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0 毫秒
1.
浅议国际产业转移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国际产业转移形成了新的趋势和特点,投资速度加快、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国际产业转移方式日趋多样化,产业转移的主体呈现多元化。发达国家产业向中国转移,对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区域经济发展和整个国民经济增长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中国在迎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过程中,要特别关注其负面影响,采取有效的措施,完善产业转移的准入标准,限制高能耗、高污染产业进入中国。同时,也应以优势产业走出国门,参与国际产业转移,使中国优势产业国际化。  相似文献   

2.
孙浩进 《中国市场》2014,(15):48-56
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企业商务成本居高不下、资源环境约束矛盾日益突出,这些问题使得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加工贸易企业开始出现加快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在分析中西部与东部在居民福利、企业福利、政府福利方面均存在较大的差距的基础上,指出了利用产业转移这一契机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区域福利差距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承接产业转移速度的加快要求政府紧紧围绕当地企业的竞争能力制定适当的产业承接政策,以实现既弥补市场不足又保护当地企业的效果。这使得从空间经济学和产业转移的视角探讨企业的竞争力,并对其进行科学评价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产业转移为背景,基于QFD和ANP方法对企业竞争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从企业自身微观角度来看,企业竞争力的增强和企业的产业转移策略都是为其实现利润最大化服务的;从国家宏观角度来看,推进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是国家的宏观经济战略,也是产业转出区政府与产业转入区政府之间的一种动态博弈过程;对于西部地区而言,提高中小企业竞争力,承接中小企业产业转移是促进就业之本,是增强西部地区经济活力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4.
通过建立计量模型,使用2001-2020年中国获取的国外产业转移和国内产业转移的相关数据,运用OLS法对国内外产业转移对中国技术溢出的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国内产业转移和创新强度具有积极的正向技术溢出效应,而人力资本存量和国际产业转移对中国技术溢出效应不显著。同时,提出了增加境内省外投入和研究与试验发展资金投入,推进技术创新以及高效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等对策建议,以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促使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稳定、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从美国产业区域转移的经验可以大致知道,中国的产业转移将会使企业从偏重制造业转为制造业和服务业并重,从而对中国的物流行业也会有影响。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中叶开始,全球范围内大致经历了4次大规模的产业转移浪潮,国际分工体系的结构和层次也逐步确立。20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融入这一体系,产业转移以及国内出口导向型政策致使中国迅速积累了大量的出口产能,对外需的习惯性依赖成为必然。与此同时,过去60年的产业转移使发达国家传统产业空心化,并进一步导致在后危机时代中国的出口供给过量与外需有限性的矛盾愈发突出,全球经济再平衡的痛苦过程将不可避免。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的战略选择应首先立足于顺应大潮流,继续推进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拉动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为全球经济再平衡冲击提供缓冲地带。从长期来看,中国应以重振内需为基本立足点,加快增长方式转型,加快自主创新步伐,重塑国家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东部沿海地区要素成本提高,产业转型升级加速,中美经贸摩擦和周边国家产业竞争加剧,加之新冠疫情导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布局向“中国+1”转变,我国部分企业正在加快向东南亚转移。当前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劳动力素质、矿产资源等优势明显,市场空间广阔,承接产业转移大有可为,但也存在产业承接导向不明确、招商引资竞争激烈等问题,面临综合成本优势较弱、产业配套不够完善、区域间利益协调机制尚未建立、产业西移与人口东移相向而行、环境保护要求与东部转出产业需求匹配度不高等挑战。建议加强区域间产业转移顶层设计,充分挖掘和发挥中西部地区比较优势,吸引劳动力、资本等要素回流集聚,提升产业承接能力和吸引力。  相似文献   

8.
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是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一条有效的途径,如何承接有效地产业转移,是作为承接地要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文章分析了广西贵港市承接产业转移的三个途径,即要索注入式、企业内部一体化模式、新雁行模式,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东部地区面临着产业转型升级的巨大压力,东部地区的一些产业和企业要继续发展,向原材料产地和市场空间较大的西部地区转移是必然趋势。加快东部产业转移,不仅有利于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相似文献   

