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到香港工作已有好几个年头了,我认为香港是比较适合我们上海人生活和工作的地方。一是香港人对上海人比较友好,二是尽管香港话难懂,但要过语言关也并非难事,三是因为同是黄皮肤中国人,好多生活习惯都是相当接近的。 当然,并不是香港人和上海人就没有区别,某些意识和理念有着很大的差别。别的不说,单就买保险来说,香港人的保险意识就要比上海人强的多。就目前来  相似文献   

2.
新天地——外国人说很中国化,中国人说很西方化以前,我总认为,只有亲身住过上海石库门房子的人,才会对石库门弄堂有深刻的感情。但我万万没想到的是,一个对此毫无生活体验的香港人,却会对上海石库门倾注极大的热情,居然投资10多个亿,在上海的市中心成功地开辟了一个石库门的“上海新天地”,成为上海城市改造的一个亮点,引起了海内外的惊诧和轰动! 他,就是香港瑞安集团主席罗康瑞。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我在瑞安集团的香港总部访问了罗康瑞先生,我和罗先生已经是“第二次握手”了。这次我们的话题只有一个,那就是请他谈谈“上海新天地”。出乎我的意料,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个在香港生活了近30年的上海人,我很想对上海的有关方面提个建议,到香港来开一家“上海美食大世界”如何?我之所以有这个建议和想法,主要是基于以下两个因素: 一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中国企业和产品要走向国际市场是当务之急。作为国际大都市的上海,客观上也有走出去开拓的需求。在上海的  相似文献   

4.
在香港打工     
我问自己:来香港究竟是为了什么? 我是1987年离开上海只身来到香港的。初到异乡客地,人地生疏,一切均是那样的陌生和不习惯,更何况离开了自己的亲人。我时时自问:我来香港,究竟是为了什么?真有些莫名其妙……我住在姑妈家,她家处于半山高尚住宅区,有5400尺,两个工人、一个厨师、一个司机,围着她一个人转。她的社交圈中朋友,几乎都是有钱阶层,他们的生活方式是我在上海时未曾见识过  相似文献   

5.
阿丁 《沪港经济》2002,(2):37-40
香港的确是一个充满“新奇”的动感城市,尽管香港和上海有许多相似之处,但香港人的许多做法和思维方式真的让我“看不懂”。300多个日日夜夜在香港“磨蹭”,说生不生,说熟又不熟,大概只能算是“半生不熟”,加上我又特别爱“胡思乱想”,于是就有了下面这些很不全面的短文随感。当然,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也许这些“看不懂”的地方,在别人眼里早就看懂了,或者说根本没必要去看懂。  相似文献   

6.
我到香港已经有三年多了,香港人给我的总体印象是不错的,香港的硬件和软件都有很好的水准,好多地方确实值得我们上海人学习。然而,有时不少香港人也会流露出一种“小家子气”,缺乏一种大都市人所具有的大气派。看问题比较片面,胸襟也不够宽阔。比如有关要不要从内地引进专才的问题,香港人的表现就大不相同。 其实要不要从内地引进专才的问题,早在几年前就开始在香港引起争  相似文献   

7.
上海和香港的“边缘人”成了中国最早的企业家香港人常说,香港的企业家精神很大程度上是从上海转移过来的,此语不差,我曾经为《明报》写过“香港经济繁荣的根本原因”,认为香港的繁荣道源於东西方文明在边缘处的交汇,这个“边缘”非常要紧,企业家的创新机会全在传统热力薄弱的“边缘地带”,就连上海的企业家能力的积累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於早期上海的“边缘性”。既然上海和香港都是以“边缘”的身分发展成为国际都市的,既然强大的企业家精神是这两个城市的共通之  相似文献   

8.
上海是一个天堂,就像天堂一样,我每次去上海都有这样的感觉。 上海和香港有许多相似地方,比如说,两地都是我国的金融、商业中心,两地都有大型港口以及良好的贸易基础,沪港两地可以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双方合作的空间很大,发展的前景相当好。有人说上海将来成为香港的竞争对手,我想,这对香港来说是一件好事,有压力才能有动力;对上海更是一种促进,竞  相似文献   

9.
我曾经在香港工作过两年,香港人给我的印象特别好。现在只要有机会,我还是经常到香港来看看走走。 都说香港人特别喜欢吃,我认为这一点也不错。每天早晨的早茶是一些香港人的“必修课”,要是遇到休息日,那酒楼的生意是出奇的好。香港的酒楼和上海有所区别,上海酒楼一般以大桌子为主,香港则是以小台子为主。这主要是适应小家庭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上海人很聪明。上海有人才优势。上海有50多所大学,中专和职业学校更多,每年毕业的高级、中级人才有20多万。这是一笔很大的资源,应该充分挖掘、利用。按我的想法,上海不妨找一些活动能力强的人才来香港——这些人不是老学究,对市场经济有一点概念。他们来香港呆一段时间,1个月或者2个月,走一走看一看,作一些研究,看看有什么可以做的项目,再想想开一个什么样的价,然后把项目带到上海去,  相似文献   

