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步伐的加快,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服务,是促进养老事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我国的居家养老服务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在管理体制、财政分配、服务方式、法制建设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不能充分满足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快速发展应当完善政府管理体系、扩展养老资金渠道、丰富养老服务方式、建立健全立法保障。  相似文献   

2.
文章对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制度的实践进行了梳理,认为目前居家养老服务制度取得多方面的成效;继而分析居家养老服务在政策设计、政策推行、服务需求、规划、政府与市场边界等方面面临着挑战;最后提出北京市应该完善居家养老服务的政策设计,了解老年人的真正需求,强化居家养老服务专业人员队伍,加强各个部门之间协调与合作,厘清政府职责与市场边界。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上海市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的人口、社会经济背景,梳理了上海市居家养老服务试点推广的历程和政策措施,以厘清上海市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的思路。预测了未来上海市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变动趋势。居家养老是在家庭养老基础上发展起来、适应人口老龄化和家庭结构变迁的新型社会化养老模式,它有效整合了政府、社会、家庭的养老资源,满足了老年人个性化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人口老龄化、家庭规模缩小和传统养老思想固化导致了上海居家养老服务的巨大需求,然而,当前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商业保险市场都不能提供足够的居家养老服务的资金支持。政府资金缺乏统筹规划、社会资金面临市场风险,而家庭资金面临代际跨期配置约束等各种困境,严重阻碍了老人居家养老的需求,从而影响了居家养老模式的可持续性。通过建立健全的居家养老服务相关立法、规范政府资金投入的长效性和稳定性、加速养老照护服务的市场化发展,形成不同收入层次居家养老服务的资金安排体系等,是应对居家养老服务资金发展困境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5.
在全球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地方政府扶持居家养老存在着诸多问题。针对普遍存在的居家养老服务政府购买经费不足、投资渠道单一、服务人员培训方式单一、各地方政府投入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提出了扩大政府对居家养老的财政投入、鼓励多渠道筹集资金、实现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培训方式多元化、建立完善的居家养老服务监管机制等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6.
《经济师》2019,(5)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如何解决老年人医疗和养老问题是政府和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社区嵌入式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使老年人居家的同时享受到医疗和养老服务,是我国养老服务模式发展的主要方向,但目前还存在政府政策支持不足、医疗和养老资源融合度低、服务供给和需求不匹配、人才短缺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该模式的发展。文章针对社区嵌入式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中国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为社区嵌入式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7.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深,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机构养老弊端的显现,以及居家养老服务政策的相继出台,如何更好地发展居家养老已成为解决当前养老问题的热点。以最早步入老龄化城市之一的南京市为例,通过对鼓楼区、秦淮区和建邺区政府工作人员和老年人的走访调查,探索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实施现状和需求现状,并根据分析结果为当前南京市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提供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8.
居家养老服务是指政府和社会力量依托社区,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方面服务的一种服务形式。它是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补充和更新,是我国发展社区服务,建立养老服务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迎来了人口迅速老龄化时代,而哈尔滨市要早于全国先期进入老龄化社会。面对未富先老的哈尔滨这一老龄化城市,传统家庭养老服务功能日渐弱化,所以在新形势下建立完善的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功能势在必行。本文旨在通过对哈尔滨市居家养老服务功能上,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措施,从而促进哈尔滨市养老服务业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9.
伴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高龄化和家庭小型化的发展,养老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文章比较了德国、日本和新加坡三国养老社会服务的制度化、参与主体和服务内容等。德国突出了社区养老的特征,日本表现为社区为依托的多元化发展,新加坡由政府主导养老社会服务。同时,分析了我国现代养老社会服务的演进过程和社区居家养老、机构养老、居家养老、自立养老四种养老社会服务模式。在借鉴国外经验基础上,探索我国养老社会服务未来可行的发展路径,养老社会服务在政府指引下形成政府与社区、机构、家庭、公民个人等多元合作共建局面,实现养老社会服务本土化改进,积极朝向制度化、体系化、机制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养老问题变得越发严峻。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具有养老服务供给的综合优势,而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很大程度上能满足城镇养老服务需求。通过对城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理论和政府购买政策的分析,以南京市为例,调查政府购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在南京市N社区的实施现状,并从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供给者三个角度进行总结归纳,探讨其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使城镇居民老有所养。  相似文献   

11.
针对人口老龄化对山西医疗保险制度的影响,认为应采取措施增强医疗保障基金积累功能;落实政府公共财政责任,实现医疗保障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发展以社区为中心的老年医疗保健服务体系;建立老年保健评估制度。  相似文献   

