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翟嵘 《现代企业》2004,(4):28-29
近年来,中国企业间的并购、收购外资股权以及收购海外跨国企业等活动日益频繁。面对国际并购的发展现实,我们不仅要问,企业为什么不运用出口和进口,特许权或运用合资企业,而要通过跨国并购来进行大幅度扩张呢?究其动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施跨国经营,抓住发展机遇 增长可能是国际兼并最主要的动因,国际兼并为企业的迅速增长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舞台。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说明:  相似文献   

2.
《英才》2003,(6)
为什么企业家会成为市场政治家我们为什么要在今天研究和讨论徽商?是因为我们从历史的角度,可以清楚地看到今天所发生的若干现象,其实不过是昨天的重演,甚至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更为重要的是,由于计划经济这几十年的政治经济高度一体化,我们现在若干企业家的血液中,又融入新的“政治智慧”,所以我对目前这一批企业家有一个形象的描述:市场政治家。什么是市场政治家?以政治家的手法来把握市场,来经营企业,这就是市场政治家。在我看来,市场政治家是目前中国相当一批富有“时代特色”的企  相似文献   

3.
《中国企业家》2007,(11):112-112
《中国企业家》:联想投资怎么看待目前消费品行业以及服务行业的投资机会?陈浩:过去的几十年民营企业和一些自主创新企业经过自己的积累滚动发展到了今天,我们叫做所谓资本存量资产,他们已经从小苗长成了小树,  相似文献   

4.
我们关注中国大企业,不要仅仅盯着统计指标,而要看到背后的重要作用。从统计上看,我们这些500强大企业资产有多少,利润有多少,销售额相当于中国GDP的多少,数量相当可观。其实,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东西,在我们看来,一个大企业说到底就是一个“总包工头”。因为大企业所做的和所销售的东西,绝大部分都是别人生产的,全世界都是这样,越成功的企业,自己的附加价值越小。可以说,一个大企业销售额里的10%-20%才是自己创造的。80%-90%都是其它企业创造的。如果以20%的比例来算,中国500强的销售额里自己创造的大致相当于GDP的17%。所以,如果我们不仔细分析,光看到2005中国企业500强销售额相当于GDP的86%。就有相当的误导性。  相似文献   

5.
一、怎样看待中国500强大企业 我们关注中国大企业,不要仅仅盯着统计指标,而要看到背后的重要作用。从统计上看,我们这些500强大企业资产有多少,利润有多少,销售额相当于中国GDP的多少,数量相当可观。其实,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东西,在我们看来,一个大企业说到底就是一个“总包工头”。因为大企业所做的和所销售的东西,绝大部分都是别人生产的,全世界都是这样,越成功的企业。自己的附加价值越小。可以说,一个大企业销售额里的10%-20%才是自己创造的。80%-90%都是其它企业创造的。如果以20%的比例来算,中国500强的销售额里自己创造的大致相当于GDP的17%。所以,如果我们不仔细分析,光看到2005中国企业500强销售额相当于GDP的86%。就有相当的误导性。  相似文献   

6.
一、怎样看待中国500强大企业 我们关注中国大企业.不要仅仅盯着统计指标,而要看到背后的重要作用。从统计上看,我们这些500强大企业资产有多少、利润有多少、销售额相当于中国GDP的多少,数量相当可观。其实,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东两.一个大企业说到底就是一个“总包工头”,因为大企业所做的和所销售的东西,绝大部分都是别人生产的,全世界都是这佯,越成功的企业自己的附加价值越小。可以说,一个大企业销售额里只有10%~20%是自己创造的,80%~90%都是其它企业创造的。如果以20%的比例来算,  相似文献   

