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鲁瑞清:"中国IT卖场研究第一人""天下无人不识君"!在中关村IT卖场中,无人不识"鲁董"。"鲁董"是鲁瑞清在商界的昵称。大约是在前年的春天,我应《中关村》杂志卫汉青社长之嘱,陪同副总经理张芮女士去拜访鲁董,商谈关于合作办"店刊"事宜。事情虽没有谈出结果,可是鲁董却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特别是老板桌上那台笔记本电脑,主人娴熟的指法犹如弹琴,仿佛敲打我的"心鼓",是在记录我们的谈话吗?让我好生羡慕。在我的采访记事薄上,用铅笔写下一行粗黑的字—"鲁瑞清,电子商会会长,对IT卖场的现代化管理极其感兴趣。潜心研究科学管理,述而不作,思维务实……"  相似文献   

2.
程桔华 《中关村》2007,(9):114-115
1985年,中国第一个IT卖场诞生在中关村。20多年来,IT卖场已经成为中国IT产品销售的主渠道,但对IT卖场从行业角度进行的整体研究却大大落后实践。IT卖场是一种业态D-57中国为什么会出现IT卖场?它是如何发展到今天的?中国IT卖场的现状是什么?  相似文献   

3.
《中关村》2014,(2):17-17
柳传志先生有句行话“电子卖场是IT产业链的终端”。在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发轫之初,中关村大街一号即海龙的发祥地,成为一种新的业态模式。之后,鼎好、中关村e世界、太平洋、科贸等商家相继问世,逐渐形成了具有盛名的“IT航母”大卖场,  相似文献   

4.
1999年至2004年,短短五年时间,从中关村第一家专业电子卖场到全国最大的、最具影响力的IT产品集散地,硅谷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可喜的成绩:在“2003中国电子市场竞争力调查”活动中荣获“全国独立电脑城十强”及“经销商满意度最高的独立电脑城”;2004年第二届电脑商500强的调查评选活动中,获得“IT卖场50强”,也是唯一获得“分销辐射能力最强”单项奖的IT卖场;2004年在首届“金凤凰”中国招商实战营销论坛会上荣获“中国诚信营销机构”及“中国实战营销案例”奖。IT产品集散地地处中关村核心地带的硅谷电脑城,有多条主要公交路线通过,交通…  相似文献   

5.
1985年,中国第一个IT卖场诞生在中关村。20多年来,IT卖场已经成为中国IT产品销售的主渠道,但对IT卖场从行业角度进行的整体研究却大大落后实践。IT卖场是一种业态吗?中国为什么会出现IT卖场?它是如何发展到今天的?中国IT卖场的现状是什么?IT卖场  相似文献   

6.
中关村科贸电子城,是中关村地区新开业的大型电脑卖场。2004年2月21日开始营业,它位于中关村黄金地段,携核心IT商圈之天然优势。考虑到其浓郁的高科技氛围,经营者在建筑、装修、设计、布局等内容上充分考虑IT行业的经营特点,力图创造出具有强烈时代感的“IT航母时尚先锋”。该城汇集了国内外最知名的电子数码产品及其制造厂商,提供最丰富的IT产品服务。中关村科贸电子城的经营者是NOVA登峰国际有限公司。这是一个台湾最具实力的电脑卖场经营者,1996年7月建立了台湾第一家大型资讯卖场,是现代数码卖场模式的缔造者,成功开创了台湾电脑零…  相似文献   