10.
沙子 《农机市场》2003,(8):12-13
在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大幅下降的情况下,中国吸收外国直接投资不降反升,成为全球瞩目的外商投资首选地。尤其是2002年,我国利用外资突破了500亿美元,成为全球吸引外国投资最多的国家。有关分析人士认为,今年以来,外商加快对华投资的势头仍在延续,国外一些产业对华转移也在继续中,而且有加快的趋势。那么,这种趋势在以后几年还会延续下去吗?我国是否应该继续向外商投资企业提供优惠政策呢?针对这些问  相似文献   

11.
在国际产业结构大调整过程中。国际产业转移充当了重要的角色。从近几年发展看,其他国家对中国的产业转移也正在逐步深入,同时也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征和趋势。基于产业转移理论,分析了国际产业转移的趋势,指出了中国在国际产业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合理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析了日本带动东亚各国和中国沿海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雁行模式",同时结合中国东部产业向中西部转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趋势,提出产业转移与物流服务跟进是产业转移顺利达成的条件。通过实施东部产业转移与物流服务跟进联动战略、促成本土物流企业与东部物流跟进企业的战略联盟等路径,完成西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中的物流服务跟进。  相似文献   

13.
把握机遇加快广西承接产业转移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敏 《市场论坛》2007,(11):1-4
随着第三次国际产业转移浪潮和我国东部产业结构升级进程加快,广西迎来了承接全球和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历史新机遇。如何把握产业转移的规律和特点,结合广西的条件,加快广西承接产业转移的步伐。文章从产业转移的相关理论出发,阐述了承接产业转移对广西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并分析了当前东部产业转移的特点及广西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最后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广西承接产业转移的政策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4.
自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顺利承接了从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等转移出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从而促进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面对新一轮的高新技术产业革命,高附加值的高科技产业、信息产业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青睐,我国也适时提出了加快产业的转移和升级,尤其是加快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那么,对于我国来说,劳动密集型产业是不是都是低端的、低附加值、低劳动生产率的产业,进行普遍的产业转移和升级在我国是否具有现实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在当前的中国,原本位于东部沿海地区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企业,由于近年来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产业结构调整所带来的压力,正普遍向中国内地及周边东南亚国家转移,全球第四次产业转移浪潮由此形成。新一轮的产业转移给中国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机遇,本文就对中国该如何应对第四次全球产业转移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6.
产业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二战后的三次国际产业大转移,都成就了世界经济的奇迹。本文通过比较与前三次产业转移所面临的不同国际背景,分析了第四次世界产业转移的新趋势,进而阐明中国承接本次国际产业转移所具有的比较优势以及应当注意的问题,最终得出我们应该积极主动承接第四次世界产业转移,以加快我国调整经济结构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吴静 《现代商业》2011,(12):128-130
综合成本的提高迫切需要把加工贸易转移到低成本的中西部地区。共同发展的愿望也加快了中国CAFTA的进程。在产业转移和区域合作的背景下,广西加工贸易虽获得了持续快速的增长,但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广西要充分发挥多重优势,改善投资环境,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方能实现加工贸易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8.
李迅雷 《新财富》2009,(2):36-38
中国的产业升级受到许多障碍制约,发展低湍产业仍是现实的选择。中国应牢牢抓住全球产业转移的机遇不放,而不是好大喜功地腾笼换鸟。低端产业做好了,不仅可以解决中国的就业问题,也一样可以提高中国产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一样可以让中国崛起。政府应审时度势加强对企业做好低端产业的监督和干预。  相似文献   

19.
产业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二战"后的三次国际产业大转移,都成就了世界经济的奇迹.本文通过比较与前三次产业转移所面临的不同国际背景,分析了第四次世界产业转移的新趋势,进而阐明中国承接本次国际产业转移所具有的比较优势以及应当注意的问题,最终得出我们应该积极主动承接第四次世界产业转移,以加快我国调整经济结构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产业转移为江西企业创造了一次创业的新契机.在"南陶北进"和"东陶西进"的产业大转移中,江西成为一个最大的赢家,近几年来由此而吸纳的投资近200亿元,并且形成了三个建筑陶瓷产业基地.利用产业转移机遇,加快江西建筑陶瓷产业的优化与升级,有助于构建江西强有力的陶瓷产业支撑体系,有助于提高江西在陶瓷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