7.
《英才》2003,(8)
中国商业文化的"第一推动"在哪里?一直以来,每当我们谈到目前存在的种种"怪现状"时,都会在一个直观的逻辑前获得认同:中国企业会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自然过渡到制度化与职业化的建立。所以,我们一直有一种天真的安慰:只要大家的物质水平提高了,自然精神文明就迎刃而解,西方不也有过"羊吃人"的阶段吗?这种似是而非的逻辑其实掩盖了一个基本的事实:中国古代商业也有过极度繁荣,从《清明上河图》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当时的景象,但为什么当时中国繁荣的物质文明没有自然地过渡到"工业革命",反而让后来居上的西方列强横行世界?这就是著名的史学难题:"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为什么始终长不大"?当然,我们并不想在这里去解这一千古难题,我们只是在讨论浙商的时候又看到了这一难题的现代版:为什么在同样的经济环境与机会前,已经先行一步的浙商反而会节制,不像广东、山东或者其他省份的企业那样在大红大紫的行业(比如保健品、房地产、金融,甚至烟酒、VCD)大起大落?这里我们看不到什么生产力水平的差别问题,有的只是不同的企业家群对"赚钱"的不同选择。当浙商选择"千辛万苦、千山万里、千难万险"去赚钱的时候,就有了温州对小产业的精心经营,也就有了鲁冠球对万向节、宗庆后对水的执著。在这里,除了企业家脑子中的理念之外,你找不到其他的解释。同样的道理,我们也不可能指望浙商能够通过制造优势的发挥,去解决如何凝聚人心去构造超大型组织的问题。由此,你马上就理解了冯仑在"生人文化"和"熟人文化"前的苦恼是社会性的,这种社会性表明中国企业在向未来发展的时候,真正的挑战并不是业务层面,而是人性层面。以中国人的聪明,技术与资源都难不倒赚钱的步伐,但用什么来凝聚聪明的中国人去形成"IBM、沃尔玛那样近千亿美元的超大型组织",我觉得并不是单纯的业务能够解决的。所以,就纯经济意义上的组织成长逻辑来说,我很怀疑目前相当一批富豪是不是也就一两个亿的水平?可偏偏他们还在大张旗鼓地扩张!接下来如果有更多的富豪垮台,我们是不是应当习以为常?可问题是我们没兴趣尽看这些闹剧,我们想知道的是,中国如何才能摆脱"生人文化或熟人文化",建立起有牢固基础的超大型企业?什么才是中国企业走向制度化、职业化的第一推动?你选择了什么,你就是什么,这是浙江商人到目前为止给我的最大启示。  相似文献   

8.
中国"入世"了.在经济全球化、竞争国际化的大背景下,传统产业企业如何才能做强自己呢?作为江苏森达集团董事长朱相桂,从企业改革创新角度谈几点体会: 第一,要用国际化视野,看待传统企业面临的压力和挑战.  相似文献   

9.
岑科 《中国企业家》2005,(12):52-53
《中国企业家》:我们可以看到,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有其正面和积极的意义。而你们这份报告则强调了其消极和负面的影响。作为一个中国的民间商会,为什么会从这个角度关注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汤世生:对于这个问题.我本人以及并购公会的其他同仁应该说关注得比较早。最近几年,随着加入WTO,中国经济开放的程度可谓前所未有。开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国企业“走出去”,在海外进行投资、收购。二  相似文献   

10.
一直以来,规模和利润之间如何平衡,是很多经理人必须面对的挑战。接近28年的持续增长的中国市场,可以让我们看到很多企业因为规模的增长,成为了市场的主导者,所以在更多的人看来,规模和利润是没有矛盾的,甚至更有人直接认为,有了规模就有了一切。也许我们还不能够直接确定规模和利润之间的函数关系,但是,可以确定的一点是,如果我们陷入规模和利润的正相关关系中,有一个关键因素会被忽略掉,这个关键因素就是“顾客”。  相似文献   

11.
■对企业文化几个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新认识 记者:当前中国的企业文化建设如火如荼.但欣喜之余,我们也必须看到,有不少企业还在茫然四顾,苦于没有新思路,打不开新局面;即使是一些企业文化建设搞得好的企业,也在为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而困惑.您是企业文化的著名学者,亲眼目睹了我国十几年来的企业文化建设,您认为,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情况,又如何去解决呢?  相似文献   

12.
我们的中小企业,只要发展到一定规模,一定是在当时、当地非常优秀的企业,老板也一定是非常优秀的.为什么?道理非常简单,如果你不优秀,在市场经济中你就不可能生存下来,也不可能发展起来.但是你在做小企业的时候优秀,做中等规模企业的时候优秀,企业逐渐发展大了以后会不会优秀呢?就很难说了.我认为企业发展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3.
你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邱吉尔中国最早的房地产开发企业1980年4月2日,邓小平同志在胡耀邦、万里、姚依林、邓力群等中央负责同志的陪同下,来到北京城前门地区视察。在他兴致勃勃地登上了北京城前门的一座高楼,鸟瞰四周,却只看到灰旧低矮的建筑物后,他讲到:"房子是可以卖的……应该看到建筑业是可以赚钱的,是可以为国家增加收入,增加  相似文献   