11.
我父母是上海人,但我出生在香港。5岁随父母移民加拿大,4年前回香港。按中国习俗,我也算上海人,但我与上海亲戚往往话不投机。 我大学毕业后又修读硕士学位,现在在香港当中学教师,偏  相似文献   

12.
香港是个逼着你去适应的世界90年代,不少上海人迈开了闯荡香港的踏实脚步。于是,便有了本文中几个上海人闯荡香港的小故事。原在上海某锅炉厂烧大炉的广东人阿强,1949年他5岁的时候,父亲便离开家乡,在法国人的一条轮船上找到一个厨师的活,去了香港。直到1987年,阿强除了收到过两封父亲托人捎来的信外音讯全无。1987年春节,年迈的父亲从香港归来探亲,在简陋的板壁阁楼上住了十天,留下了一些金银首饰和他去香港后的三十几年经历:1949年到香港后,在一家饭店掌勺。1954年同一位香港女  相似文献   

13.
我是去年11月从上海来到香港南洋酒店工作的,至今才半年有余。 平心而论,当初来的时候心里有点“七上八下”的,尽管我是科班专业出身,有中外大型高级饭店的管理经验,但到香港这样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来工作,对我来说仍是个比较严峻的考验。我不是担心我的业务能力,而是放心不下那令人生畏和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国内好多企业就是如此),香港人会不会“欺生”和搞人?  相似文献   

14.
到香港工作已经快三年了,认识的香港人也不少。我的感觉是香港人的金融投资意识比较强,脑袋里好象比上海人多一根赚钱的筋。但香港人喜欢赚快钱,最好是今天买进,明天就能够赚钱。时间太长不行,香港人没这个耐性。用香港人的话来说,那真正叫做是“时间就是金钱”。  相似文献   

15.
童韧: 一晃,我在香港已经有四个多月了。每天早晨,我像成千上万普普通通的香港人一样,收看电视新闻后坐地铁上班,下了班则去菜市场转一圈—在这里,讨价还价也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人夜,当我漫步在住宅区的公园里,听着潺潺的流水声和时断时续的虫鸣,看着周围如森林一般的高楼里亮闪闪的灯火,我总会情不自禁地想到上海的家,想到_上海的亲人和朋友。星空下,儿童乐园里的小朋友尽情地嬉戏着;不远处的网球、篮球和足球场上,喊叫声、欢呼声时起时伏……香港的夜,也是很温馨的。在香港做官实在太难了 如今,离21世纪只有40多天了,站在世纪的门槛上,我…  相似文献   

16.
上海人的思想、视野、趣味、与港人只懂得衡量一个“钱”字相比,香港人就显得很短视。在上海街头有许多书报亭,有两份报纸的名字就让人“触目惊心”:“环球时报”和“世界新闻报”,就此完全可以知道上海人的眼光。这用彩色印刷的报纸全部是国际新闻,据说,十分畅销。在香港,根本不可能开办一份  相似文献   

17.
我相信,任何一个香港人都是楼市专家,所以,我想从另一个角度谈谈地产与财富,探索一下香港人的价值观。我的三句话我的工作领域是房地产业,但想说的第一句话是:"未有充足准备,不要急着买楼。"一个刚工作的年轻人在香港买楼,尤其是买大一点的单位,可能要背上大半生的债务,人生的很多可能性就得舍弃了——为了供楼,你需要一份非常稳  相似文献   

18.
我没料到具有150多年历史的上海邵万生当今的掌门人竟然会是个女的,更没想到会在2004年的初春和她一起带着颇有乡土气息的黄泥螺、糟鸡、醉蟹等飞到香港去推介上海邵万生.使上海“老字号”商业品牌走出深闺…… 150年前,一个叫邵六钵头的绍兴人来到上海…… 1843年.上海开埠,成为东海之滨重要的通商口岸。四面八方的人如潮水般涌入上海,使得上海很快成为一个四方杂处、百业纷呈的都市。时过九年,也就是1852年,一个叫邵六钵头的绍兴人也从家  相似文献   

19.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香港人看上海,果然看到了上海人没看到的东西,反之亦然。我第一次来上海旅游是在1979年,得上海的街道  相似文献   

20.
香港回归以后,沪港经济特别是香港与浦东的联系将会有什么新变化?新搬到东海商业中心大厦的香港贸易发展局上海办事处首席代表岑永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回答说:“香港投资者正面临新机遇。沪港两地的服务贸易将有大发展。我们时刻注视着每天发生新变化的浦东。”岑永棠先生首先回忆起一个真实有趣的细节:香港贸发局原来在外滩的联谊大厦设上海办事处,因办公桌上每天堆积许多传真信函,他只得埋头处理,忙得没有时间抬头看看窗外的景色。待到几个星期后有空眺望黄浦江东岸,哇!一幢幢高楼象变魔术~样跃入自己的眼帘。“我常常带香港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