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什么是生态文明,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以及怎样建设生态文明,对于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义重大,对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环境双赢至关重要,对于维护全球生态安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也具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作为贯彻落实好生态文明建设任务的重要环节,正确处理城镇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原则,加快生态文明城镇建设步伐,不断改善城镇人居环境,努力促进城镇生态文明系统良性循环,最终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成为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关系史上的一个新阶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沿着人类文明发展的轨迹,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探讨了生态文明确立所经历的漫长、艰难曲折的历史过程。并对生态文明的建设进行了论述和探讨。  相似文献   

4.
蔡平 《当代经济》2010,(17):16-17
所谓生态文明,从广义而言,是指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新型文明形态,是工业文明的继承和发展;从狭义而言,是指其相对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某一方面,它着重强调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种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尚无范例可循,从理论到实践都需要作艰难探索。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首先分野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工业文明立足于对自然的征服和改造,而生态文明则要求人类寻求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因为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陈范红 《当代经济》2014,(24):88-89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化进程,加快绿色城市建设.绿色城市概念无论从定位和建设重点都先进于低碳城市.为此,必须构建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城市建设运营模式.同时,必须加强规划引领、分类考核、政策导向、依法行政和群众参与等方面工作,为绿色城市建设提供措施保证.  相似文献   

7.
"人类安全"观念早在1994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出版的《人类发展报告》(HDR)中即已出现,并向世界范围广为传播,是一十分有包含性的大安全观念,可以很好地囊括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领域的问题。中国首先提出的生态文明理念,是中国结合中国国情与世界发展趋势,提出的新的文明发展模式。这一模式的提出积极地促进了人类安全理念的实施与发展。这种促进作用,有利于中国参与国际社会的互动,获得更多的话语权,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有利于中国对外合作交流工作的展开。  相似文献   

8.
纵观人类发展史可以发现,人类社会历经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发展到现今的生态文明,不同的人类文明彰显着不同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从自然的奴隶演变到自然的统治者、主宰者,现如今则强调人是大自然中的一员,不存在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城市和农村作为人与自然直接发生关系的两大空间载体,各自以自我为中心的二元分治格局,加速了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的进程,恶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了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生态文明,当前应以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为先导、以转变城乡生产、生活方式为落脚点,以加强制度建设为保障,在城乡统筹背景下建设生态文明,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开创人与自然万物共生共融、和谐统一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9.
美丽中国,内涵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美好前景。大学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力军,是建设美丽中国的主要实践者。高校应充分认识到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通过“四位一体”的培育路径,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  相似文献   

10.
《经济师》2017,(10)
":生态文明理念"的基本内涵就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它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但它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基础。这是我们党在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上的一次质的飞跃,也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和认识路线在新的实践中的运用与发展。文章分析了生态文明理念的基本内涵,认为要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实现"生态改善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从关系人民福祉的视角,按照生态文明的理念一步一个脚印地建设我们美好的家园,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建设“生态文明”。生态文明这个概念首次被写入了党代会的工作报告。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批判反思了人与自然关系中环境污染的代价,强调要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关系。这充分体现了生态文明对中华民族生存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陈世海 《江南论坛》2008,(11):21-23
党的十七大报告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目标,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自然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建设生态文明是全球所有国家和地区共同的事业。而在中国建设生态文明,必将推动我国发展中的经济、社会、政治和环境的诸多难题的破解,促进中华民族生态道德文化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国际话语权的强弱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重要体现。我国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权在提升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经验,这对于新时代增强公众生态自信、提升文化软实力、塑造国家良好形象与推进国际环境公平正义具有深远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要建设生态文明,除了运用经济、法律和政策外,还必须依靠道德的力量,才能将生态文明的理想性化为现实性,实现人与生态环境的持久和谐。  相似文献   

15.
农村环境保护立法应当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文明的理念。当前,我国农村的环境保护立法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宪法为指导,以环保法为主体,同时包括了一些单行法律法规在内的较为完整的法律体系,但存在的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其原因值得我们反思。建设农村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体系,应首先完善农村生态文明环境保护的立法,制定一部规范农村环保的单行法律,将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与农村环境保护立法相结合,同时还要加强执法、健全司法机制,构建我国农村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6.
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催生的工业文明在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我国站在时代发展高度,总结以往历史经验教训,在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引领下,汲取人类文明史上的生态智慧,提出了以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寻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核心的生态文明建设,这是适合中国国情和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7.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作为一个特殊的行政主体,不能完全履行政府职能,但在50多年的发展中,仍为中国的屯垦戍边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党的十七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兵团如何在自然生态环境脆弱的条件下,在新时期更好地完成屯垦戍边的使命,保证兵团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兵团50多年生态建设的足迹分析,文章提出:兵团应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高环保意识,建立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建设和谐兵团。  相似文献   

18.
生态文明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关系和谐。人与自然的根本关系,是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合理调节人与自然物质变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文章分析了人与自然物质变换发生断裂的原因,据此提出了合理调节物质变换的途径,包括增强自然系统的物质循环能力、让市场和法制说出生态真理、健全社会经济系统中的还原者功能类群等。  相似文献   

19.
探讨生态文明视域下的产品生态设计理念和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理念是环境保护概念下促进制造业和产品生产向更大规模和更高水平发展的重要理论依据。生态文明警醒于后工业时代给人类带来的诸多环境困境,在生态文明的视域中提出的产品生态设计的要求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这种生态观念所包含的绿色设计领域,是在结合现代工业发展的需求条件下提出的绿色产品概念诉求,它在更高意义上寻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自身关系的协调,逐步成为生态观念下生产制造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0.
一、生态文明是一种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一种理论自觉。继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专章论述生态文明,并将"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表明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新的深化,这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