14.
过去一年.我们看到.众多耳熟能详的民企巨头活跃在冶金、汽车、煤矿、公路、电网、油气加工,金融等曾是政府严格管制的命脉产业,动辄投入几十亿资金或锁定几个城市:我们也看到,中远、中粮、中石油、首创这样的重量级中央国企也正利用资源优势,攻城掠地;我们还看到,在许多兵家必争的关键产业.也都能见到外资的身影。可见,无论是国企、外企还是民企,都在抓紧时机、进行着战略的调整和转型。显然中国现在面临着全球最大的企业转型时机。原因有三:第一,改革开放20年,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基础制造业崛起,人力资本和技术水平都有很大提高.一些企业已经遇到了原有产业发展中的瓶颈,第二是十六大以后新的制度保障,国有经济开始部分退出,民营机遇千载难逢;第三是中国每年新增市场相当于一个澳大利亚。大量事实也说明“企业必须不断选择新的有生命力的产业.以保证业务发展的连续性。只有这样才可使企业在现有业务衰退的情况下,仍然保持增长的动力.所以.企业进行战略转型.涉足第二、第三甚至更多的产业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规律。正如和君创业研究咨询公司董事长王明夫所说:“中国凡是志存高远的企业家至高无上的选择都是产业选择战略”。但企业战略转型决非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同时还是一项高风险、高投入的工程。特别是转型涉足与自己主业完全不同的产业。而企业战略转型一旦失败,其后果将是灾难性的。因此,在企业转型的过程中到底该做怎样的战略考虑?战略转型的方向和目标是什幺?到底应该选择什幺样的产业?时机如何把握?当你已经选定了自己的产业方向以后,应当如何操作?是一定要成为这个行业的领袖吗?如果不能成为领袖怎幺办?……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是转型中的中国企业必须认真考虑的。企业转型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上述能力的具备程度。  相似文献   

15.
如果不用心思考未来5年在哪里竞争,用什么方式竞争的话,企业的未来就有问题了在上周的印度世界经济论坛上,波士顿咨询公司(BCG)发布了"2008年BCG100新全球挑战者"的报告。在这份报告中,我们看到了来自快速发展国家的100家成功企业,其中有41家是中国企业。中国是我们选择的14个国家中最为重要的一员,中国企业已经成为了一支强大的全球经济力量。与此同时,中国企业在国外市场面对的挑战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才能成功?我们有七个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上海小企业》2005,(4):43-43
在中国企业走出去问题上,中小企业比大企业更有优势,从国外经验看,从中国过去吸引外资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到中小企业应该如何实施“走出去”。  相似文献   

17.
对当前物资工作几个问题的认识赵德贵一、振奋物资企业经营者的精神,树立摆脱困境的信心我们认为,物资系统要从当前全行业持续亏损的困境中摆脱出来,物资企业的经营者们首先面临着振奋精神的问题。考察目前物资企业的经营者所呈现的精神状态,可以看到:一些境况稍好的...  相似文献   

18.
加入WTO三年多来,中国企业面对国际市场,历经风雨。有些企业在竞争中更加强大起来。但有些企业因为不适应国际竞争环境,而损兵折将.甚至岌岌可危。我们有收获.也有教训,那么,入世对中国企业带来的直接影响究竟有哪些呢?总结起来,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王悦承  赵亮 《英才》2003,(8):78-81
一直以来,每当我们谈到目前存在的种种“怪现状”时,都会在一个直观的逻辑前获得认同:中国企业会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自然过渡到制度化与职业化的建立。所以,我们一直有一种天真的安慰:只要大家的物质水平提高了,自然精神明就迎刃而解,西方不也有过“羊吃人”的阶段吗?  相似文献   

20.
陈静 《楼市》2005,(Z1)
张铭访谈录:《楼市》:进口洁具和国产洁具存在着很大的价格差异,你认为进口洁具在中国家庭的占有率是在提升还是下降?前景如何?张铭:目前中国市场上的洁具产品,如果按照产地和品牌来划分,可以分为3种类型:一类属纯进口洁具:即产地在国外的国际性品牌洁具,比如德国的威宝V&B,瑞士的劳芬Laufen等;另一类是国产进口品牌洁具:即产地在中国的国际性品牌洁具,比如西班牙的乐家Roca、美国的科勒Kohler、日本的TOTO等;还有一类是国产品牌洁具,产地在国内的本土品牌洁具,比如金四维等。中国目前的洁具市场像一个金字塔,纯进口洁具占据着塔尖部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