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节点间的货运量OD,核算运输成本,考虑交通可达性的同时,兼顾了物流节点的地理位置条件、经济联系等多项因素。本文提出了基于交通可达性的物流网络优化模型,以交通可达性为主要依据,并同时兼顾物流节点的地理位置、物流节点间的经济联系,对物流节点进行分区,从而使整个物流网络得到优化、整合。  相似文献   

2.
物流配送网络的无标度网络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分析了物流配送网络逐渐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然后以一类典型第三方物流企业为主体的物流配送网络为基础,以实际运营的物流配送网络为研究对象,通过大量调研记录网络中各个节点之间的关系,利用MATLAB程序实现物流配送网络节点度分布的计算,最后通过计算结果分析发现节点度分布的幂律指数符合无标度网络的特征,以物流配送网络无标度网络的特征为基础,为建立物流配送网络中的配送节点和客户节点的生成模型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基于OpenStreetMap公路路网和社会经济数据,利用可达性分析及空间相互作用引力模型,从规模效益、距离效益、空间联系效益3个方面对2017年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空间结构效益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武汉城市圈城市紧凑度高,平均可达性最好,内部联系强度大,空间凝聚力强;长株潭城市群在人口及经济规模上具有明显优势,中等联系层面网络趋于完善,一体化程度高,但空间可达性差;环鄱阳湖城市群综合竞争能力弱,空间联系松散且较弱,但空间可达性较好。未来,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发展可以从重构区域发展空间结构、加强不同等级规模城市梯度建设、构建综合交通运输网、建立区域发展协调机制和促进产业生态绿色发展等方面寻找着力点。  相似文献   

4.
首先分析了物流配送网络逐渐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然后以一类典型第三方物流企业为主体的物流配送网络为基础,以实际运营的物流配送网络为研究对象,通过大量调研记录网络中各个节点之间的关系,利用MATLAB程序实现物流配送网络节点度分布的计算,最后通过计算结果分析发现节点度分布的幂律指数符合无标度网络的特征,以物流配送网络无标度网络的特征为基础,为建立物流配送网络中的配送节点和客户节点的生成模型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国内外的许多研究表明,城市交通可达性与城市空间结构发展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协调好这种关系可以作为解决当前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思路之一。首先分别选取代表城市交通可达性系统与城市空间结构系统的主要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这两个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再利用模糊数学中的隶属函数模型计算两个系统间的协调度指数,最后对2007-2012年北京市交通可达性与空间结构的协调性进行了综合的分析评价。结果显示,2007-2012年期间北京市交通可达性与空间结构的协调度在逐步改善,但是两者始终没有达到良好协调的程度,其主要原因是北京市交通可达性的发展水平滞后于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6.
人居环境是由多个子系统组成的复杂系统,理解自然系统与其他系统间的复杂交互关系对于生态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网络科学是研究复杂系统的重要科学,在定量刻画系统结构、动态变化、推动系统治理等方面具有巨大应用潜力。在网络科学视角下,从人居环境系统、城市、景观、区域四个角度,首先梳理了城乡规划学与生态学交叉领域中重要生态理论的学术研究脉络,基于网络类型将其演进过程总结为视觉轴线网络、公园绿地网络、生态系统网络、人居生态网络四个阶段。接着根据网络构成实质,在演进过程中进一步提炼出以空间连接关系、生态分室模型、生态服务过程和系统基础结构为核心的四种代表性网络研究方法。最后通过梳理类型与方法之间的基本关系,凝练出在政策决议和空间布局两个层面的空间规划干预措施,构建空间响应逻辑框架。研究旨在深化网络分析可用于描述人居环境系统、推进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促进网络科学在我国空间规划中的应用与实践。  相似文献   

7.
轨道交通带动下的城市形态演变——以北京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建设,并成为促进城市形态转变的重要因素。从综合的空间视角出发,以北京为研究案例,采取基于GIS的空间分析方法,通过构建"交通—人口—经济"研究框架,揭示轨道交通带动下的城市形态演变规律。基于乡镇街道为基本空间单元的人口普查数据、经济单位普查数据和轨道交通网络数据分的析表明,随着2000年以后北京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完善,人口的空间分布同时出现了沿着城轨线路的郊区化分散、以及网络交叉节点上集中等两种不同的变化趋势;而就业的空间分布则向着可达性良好的节点集中。这形成了就业中心在城市中心区、居住中心在郊区的职住分离的城市形态。职住比极高或极低的地方,轨道交通站点客流压力也更大。旨在为塑造健康的城市空间形态,提升就业可达性,以及制定城市与交通协同发展的规划政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文章首先基于复杂网络节点的分析、粒子群算法原理综合节点个体属性和状态转换对节点移动的影响,建立具体的城市计算网络节点移动模型;其次利用传播模型的传播机制和社会网络研究理论,实现社会网络影响力建模;最后综合城市计算网络节点移动模型和社会网络影响力模型,提出“城区信息交互度”概念。  相似文献   

9.
建设和培育特色小镇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主要路径,也是党和国家在新的双循环发展模式下为小城镇发展提供的新定位、新机遇与新挑战。以湖北省国家级与省级共计46个特色小镇作为研究对象,在分类探究的基础上,借助矢量交通路网进行网络分析与测算,测度并识别空间分布结构,并对地区和特色小镇的可达性指标进行了测度。主要得出的结论有:①湖北省特色小镇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较强的聚集形态,各市州之间表现出非均衡的集中分布特征;②小镇总体的可达性比较高,但区际差异大,可达性整体上围绕武汉呈中心—外围的圈层结构;③平台聚集型特色小镇的聚集程度和可达性指数皆高于其他两类小镇、国家级特色小镇可达性略高于省级特色小镇;④特色小镇的可达性存在较为显著的空间正自相关,并呈较强的聚集格局。  相似文献   

10.
本文建立了企业合作网的增长模型,利用复杂网络的研究方法对企业合作网的拓扑结构进行了分析,得到了企业合作网的度分布以及节点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最终在增长网络视角下,论述了企业之间合作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