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城市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及实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针对我国城市快速发展,缺乏全面的、具体可操作的城市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本文应用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来确定城市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中国城市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由综合层、系统层和基本层构成,建立了中国城市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由经济、社会、人文和生态4个子系统共21个指标变量的函数模型,简便易行,使用该评价指标体系对成都市的发展水平进行实证分析,对研究中国城市发展水平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从经济发展、资源消耗、生态环境、资源循环和社会发展五个方面建立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的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和模糊综合评价法(FCE)对我国各地区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从评价结果可以看出,东部沿海地区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西部地区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和阶梯性。另外,以日本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作为成熟阶段的标杆,对我国各地区的循环经济发展阶段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我国还没有发展处于成熟阶段的地区,只有北京、天津、广东、上海和浙江处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中期阶段,其余各地区均处于初级阶段。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建设“两型社会”战略的提出,“两型社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成为了关注的焦点。文章对“两型社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总结,发现现有评价指标体系在框架、指标赋权及具体评价方法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指标体系的实用性和评价结果的稳健性也有待增强。由于生产、消费、流通领域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是“两型社会”建设的根基,“两型社会”建设也有赖于科技创新和大幅提升生态承载力,因此未来的研究可基于“两型”生产、“两型”消费、“两型”流通、科技发展、生态建设五个方面构建“两型社会”核心评价指标体系;应采用“两型”评价指标以减弱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等指标并列设置所导致的指标间的冲突,增强评价指标体系的实用性;要运用组合赋权法、敏感性分析等手段不断优化综合评价方法,增强评价结果的稳健性。  相似文献   

4.
循环经济理念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不断结合,逐渐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思想,循环经济发展成为一种全新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通过社会效率、经济效率与生态效率目标指标构建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与聚类分析法对我国31个省、区、市地区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与差异分析。结果表明,各地区循环经济发展不平衡,东中西各地区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可以将各地区发展水平分为四类。  相似文献   

5.
刘洋安 《时代经贸》2011,(16):59-60
本文通过对低碳经济内涵的认识及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现状的分析后,依据一定的方法和原则,构建了反映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目的在于对我国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提供参考,寻找适合于本地区的低碳经济发展道路,最终实现我国整体的碳减排目标。  相似文献   

6.
城市经济的发展对我国现代化进程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经济指标是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为对我国各主要省市自治区的经济发展综合实力进行客观、可靠的评价,本文在分析其经济发展综合实力的构成的基础上对其建立了三级评价指标体系,并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这些指标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能够反映整个城市发展状况的3个主成分因素,赋予了其新的含义。  相似文献   

7.
胡卫伟 《宏观经济研究》2015,(2):127-133,15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旅游产业在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探讨旅游业发展对社会变迁影响的评价指标体系,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及社会转型期迫切需要相关理论指导的现实需求。本文分析了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采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系统地构建了旅游业发展对社会变迁影响的评价指标体系,解读了相应的指标,并对我国旅游业发展对社会变迁的影响进行了整体分析。  相似文献   

8.
郭坤  张再生 《经济论坛》2014,(11):143-146
在对经济开发区循环经济发展指标确立的基础上,构建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2013年河北省迁安市经济开发区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在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对两型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实施综合评价是为了促进社会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而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是整个评价的关键,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本文在介绍熵值法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建立数学模型对两型社会经济发展模式进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0.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是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是否可持续及其程度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而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是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自然环境资源、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进步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1.
对两型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实施综合评价是为了促进社会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而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是整个评价的关键,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本文在介绍熵值法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建立数学模型对两型社会经济发展模式进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2.
两型社会建设对于中部崛起和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具有重大意义。构建了两型社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对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成效进行了评价,并结合相关数据对中部六省两型社会的建设现状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发展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是负相关关系,即经济发展是以资源浪费、环境破坏为代价的,要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相协同,政府的积极干预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城市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探索——以直辖市为例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低碳经济是由经济系统、科技系统、社会系统和环境系统组成的复合系统。该文构建了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四个直辖市的低碳经济发展进行了综合评价,并通过比较分析,提出了直辖市发展低碳经济存在的问题和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文章根据循环经济的内涵构建了测度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我国2010年各省域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和区域比较,结果表明中国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基本处于初期阶段,且东、中、西部地区发展程度依次减弱;为了进一步找出各省域循环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采用障碍度指标对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病理诊断,结果表明各省域循环经济发展制约因素及强弱程度都有差别,需要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我国各省市的社会经济数据进行分析,设置了各省市的社会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各省市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因子分析模型,并应用该模型对我国各省市的社会经济发展进行了合理的分析与评价。  相似文献   

16.
城市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陈文晖 《经济管理》2006,(16):55-60
循环经济发展的尺度反映了社会发展进步的尺度,因此,对循环经济发展状况的评价日趋重要。基于我国目前城市发展现状及循环经济市建设要求,提出了评价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并以分别代表特大城市、大城市和中小城市的上海市、银川市及日照市作为研究对象,验证了该套指标体系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从而为各类城市开展循环经济评价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循环经济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必然选择.县域循环经济的发展对县域经济的发展起到相当的促进作用.本文在分析县域循环经济发展的内涵上,综合分析国内研究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情况,拟定一定的原则,结合BPEIR概念模型展开对县域循环经济发展量化的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我国流通创新综合水平评价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通创新是我国流通业竞争力培育面临的关键问题。我国流通创新的综合水平偏低,成为制约流通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究其缘由,与我国流通创新综合水平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尚未建立有较大关联。为了更好地促使我国流通业的创新水平,本文对我国流通创新综合水平评价问题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首先对我国流通创新综合水平评价体系进行分析,并构建我国流通创新的综合指标体系;其次对我国流通创新综合水平的评价方法进行研究,建立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法;最后对我国流通创新综合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并得出相应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构建区域新型工业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依据最新统计数据,对我国四大区域15个省市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我国区域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普遍偏低;区域新型工业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成显著正相关关系。最后,简要提出提升区域新型工业化水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以辽宁省为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冯艳  徐晓琪  王琰 《技术经济》2006,25(8):121-123128
我国的许多城市已经面临越来越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发展循环经济既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的手段,也是改变城市的发展模式、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对循环经济的发展状况进行评价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一个必要步骤,本文从资源耗减、污染排放、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质量五个方面构建了评价循环经济水平的指标体系,运用综合评价方法,以辽宁省为例,对辽宁省若干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