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告导报》2005,(4):110-110
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已经很多年了,中国市场也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市场之一,但是在迅速成长的过程当中,中国还存在着严重的“缺钙”现象。缺什么钙?缺品牌钙,缺名牌,缺中国的世界名牌。  相似文献   

2.
郭振玺 《中国广告》2005,(5):171-172
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已经很多年了,中国市场也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市场之一,但是在迅速成长的过程当中,中国还存在着严重的"缺钙"现象。缺什么钙?缺品牌钙,缺名牌,缺中国的世界名牌。品牌对一个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乃至国家安全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韩国只有几千万人口,但是拥有三星、LG、现代等一大批世界知名品牌。而中国除了垄断性的行业进入世界500强之外,还很少有真正的民族品牌能进入世界500强。由  相似文献   

3.
随着传媒业体制创新和产业化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国传媒带来发展蒸蒸日上,媒体的影响力稳步提升,宣传职能与舆论监督职能进一步强化,经营工作民经历了一系列改革,开始积极投身中国经济主战场,传媒对经济的影响力正在逐步凸显。几年来,媒体热情参与经济主战场,见证并推动着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中国的产业经济与地区经济得以蓬勃发展。今年以来,许多媒体紧密结合中央提出的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的精神,致力于促进本土品牌的发展,强力助推“品牌中国”。  相似文献   

4.
张文爱  刘莉 《商场现代化》2007,(5S):246-247
品牌营销是企业经营制胜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对国际市场上品牌营销的重要作用和当前我国企业品牌营销现状的分析,分别从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等方面提出了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开展品牌营销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5.
张文爱  刘莉 《商场现代化》2007,(13):246-247
品牌营销是企业经营制胜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对国际市场上品牌营销的重要作用和当前我国企业品牌营销现状的分析,分别从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等方面提出了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开展品牌营销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6.
《中国广告》2005,(5):181-186
随着传媒业体制创新和产业化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国传媒事业发展蒸蒸日上,媒体的影响力稳步提升,宣传职能与舆论监督职能进一步强化,经营工作也经历了一系列改革,开始积极投身中国经济主战场,传媒对经济的影响力正在逐步凸显。几年来,媒体热情参与经济主战场,见证并推动着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中国的产业经济与地区经济得以蓬勃发展。今年以来,许多媒体紧密结合中央提出的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的精神,致力于促进本土品牌的发展,强力助推"品牌中国"。  相似文献   

7.
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过程中,不同时期经济增长的动力是完全不同的。在上世纪80年代末以前,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管制的放松和企业激励机制改变,从而带动了企业生产率的大幅提高。进入90年代,经济短缺现象基本上有所改变,消费品的需求缺口已经被满足并出现剩余,  相似文献   

8.
于幼军 《品牌》2006,(8):7-7
创立和培育自主品牌,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战略部署,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重大任务。商务部组织开展的由媒体记者、品牌专家、经济学者、社会志愿者参加的“行万里车队”,以商业长征的形式赴全国各地进行“品牌万里行”系列宣传推广活动,为宣传普及品牌知识、展示自主品牌形象、倡导自主品牌消费搭建了一个有效平台,这对于我国加快自主品牌建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品牌”路漫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今世界,一国对另一国的经济渗透和控制影响能力成为了国与国竞争的关键。而经济渗透和控制影响力需要依托两个主要手段:一个是资本,它通常是通过控制别人经济体系中的重要主体——企业来发挥作用;另一个,也是更加犀利、更加彻底的手段就是品牌,它通常是通过控制作为市场存在基础的消费者意志来发挥作用。资本的影响力往往短暂而不稳定,而品牌的影响力则可以长期存在,在好几代人的周期中发挥作用。”2006年8月4日上午,当奇瑞副总经理李峰在“品牌万里行”活动仪式上说这番话时,一时引起了很多人的深思。确实,当今世界已进入品牌竞争的时代。未来的市场就是名牌的市场:谁拥有名牌,谁就占有市场。与国际水平相比,中国品牌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中国有170多类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但却少有世界水平的品牌,是典型的“制造大国、品牌小国”。商务部的一份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各类进出口企业中拥有自主商标的不到20%,全国自主品牌出口占出口总量不足10%。加快自主创新、培育中国品牌,是实现外贸增长方式转变、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的重要途径。2005年12月10日,商务部召开了自主出口品牌会议,宣布从2006年开始,大力实施出口品牌战略。这一工作也得到了多个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2007年2月9日,商务部在京发布《中国品牌发展报告(2006)》,总结点评了我国品牌发展的状况,并提出了我国发展品牌经济的思路和建议。这也是我国政府部门首次就品牌发展发布年度报告。品牌大师弗朗希斯·麦奎尔曾对中国企业提出如此之忠告:“没有世界名牌是因缺乏自信。”商务部部长薄熙来说:如果过去二三十年我们是在创造经济增长的奇迹,相信今后的二三十年中国将在品牌建设上大有所获,培育出越来越多世界知名的中国品牌!世界级的中国品牌正在孕育和成长之中,我们需要的,只是时间。  相似文献   

