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 毫秒
1.
比较优势陷阱与中国外贸发展战略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按照比较优势理论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出口规模不断扩大,出口商品结构也持续改善。但是,仅仅按照由资源禀赋所决定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并不能给我国带来持久的贸易利益,相反还极易陷入“比较优势陷阱”,出现“贫困化增长”的局面。因此,根据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改造传统产业强化比较优势,扶植战略性产业培育竞争优势,是我国外贸发展战略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2.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产业结构的调整应放在世界范围或至少一定国际区域范围內来考虑,而不是只局限于一国甚至一个地区的角度。本文主要从与中国产业结构调整最为密切的东亚地区的角度来考虑中国的区域产业结构调整问题,井认为我国应该实现产业由垂直分工向水平分工的转变,争取以高新技术推动产业升级,并努力将比较优势发展为竞争优势,从而强化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3.
一、从比较优势理论到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1.比较优势理论与国际分工 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分工的基本理论,也是解释当前国际贸易的主导理论,它的发展经历了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论.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各国都应分工生产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以此参与国际贸易;大卫·李嘉图发展了这一理论,形成了 "两利相对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 "的比较优势理论,使每个国参与国际、分工与贸易成为可能;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论则是对比较优势理论的完善,该理论认为一国应根据本国要素的丰裕度参与国际分工与贸易.以这一理论为基础,当前的国际分工与贸易的格局是:发展中国家主要生产并出口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发达国家则主要生产并出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品.  相似文献   

4.
中日贸易中工业制品比较优势及国际分工类型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加入 WTO后 ,中国将在全面融入世界经济和参与国际分工中实现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升级。日本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和主要的投资来源国 ,中日经贸关系对中国在 2 1世纪的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演进影响很大。为了深入具体地考察两国间产业的比较优势及国际分工类型 ,本文对国际上通行的有关测定方法做必要的修正后 ,分析了过去 1 0多年间中日贸易中工业制品的比较优势以及产业内贸易发展的状况。分析结果表明 ,中日两国间国际分工类型在总体上仍以垂直分工为主 ,同时具有局部向水平分工发展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世界工厂”与中国经济展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报告运用国际分工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工业化以及产业结构的演进理论等对"世界工厂"作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并对于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有关情况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中国文化产业参与国际分工与贸易的比较优势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首先明确指出中国文化产业参与国际分工与贸易,必须以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为立足点,然后分析了中国文化产业在参与国际分工与贸易中所凭借的比较优势和贸易基础的具体表现,进而探讨了中国文化产业在参与国际分工与贸易中发挥比较优势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7.
一个国家对外贸易的商品结构特别是出口商品结构决定了该国在国际分工和交换中的利益地位,因此探求促进出口结构优化的途径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首先利用贸易统计数据按技术结构对我国的出口制成品进行分类和分析,随后介绍技术创新理论,提出技术创新是优化出口结构的原动力,接着分析我国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出口结构相互作用机制。最后利用计量经济学软件通过回归计算对技术创新要素与出口结构的具体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分析东亚国际垂直分工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评价了中国在东亚分工体系中的地位,认为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快比较优势的转化及提高吸收能力可以促使中国在东亚国际垂直化分工体系中获得更多的分工利益。  相似文献   

9.
中国产品出口结构研究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在中国即将加入WTO之际,中国产业结构不够合理而导致出口产品结构不够优化、竞争力不强已成为制约出口规模进一步扩大的“瓶颈”。为了使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合理而有效地促进出口贸易增长,笔者认为中国目前必须从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出发,对于传统出口产业,摆脱过分强调中国同其他国家经济上的差异性和互补性的比较优势指导思想,化比较优势为竞争优势,对出口贸易结构采取战略性调整和适应性调整并举的方针,合理确定传统出口产  相似文献   

