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论年龄.37岁的王传福稳坐电池行业的龙头老大.可谓大器早成。拼财富,身家338亿美元的王传福跻身中国内地百富榜第13名。算得上白手起家的样板。讲名气,击退华晨.德隆,入侵秦川汽车的王传福.吊足了公众胃口,不能不说造势有方。说机缘,生正逢时的王传福,赶上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好时候,他一手炮制的“中国制造”虽屡遭国际市场“封杀”.却无人能阻挡其低成本扩张的步伐。虽说王传福的蹿红,且频频现身在各大媒体不过是近两年的事,但他的异军突起,绝非中国经济版图的偶然现象。当中国的财富阶层浮出越来越多生于60年代的企业家族群时.人们开始关注这样一个事实:原罪说在他们身上逐渐淡化。他们捆缚着上一代的传统情结。携带与生俱来的激进因素,手持知本利器游走在现代商场上。王传福无疑是60年代族群的代表人物.“地缘化”这个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传承.使王传福的深圳工厂变成了他安徽乡亲的发展基地。“人定胜天”这句在60年代中国大地上最响亮的口号,被王传福注入到他的企业组织细胞里。“变革思维”这一信息时代最流行的理念,让王传福意识到企业登峰造极时的生存危机。同样是60年出生的企业家田溯宁曾公开坦言:他们出生在充满革命精神的60年代,在集体主义的70年代成长.在80年代初接触到西方化的冲击,而在90年代他们成为了中国化进程中最为活跃的中坚分子。这一族群人既新锐又保守,他们的成功在中国意味着什么?他们形成的企业生态圈能代表中国未来经济的发展方向吗? 相似文献
2.
3.
4.
2004年2月17日北京昆仑饭店。在场名为2004年中国企业家的挑战与期待的论坛上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总裁王传福正在回答听众提问。当被问及把电动汽车作为第二主业是否明智时王传福终于按捺不住“一谈到电池和汽车我就激动,请允许我站起来讲……” 相似文献
5.
《当代经理人(中旬刊)》2009,(12):46-47
王传福毫不讳言自己的专断,他曾说,“厂里还有谁比我懂呢?从比亚迪走过的路来看,我的决策有98%以上是正确的!”这位喜欢自己说了算的企业家,在今年充满动荡的年份,给人们变出了又一个惊喜,虽然这并非其本意。 相似文献
6.
当诸多汽车企业被动地在企业发展和环境污染之间博弈时,王传福却在电动汽车理念的指引下,巧妙地维持着传统能源汽车和替代能源汽车的平衡。在新能源汽车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下,比亚迪以在电池技术上的积累在电动车制造领域占据了先机。 相似文献
7.
在2006年北京车展上,以“实现梦想”为主题的比亚迪汽车吸引了众多车迷的眼球。人们感兴趣的,不仅是赚钱的F3轿车,更是“电池大王”的电动汽车。而王传 相似文献
8.
刘承波 《企业管理(北京)》2004,(6):46-47
2003年,以“机会主义”著称的“电池大王”比亚迪,通过收购西安秦川汽车77%的股份进入中国汽车业。王传福的此举遭到境外基金的一致反对,在香港上市的比亚迪股票一度大跌,由17港币跌至11港币。但王传福造车的决心丝毫未减,一边追加投资,增持秦川汽车的股份至95%,一边将秦川汽车更名为比亚迪汽车,并成立比亚迪汽车销售公司,组建汽车研发队伍。比亚迪股票大跌之后疯狂反弹,一度走高至23港币,社会上关于比亚迪造车的舆论逐渐归于平静。 相似文献
9.
10.
当初当比亚迪总裁王传福宣布进入汽车行业的时候,估计大部分人都心存疑惑:从做得好好的电池行业到几乎一无所知的汽车行业,就好像是一头“狂牛”进入到现代的高速公路,和多年来与高速公路已形成“默契”的各个品牌的汽车比赛,似乎有些自不量力。 相似文献
11.
13.
14.
15.
<正>一手握着出鞘的"刀片",一手握着雄心勃勃的弗迪电池,王传福能带领公司重新夺回"电池大王"的荣耀吗?王传福站在舞台中央,说起话不紧不慢,却字字如刀。这种凌厉感来自于话语里接连不断进出的词汇,比如"彻底终结""倒逼""纠偏""引回正道"等。在3月29日比亚迪刀片电池超级发布会上,作为比亚迪集团董事长兼总裁的他,不掩其重振旗鼓的野心和斗志。比亚迪曾是动力电池领域的王者。 相似文献
16.
石易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6,(14):94-100
在王传福带领下,21年来比亚迪先后进入了电池领域、手机领域,目前以新能源汽车为代表进入汽车领域,以中国自主创新品牌的形象吸引了国内外市场的关注.本文基于比亚迪21年来的发展历程梳理,总结了王传福创新型企业家思想的四个方面:以创新为基因的企业定位、以人才为根本的管理模式、以模仿式创新为技术路径、以低成本高品质为竞争优势,形成一套系统的企业家思想体系.此外,针对王传福企业家思想与比亚迪发展历程及企业文化进行关系分析,得出结论:企业家思想体系是企业发展历程的纲领,也是企业文化形成的基础,为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王传福:“技术派”的力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王传福的身上为什么看不到大多数本土企业家常有的"技术恐惧症"?以技术为矛、专利为盾,GE、微软、丰田、索尼、诺基亚、三星等世界级的企业在中国做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它们让中国企业相信:技术天堑几乎无法逾越,掌握在别人手里的专利犹如一堵打不穿的铜墙和一条要命的绞索。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