10.
11.
<正>品牌市场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已经进入中国的外国品牌在寻求汉化,而众多的当地品牌却在寻求"洋化"。可口可乐、百事、高露洁、七喜、雪碧、百思买等,无一不是挖空心思,寻找一个既朗朗上口、寓意深远,又与外文原名发音接  相似文献   

12.
中国经济在“崩溃”还是在成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托马斯·罗斯基的一项研究认为 ,中国经济 1 998年的实际增长率最多只有 2 .2 % ,而不是官方公布的 7.8%。——中国的统计质量并不是同等水平发展中国家里最坏的 ,若与转轨国家对比 ,中国的统计质量几乎是最好的。——人们容易忽视的一个问题是 ,统计质量并非仅指高报数字 ,在浙江这种民营经济占优势的地方 ,令人头疼的是人们普遍低报统计数字——为了少交税。——事实上 ,抛开官方的统计数字 ,单看国内学者自己的计算以及国外权威机构的评估 ,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仍然可以和任何一个创造过经济奇迹的国家媲美。从“威…  相似文献   

13.
中国奢侈品牌营销的破茧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洋奢侈品牌凭借雄厚的品牌资产在华近20年的攻城略地,并没有为中国企业探索出一套可借鉴的品牌盈利模式。面对高速增长的奢侈品市场,中国企业将如何构建一个结合中国市场消费特征和中国文化特色的奢侈品牌营销模式?  相似文献   

14.
刘国柱  徐冉 《中国品牌》2010,(10):56-58
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成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工业化进程,已成为"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最重要一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用了30年的时间走完了其他国家需要100年、200年才能走完的路,其中最重要的表现就是"中国制造"像潮水一般涌到了世界各地.  相似文献   

15.
美国金融危机引起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对中国市场、对中国企业的影响日深。如何应对这“突如其来”的危机成为2009年经济学界的核心话题。中国企业如何有效应对两个基本前提:其一是对中国经济以及中国企业成长的历程、动力以及局限性进行审慎而深刻的反思.否则种种应对之举容易变成短期行为而不能深层次解决中国企业内在的根本问题.甚至为未来的成长埋下更大的“祸因”;其二是对危机的影响进行深刻的洞察.危机中蕴含着机遇.否则企业很难变被动为主动,提升信心,化短期之举为长期之功。  相似文献   

16.
潘敏敏 《浙商》2007,(17):96-96
当更多的中国制造在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原材料持续上涨、价格竞争不断升级的压力下倍感痛苦时,浙商群体中涌现出来的“欧琳模式”引起了我们的关注。[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从战败的1945年到1971年,日本经济经历了三个阶段,"败战经济"到"自立经济",再到"国际经济",战后初期,日本经济处于瘫痪状态,1955年以后,日本经济进入了高速增长时期,可以说是历史性的蓬勃期,日本的国际地位有了明显的提升。日本战后经济高速增长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是其中文化产业的发展、国民素质的提升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国也应积极发展文化产业,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本文就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与日本文化、文学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并提出对我国文化经济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漆婷婷 《广告大观》2013,(10):62-63
“中国好声音”常有,“中国好品牌”却不常有,海尔,作为为数不多的“中国创造”,海尔凭借在全球市场的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在2013年荣获了总部设在英国伦敦的“世界影响力组织”授予的“世界名牌”的称号,同时,海尔旗下的空调、热水器、冷柜则入选世界名牌产品。这是中国品牌首次获得世界影响力组织的认定,  相似文献   

19.
20.
冼亦 《中国广告》2005,(12):183-186
今年9月1日.统一石化旗下的“统力不冻液”产品广告,出现在CCTV《新闻联播》后广告时段,一出针对央视广告影响力的“品牌实验”好戏开始上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