12.
由于老龄人口剧增,加之社会转型、政府职能转变和家庭养老功能弱化,老年人群,特别是高龄和带病老年人对于社会服务的需求迅速增长,这无疑给现存的养老服务体系带来巨大的冲击和压力。通过对北京市海淀区养老机构长达数月的调研,我们了解到目前入住老人大多身患多种疾病,身体状况普遍较差,大部分老人选择入住养老机构是出于自己的意愿,但是,老人的收入水平限制了其对机构养老方式的选择。通过调研我们还发现,现存养老机构发展面临着资金不足、经营困难以及许多体制性障碍,为促进养老机构发展,在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投入步伐、创新投入方式满足社会对养老机构的需求外,应强化保障性养老机构中政府的作用和理顺养老机构的管理体制。此外,由于短时间内,大幅度增加养老机构确有困难,可以规范管理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起到一定的补充、替代作用。  相似文献   

13.
医疗保障是国家保障社会成员医疗及健康的公共制度和政策。在医疗保障中,政府本应当承担保障公共卫生、维护居民健康权益、增加卫生投入、提供公共服务、加强医疗卫生监管等重要职责,但我国医疗保障中在立法、医疗卫生规划和医疗资源配置、政府投入、政府监管方面都存在严重的政府责任缺失。责任缺失造成的危害构成了强化医疗保障中政府责任的依据。只有确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才能改变我国政府医疗保障中政府责任缺失状况。  相似文献   

14.
澳大利亚拥有世界一流的健康服务体系。国民医疗保险作为政府主导下的全民医疗保险,保障了所有澳大利亚居民都可以获得必要的和高质量的治疗、药物及医院服务。澳大利亚政府的国民服务部负责国民医疗保险的具体管理并提供服务。同时,澳大利亚政府鼓励居民在国民医疗保险之外,积极参加私人医疗保险。94%以上的澳大利亚居民对基本医疗保险满意。通过介绍澳大利亚国民医疗保险及政府对其管理的基本情况,旨在为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是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加快公共服务业发展、增加公共服务供给、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效率的重要途径。从实践来看,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规范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社会学制度主义的视角,从制度的规制性要素、规范性要素和文化-认知性要素这三大基础性要素出发,分析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制度性因素,针对目前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过程中存在的相关法律法规欠缺、制度供给不足、操作流程不规范、评价和监督体系不健全等制度性缺陷,提出加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法律体系、操作流程、理念和认知等规范化建设的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建立政务服务中心是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服务型政府的有益探索。近年来,衡阳市石鼓区政务服务中心逐步由单纯办理行政审批业务,向为公民、企业提供综合服务方向发展。但是,这种源于地方政府自发的改革创新与现有体制之间存在着诸多矛盾和冲突,其进一步发展有赖于现有法律、体制、制度、技术和监督层面的不断推进和完善。  相似文献   

17.
政府责任的定位是养老服务发展中的核心问题。在我国养老服务发展中的每个阶段,政府的责任和特点有明显的差异性。在借鉴西方福利多元主义经验时,本土化和实践经验不足,养老服务中政府责任过度收缩和责任缺失并存。建立能促型政府是未来政府在养老服务中责任调整的方向,政府的直接服务提供责任应该缩减,而在政策支持、资金投入、服务购买和质量管理方面的责任应该加强。  相似文献   

18.
采用典型案例研究方法,对我国农村计划生育服务发展和转型模式进行研究。我国农村计划生育服务拓展和转型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与当地人口发展、妇幼保健、公共卫生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需要完善计划生育服务财政投入体制,为服务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制度保证,确立以家庭为基础的计划生育/生殖健康/家庭保健优质服务的战略指导框架,把农村计划生育服务机构建设成促进人口和家庭健康的公共服务系统。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1 : Measuring and assessing service quality in the social care sector presents distinct challenges. The ‘experience’ good properties of social care, for instance, and the large influence played by subjective judgements about the quality of person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carer and user and of process‐related service characteristics make it difficult to develop indicators of service quality, including those of service impact on final outcomes. Using some of the key features of the ‘Production of Welfare’ approach, the paper discusses recent developments in the UK of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frameworks used for assessing quality in social care and for understanding the final impact of services on the wellbeing of their recipients. Key current and future challeng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such frameworks include difficulties in disentangling the impact of social care services on final outcomes from the often dominating effects of other, non‐service related factors, and the generalization of consumer‐directed care models and of the ‘personalization’ of care services. These challenges are discussed in the context of the different possible applications of quality indicators, including their role as supporting the service commissioning process and their use for assessing the performance of service providers.  相似文献   

20.
农村合作医疗为农村人口提供基本医疗服务,有效缓解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农村合作医疗经过萌芽、鼎盛、衰落和探索四个阶段,逐步由传统模式发展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结合传统农村合作医疗衰落的原因,从筹资、管理、报销三方面揭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优势,并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