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北极同边各国对北极的争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这除了因为北极有丰富的资源,还因为北极具有重要的军事战略价值.北极是美俄等大国博彝的新战略点.  相似文献   

2.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冰洋海冰快速消融,再加上航运、造船和破冰技术的进步,北极航道开始苏醒。北冰洋是联系大西洋和太平洋的便捷通道,北极航道具有潜在的航运、经济、战略价值,其一旦完全开通,必将更加有效地连通欧、北美、东亚三大经济区,直接改变世界海运格局,并对国际贸易、世界经济和能源开发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随着北极航道的开通,我国对北极航道的利用会大幅增加,这对山东省经济发展格局也将产生很大影响。本文依据近年来国家海关统计局的相关数据,利用机器学习模型对山东省与西北欧和北美之间2023-2027年的进出口贸易额进行预测与分析。将山东省的经济发展和相关产业链提升与北极航道发展结合起来,对山东省对接“冰上丝绸之路”建设和北极航道开发利用战略开展研究,并对相关的服务能力和经济功能建设进行探讨。研究发现,山东省在对接“冰上丝绸之路”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据此对山东产业链调整和提升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商》2016,(1)
随着北极航线冰层融化速度不断加快,开通的预期也逐渐逼近,北极沿线各国也相继跃跃欲试提出对北极航线的战略,而中国目前还尚未形成具体的战略体系。本文想通过确立中国北极航线的战略目标,应充分考虑北极航线问题所涉及的方面,将战略目标更加明确化、具体化、全面化、制定出有针对性的中国北极航线战略;北极航线对中国利弊影响发展进行分析。虽然目前中国的北极航线之路充满艰辛,但不可否认的是,未来这条航线蕴含的无限的商机。  相似文献   

5.
近期世界各国开始关注北极石油的所有权及开发合作问题。本文站在供应链视角,分析了当前石油储量及产量、石油国际运输、石油炼化等领域的现状,由于它们与供应链中的原材料供应、国际合作与运输成本、增值等内容紧密联系,继而探究了北极石油开发对全球石油供应链上游可能产生的影响及其途径。  相似文献   

6.
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北极地区气温连续升高,海冰覆盖面积持续缩减,使得北极航线的大规模开发和利用成为可能。2017年国际海事组织(以下简称IMO)《极地水域船舶作业国际规则》(以下简称《极地规则》)的生效,为极地船舶航行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严格规制了船舶造成的污染问题,北极航道生态环境受到了更多关注。2018年1月26日中国发布了《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表明中国在北极事务方面的立场,积极倡导共建"一带一路",与世界各国一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分析《极地规则》对中国的机遇和挑战,中国应当充分利用自己的身份和地位,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和修订、增强履约能力、提高极地船舶设计建造水平和环境保护能力。  相似文献   

7.
俄罗斯的北极战略及其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北极对俄罗斯的重要战略地位 (一)开发北极资源是俄罗斯能源安全利益的保证。北极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矿物和渔业资源。据初步估算,该地区潜在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占世界尚未开发的油气资源的25%,北极地区的原油储量大概为2500亿桶,相当于目前被确认的世界原油储量的1/4;  相似文献   

8.
论东北亚能源合作共同体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构建能源合作共同体是东北亚 (一)加强能源合作是东北亚各国保证区域能源安全的重要战略举措 冷战结束后,军事安全问题退居次要地位,经济安全的重要性与战略意义则日益突出。而能源安全在各国的经济安全体系中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1995年,中国提出"两种资源、两种市场"战略。1996年,俄罗斯制定了《至2010年俄罗斯能源战略构想》。日本于1998年制定了  相似文献   

9.
"冰上丝绸之路"是中俄在俄罗斯远东及北极地区的"一带一盟"对接的战略协作的产物和合作的新亮点。共建"冰上丝绸之路"主要作用在于开辟北极海上通道、开发俄远东及北极地区资源和进一步拓展中俄等国家的合作领域和范围。黑龙江省在"冰上丝绸之路"建设中应准确定位,利用好对俄前沿的地缘、区位等优势,发挥"桥头堡"和"枢纽站"等作用,关注气候条件、东亚与北欧贸易往来货源不足、地缘政治博弈影响等问题,结合黑龙江省经济现状及产业发展水平,拓展人文交流与合作,完善空间布局,坚持全方位开放,深化产业结构调整,与"冰上丝绸之路"实现对接和融入,为黑龙江省经济发展和全方位对外经贸合作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10.
中日油气产业发展具有较突出的共性,如中日两国同属于石油需求与消费大国,石油对外依存度极高;石油进口来源地和运输路线高度集中,石油供应安全性差;中日两国石油进口多元化战略趋同。由此决定了中日两国在世界油气领域存在竞争博弈的一面,包括中东市场上的油气竞争、俄罗斯远东石油管线争夺、中亚里海石油争夺,以及在东亚地区内部东海油气资源的争夺等;同时,作为东亚的油气消费大国、原油进口大国和经济大国,两国也应当在加强油气领域的技术交流合作、加强油气安全领域的合作和建立东北亚能源共同体与抵制亚洲溢价等方面进行广泛合作以实现双赢。  相似文献   