7.
程桔华  刘继文 《中关村》2007,(10):22-31
论坛综述:作为中关村电脑节发展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海龙集团承办的"中国IT卖场高峰论坛"是国内惟一聚焦IT卖场,汇集全国各地优秀卖场、国内外知名厂商、渠道商的专业性论坛,为IT卖场的发展趋势、渠道模式演变、现代电子市场升级等重大产业问题提供了最佳的交流机会。在中国IT零售行业具有重大的影响力,受到政府、行业组织、厂商、经销商、IT卖场的高度关注。迄今为止,"中国IT卖场高峰论坛"已经成功举办七届。在历届论坛上,IT产业链的各方代表共聚一堂(政府、行业组织、厂商、经销商以及卖场开办方)共同探讨过IT产业链合作发展的问题;交流过海峡两岸电子市场互动与IT产品经营合作策略的问题;介绍和学习过国内外电子产品贸易行业的商业模式,特别是日本电子产品贸易行业的商业模式;实践过通过市场升级推动中关村乃至全国电子产品贸易行业的健康繁荣发展的问题;交换过厂商、渠道商及电子卖场如何有力结合、共同繁荣的问题思考;同时,也分享过电子卖场品牌建设的成功实践经验;分享过市场升级为传统IT卖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的经验……为IT卖场行业和IT零售行业未来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本届"中国IT卖场高峰论坛"继续关注提升产业创新力、塑造诚信品牌,实现与IT产业链各关联方的深度合作,探讨实现行业创新与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关村》2008,(10):64-65
鲁瑞清的办公室在海龙大厦的18层,从窗户看下去,正在建设中的中关村西区一览无余。近水楼台先得月,于是鲁瑞清有了一个“秘密”——已经积累了200多张中关村改造的照片。最早的照片拍摄于2000年下半年,中关村西区开始拆迁。  相似文献   

9.
李政  高晓莉  曾颖 《中关村》2004,(9):13-16
现在的中关村从哪里走出?原点是清华北大和中科院,是它们赋予了中关村硅谷式的原始素质与气质,包括科研能力和人才资源,以及最初的对于计算机产品的需求所带来的市场。“没有大学和科研院所,中关村不会有今天。但是,中关村起源于贸易,这是不争的事实。没有‘电子一条街’,很难想像有今天的中关村。不论是科技产业还是电子市场,都萌动在‘电子一条街’时期。而‘电子一条街’时期(1980-1988年)的中关村,所谓的高科技公司基本上都在做贸易。在这个意义上,贸易成就了中关村,成就了高科技产业。”鲁瑞清沉思着说。鲁瑞清,北京海龙资产经营集团董…  相似文献   

10.
《中关村》2008,(3):15-15
“蚂蚁雄兵”对中关村IT卖场的巨大贡献有目共睹。他们个体弱小,但群体很大;他们肩膀柔弱,但支撑起中国IT产品零售主渠道;他们是一个新兴的群体,典型的“中华草根族群”。无须讳言,中关村的“蚂蚁雄兵”,虽然可以“立业”,但无法“安家”,京都不给他们“户口”,意味着没有城市居民的身份,也就享受不到城市居民可以获得的一切福利待遇。日前,《求是》主办的《小康》杂志,用“大户籍改革”为题,回顾了我国户籍改革风风雨雨的50年变化,呼吁“历史契机也许就在眼前”!城乡二元化是现行户籍制度的始作俑者;户口成为利益分配的载体和护身符。户籍制度的辐射力量是惊人的,其背影掩盖着劳动就业、医疗保健、住房分配以及接受教育、转业安置、通婚子女落户等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中关村》2012,(3):18-18
在平凡的事物中睁大你的眼睛,往往“见微而知著”。新华社记者迈开双脚,走访了坐落在海淀桥附近的“车库咖啡馆”,惊喜流诸笔端:“一边是韵味悠长的西式饮品,一边是最新的移动互联网产业话题。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物交织在一起,传递出中国硅谷的时代脉搏。在全球IT产业新旧交替之际,继上世纪80年代来两次创业潮之后,第三次IT创业潮正在中关村涌动。”  相似文献   

12.
《中关村》2006,(5):89-89
2006年4月11日,国内第一的分销商和IT服务商神州数码在京宣布,“神州数码企业创新中心”成立并启用。这是自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创建“创新型国家”以来,中国本土IT企业首次对外发布启动基于IT服务和现代管理为基础的“创新中心”。近百家媒体到场参加了会议,共同见证了这一盛大的场面。  相似文献   

