现在人们没有绝对诚信的道德自律,从而带动道德他律以及法律他律失灵。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只有进一步开放市场,完善市场。  相似文献   

16.
尹秋婷 《商》2014,(16):145-145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我们意识到道德与法律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其关系也随着经济基础的调整而发生着改变。综合来看,人类的法律发展史告诉我们,从法律的产生到法治的实现就是一个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交互演进的过程。道德法律化强调人类的道德理念铸化为法律,即善法之形成过程;法律道德化强调法律内化为人们的品质、道德。之前已有太多文章和学者就法律与道德的具体区别与联系作过论述,故在此不再累赘叙述,只试从道德的层次分化方面入手,浅谈不同道德层次与法律追求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17.
对形象的商品化利用是一种私权状态,是我国近年来私权领域中产生的新课题,人们不知道该对这项权利予以类似人格权的保护还是类似知识产权的保护,法律对此也没有明确规定。本文通过对商品化形象权的法律属性分析,分析目前几种法律对该权利保护的利弊,从而提出有利于保护商品化形象权的主张。  相似文献   

18.
对形象的商品化利用是一种私权状态,是我国近年来私权领域中产生的新课题,人们不知道该对这项权利予以类似人格权的保护还是类似知识产权的保护,法律对此也没有明确规定.本文通过对商品化形象权的法律属性分析,分析目前几种法律对该权利保护的利弊,从而提出有利于保护商品化形象权的主张.  相似文献   

19.
湿地享有“地球之肾”的美称,是地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湿地资源是重要的自然资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保护问题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湿地资源遭到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尽管近些年来我国在湿地法律保护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湿地法律保护依然存在着不小的问题亟待完善从我国湿地法律保护的我国湿地法律保护的现状,并以此为基础阐述我国现阶段湿地法律保护存在的问题,最终提出完善我国湿地法律保护的几点建议:制定专门立法;明确湿地权属;建立协调管理机制;完善湿地管理执法;提高公民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20.
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秘密的保护黄建华商业秘密的保护在我国起步不久,人们对商业秘密的保护内容尚不熟悉,这方面的法律意识不强;过去我国有关的法律规定不很明确,《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又较原则,各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执法中遇到一些亟待解决的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