10.
朱瑜 《天津经济》2002,(2):24-27
众所周知,国际贸易是国际分工的表现。而分工的基础是一国占有的比较优势,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只有极少数产品和行业的比较优势完整的掌握在一个国家或极少数国家手中,如某些尖端电子工业产品和航空航天工业,而大多数产品和行业的比较优势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发生产业内部的分化、组合,各国根据零部件,生产环节的不同和自身的比较优势,进行国际分工,从而进行贸易,因此,可以认为,利用每一国的比较优势使生产总成本最小化是现代生产条件下对赫克歇尔-俄林要素禀赋理论基础模型的一个扩展,由此可见,各国在不同零部件和生产环节进行专业化分工时,所依据的是本国的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11.
新兴古典经济学认为,在专业化经济和交易成本之间总是存在着非常复杂的两难冲突,交易效率的改进将会扩大分工经济与交易成本折衷的范围,从而提高生产者的专业化生产程度。交易成本经济学认为,不确定性、交易频率和资产专用性决定了经济活动主体的治理结构安排,随着三个变量水平的变化,其治理结构由于节约交易成本的原因,将经历市场、企业、网络组织的三种形态变化。文章运用新兴古典经济学与交易成本经济学思想,考察了劳动分工、交易效率与产业集群演进的互动关系,认为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劳动分工深化、交易效率提高(交易成本降低)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文章对杨小凯的基于专业化经济的劳动分工模型进行了拓展和深化,以便对产业集群的演进机制进行深入分析,并通过模型分析支持了本文的观点。因此,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有其自身的内在规律。当前,政府更为紧迫的任务是要注重产业集群软环境的建设,以此降低交易费用,促进产业集群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安徽出口商品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利用安徽省1988-2008年的工业制成品出口、初级产品出口和GDP的年度统计数据,从出口商品结构的角度出发,并利用协整理论、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方法对安徽省的出口商品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安徽出口商品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关系,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对该地区的经济增长具有单向的推动作用。据此,对进一步加大安徽出口工作力度,提出了优化出口商品结构以促进安徽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重庆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动趋势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是“十一五规划”的一个重点。通过对重庆市历年经济数据的分析,发现:直辖以来,重庆市的产业结构变动趋势符合三次产业变动规律;就业结构的变动也基本符合配第—克拉克定理,不同的是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有逐渐下降,有向第二产业流动的态势。本文具体从结构偏离度、就业弹性、相对劳动生产力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论述,以期为重庆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政策的制定和途径选择提供有效的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14.
张玉昌  宋建 《南方经济》2018,37(9):86-106
文章构造了理论模型分析政府主导的发展战略通过影响资本和劳动力的配置,从而影响产业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并利用1984-2015年省际数据实证检验了发展战略对于产业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效应。结果发现,产业发展战略提升了各产业的资本深化程度,对于中国产业发展以及产业结构有很大的主导作用。具体来说,产业发展战略促进了各产业的发展,对第二产业发展的促进效应最大,并且产业的发展存在内部滞后效应;发展战略可以显著地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但是对于产业结构合理化和有效产业结构存在负向作用,即不利于资本-劳动在产业中的配置以及经济增长的结构效应,同时,产业结构调整也存在明显的滞后效应。  相似文献   

15.
佟亮  张丽 《新疆财经》2011,(6):11-16
本文从产业结构演进的角度对新疆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效应进行了分析。分析得出:第一,新疆产业结构演进效应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整体贡献度偏低,且贡献趋势不显著。第二,新疆第二产业的结构演进效应较全国水平存在较大差距,第三产业结构演进效应略低于全国水平。基于此,本文认为应从增量调整的角度来考虑提升产业结构演进效应对新疆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作用,使新疆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具有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6.
产业结构经常使用的分类方法主要有两大领域、两大部类分类法,三次产业分类法,资源密集度分类法与国际标准产业分类.我国采取三次产业分类.产业结构有鲜明的规律性、周期性和阶段性.产业结构变化的总体趋势第一产业呈下降趋势,第二产业前工业化时期呈上升趋势,在后工业化时期出现下降,第三产业在后工业化时期呈快速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7.
王岚 《南方经济》2016,35(11):59-80
全球价值链分工下要素的跨境流动赋予了贸易要素含量新的内涵。本文提出了符合全球价值链分工特征的贸易要素含量测算框架,并以中美贸易为对象对Heckscher-Ohlin-Vanek(简称HOV)定理的有效性进行检验。结果表明,中美双边贸易的要素结构并不符合HOV定理的预期,中国对美国的资本净出口大于劳动净出口,且二者之间的差距在逐渐增大。美国跨国公司的FDI和中美两国劳动生产率差异导致的中国(美国)对美国(中国)出口资本/劳动比的提升(下降)是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中美两国劳动要素结构体现出显著的互补性。优化要素结构,提升中高技术劳动对中国出口增加值的贡献度,是实现中国比较优势动态升级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文章采用投入产出模型对2000-2010年江苏省进出口商品结构演变及合理度进行评价,发现江苏省进出口商品以工业制成品和加工贸易产品为主、外资企业进出口产品占比逐年提升、进出口商品结构与其支柱和瓶颈产业不匹配、进出口商品结构合理度指教下降、金属品与机电设备制造业演变为支柱产业、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有支柱和瓶颈产业双重身份、石油天然气开采业演变为瓶颈产业等现象,并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闽台产业合作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秋斌 《亚太经济》2006,(5):117-120
本文在现有区域专门化分工与区域产业合作研究文献的基础上,阐述了闽台区域经济分工的现实差异和深化分工与合作的支撑条件,提出了推进闽台区域经济专门化分工与产业合作的对策思考,以期继续加强和深化闽台经济合作。  相似文献   

20.
高铁建设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的交通网络体系,这对地区经济时空格局将产生深远影响。文章采用2000-2016年地级市辖区数据构建"反事实"框架下的双重差分模型,研究高铁开通对我国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因果净效应。结果发现,高铁建设显著提升了地区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转变的高级化进程,且东、中部地区高铁开通的净效应显著,西部地区却不明显,稳健性检验结果依然显著。进一步从资源再配置视角检验高铁建设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高铁开通加速了地区劳动力流通和资本积累,并且高铁建设主要通过提升资本和劳动力再配置效应来实现地区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的动态转化。同时劳动力和资本再配置效率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即东、中部地区劳动力和资本再配置效率显著高于西部地区,具有潜在的"俱乐部收敛"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