13.
10月28日,中国首家进行 IT 类产品仓储式售卖的华人数码会员店在中关村开业,引起了业界与消费者的瞩目。电子卖场是电子市场经营的主流,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但电子卖场是否是一个“终结者”的角色,却要画一个大大的问号。就中关村而言,从电子一条街的街道店面式经营一变而为海龙、硅谷等模式的立体大卖场式的经营,这一过程是市场不断成熟的产物,而且这一过程也重新结构了中关村的市场,由此甚至影响到中关村的整体发展。也许,中关村的现代与国际化,首先来自于这种市场经营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张越 《中关村》2012,(4):26-27
欢迎来到“互联网咖啡时代”!IT人开咖啡店确实很潮,大家明知道这里没钱赚,却前赴后继愣是往里;中。2009年正月十五,白鸦及其“同僚们”经过多次密谋,为IT人做了个贡献——他们跨界开了一家咖啡厅,用来作IT人的公共客厅和厨房。最早大家想叫“奥巴牛咖啡吧”,后因一些众所周知的原因被驳回,于是起了BetaCafe(贝塔咖啡)这个名字。  相似文献   

15.
马文良 《中关村》2007,(11):70-73
初见刘世平,是在中关村民族品牌创业高峰论坛上。那次论坛不仅有雷军、王志东、鲁瑞清这些中关村的"老前辈"在台上畅谈创业路,还有一群80后的创业者意气  相似文献   

16.
在人们的眼中,中关村就是知识、高科技、IT的代名词。而作为全国最大的IT行业中心,IT产品的汇集地,也就必然需要一种形式将中关村的产品呈现给世人,正是这种客观的需要,促使了一家家电脑城的崛起。中关村的电脑卖场一直以来就是中国IT产业的晴雨表,各大电脑商城经过多年的发展,笼络了几乎所有有活力的经销商,并成为京城甚至全国广大消费者、特别是电脑发烧友购买电脑和数码产品的首选之地。各大卖场相互竞争又各具特色,像主营电子计算机及外围设备、电子元器件、耗材的海龙电子城;经营重心倾斜于数码产品、偏重于中高端电子产品的太平洋数码电脑城;被广大电脑爱好者称为“攒机者的天堂”的硅谷电子商城;第一家商场式的电子商城——鼎好电子商城以及刚刚开业不久的中关村科贸电子城等等,它们的市场定位呈现鲜明的互补性,在方便IT产品用户的同时也为中关村平添了一分靓丽的色彩。■  相似文献   

17.
萧惑之  CFP 《中关村》2009,(10):110-113
我在《中关村》打工的七个年头里,也许是缘于工作的需要罢,十分重视也非常喜欢读创业者“励志”的书,特别是中国IT业的精英,从陈春先、王选、柳传志、纪世瀛、王志东、刘迎建到俞敏洪、李彦宏、王文京、邓中翰……至少有百人以上。他们奋斗的脚步踏着一个节拍,“创新,创新,再创新”,划出了一条前人未曾走过的人生轨迹。  相似文献   

18.
马文良  Mark 《中关村》2006,(1):90-91
2005年末寒冬,IT业在低价和高质的吆喝中期待春天的来临,需要一场彻底的变革——经过这些年来的发展,IT业已经渐渐远离“暴利”时代,理性的消费成为主流。作为计算机“芯片”的龙头,INTEL将享誉全球的“奔腾”品牌淡出市场的消息无疑成为这个冬天人们最关注的话题。  相似文献   

19.
汪旭对个人发展愿境的描述有些让我吃惊,“我希望能在IT、在首信的岗位上干到2008年,至于未来,我对咨询业和经济管理学方面做深入的研究是非常感兴趣的。”这使我想起他曾经说过的另外一句话:“我所从事的不是IT风口浪尖的行业,而是踏踏实实做基础服务和应用,所以我现在不会很有名,将来也不会很有名。”虽然他很年轻,但不能否认,他是一名学者型的总裁,他身上透着一股强烈的书卷味,他骨子里有“板凳能坐十年冷”的学者精神。  相似文献   

20.
卫汉青  吴炜 《中关村》2011,(6):21-22
“如果我们的微软亚太工程院成了中国IT产业CTO的摇篮,我是最高兴不过了。”——张亚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