11.
日前阿克尔北极技术公司公布了为俄罗斯航运巨头Sovcomriot公司开发的破冰/溢油响应船的详细信息。2010年5月阿克尔北极技术公司与STX芬兰、俄罗斯sovcomflot股份有限公司等四家公司共同签订了一份为Sovcomflot公司设计和建造l艘破冰/溢油响应船的合作协议。  相似文献   

12.
随着气候变暖,北极冰雪加速融化,加之世界经济发展对能源需求的急剧增加,北极海域蕴藏的丰富资源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据俄罗斯和挪威等国的估算,北极地区的原油储量约为2500亿桶,相当于目前世界总探明的原油储量的1/4。同时,北极地区天然气的储量估计为80万亿立方米,  相似文献   

13.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受美国“重返亚洲”和亚太地缘格局变化的影响,俄罗斯亚太战略在其“欧亚并重”战略全局中日益凸显.其突出特点是,顺应亚太经济一体化的趋势,积极参与亚太经济合作,吸引亚太国家的资金和技术带动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的经济开发;加大在东部地区的军事投入,以形成平衡机制应对亚太地区复杂的地缘政治形势,积极参与构建亚太安全合作机制,保障东部地区的稳定;积极开展对亚太地区的外交活动,加强与亚太主要力量的合作,为恢复世界大国的影响力提供战略支撑.俄罗斯亚太战略目标能否实现及其未来走向,成为影响亚太局势和中俄关系值得关注的因素.  相似文献   

14.
佘菲 《商》2013,(9):166-167
由于南海重要的地理位置,以及美国企图在政治上防范中国、在军事上制约中国、在经济上争夺南海资源的战略目标,中美在南海地区的关系越发紧张。双方分别加强在南海地区的军事存在,寻求其他国家的支持来牵制对方,并且在舆论上也进行激烈的争论。针对美国介入南海的问题,中国应该采取措施,积极应对:军事上加强实力,政治上积极建制,经济上加强合作,法律上加强立法,外交上重视美国对外战略,以此来更好的维护我国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5.
北极地区的石油和天然气储量约占全球未歼发油气储量的22%,利用北海航道则可大幅降低航运成本。这使得海事界加快了探索北极的步伐,也促使极地船舶技术研发提速。  相似文献   

16.
张帅 《市场论坛》2020,(1):7-10
北极航道的开通带来了航运格局的变化,为中国海洋运输航业的发展和“一带一路”国家政策向北延伸提供了新的空间和机遇,文章基于环渤海港口群的发展现状,提出港口群合作发展模式,分析合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设计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北极正以人们无法估量的速度融化中。但英国《经济学人》文章称,亚洲国家在面对这一事实时,却是野心多过恐惧。北极蕴藏着世界上约30%的未勘探天然气和13%的未勘探石油资源,还有煤、铁、铀、黄金、稀土、宝石等矿产。对于资源饥渴的东北亚经济体来说,发掘这些财富的机会似乎不容错过。北极融化还将使前往大西洋的航线大幅缩短。但文章也提醒,当冰川融化升高海平面随之迫使人口大规模迁移,一条由横滨去往鹿特丹的更快捷路线将显得无足轻重;而对已融化北极地区矿产的争夺式开发则实在愚蠢至极。  相似文献   

18.
国际经济合作作为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潮流,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农业合作作为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各国农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越来越大,也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俄罗斯是中国的友好邻邦,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稳定发展。中俄农业在产业结构、耕地、水资源、科技和劳动力等方面存在差异,具有极强的互补性。两国进行农业合作不仅能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而且可以促进两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农业产业化。  相似文献   

19.
沸腾的北极     
郑明清 《商务周刊》2010,(19):24-31
在过去的两百多年中,我们的世界正以惊人的速度变得支离破碎。海洋酸化、气候变化、能源开发、北极,这片远离人们烟火的纯净之地,这片美丽而脆弱的极北之地,正在沦为人类燃烧能源并争夺能源的沸腾的战场。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未来25年北冰洋气候变暖以及大量的海冰融化作为背景,提出一个在北冰洋开设新的航线以及在北极构建物流平台的构想,并对此导致的物流格局的变化进行了战略层面的分析.另外,也探讨了北冰洋通航带来的第四方物流商机和其他一些辐射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